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海浅山旱地种植二年生黄花草木樨后,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19 31%、14 20%、12 63%;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9.13%、10.28%;在种植黄花草木樨过程中,应增施磷钾肥以充分发挥黄花草木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对土壤性状影响的问题,采用对比分析、定量研究的方法,得出了随着土地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层中大颗粒(砂粒)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而细小颗粒逐渐减少,土壤风蚀沙化的表征逐渐突出的结果;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土壤养分含量亦基本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所以欲遏制土地荒漠化的程度、范围和速度,必须在控制当地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经营管理,使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改善,保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肥解磷作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油菜、油葵和草木樨三种绿肥可提高土壤磷酸盐的有效性,既将全磷“库”中的非有效磷加速转化为有效磷,这对极度缺乏速效磷的我区农田土壤是很有意义的。供试三种绿肥根系阳离子代换量大,Cao/p_2O_5比大,有利于难溶磷的吸收。当它翻压后形成的腐殖质和有机酸均有较强的螯合作用与石灰性土壤的钙镁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因此种植绿肥后土壤中水溶性钙镁含量低,从而可防止或减轻有效磷的再度固定。为了提高绿肥的解磷效果种植时可施少量磷肥或氮磷肥。  相似文献   

4.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化德县七号镇为例,分别于2000,2008和2013年,在典型地段的6种主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土壤浅层0~20 cm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通过化验土壤养分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生态建设对土壤浅层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浇地因定期施较多优质有机肥和磷肥,土壤养分含量相对稳定,其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变化水平不显著,速效磷含量上升,因隔年种植喜钾作物马铃薯,导致速效钾含量呈波动变化;旱滩地因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其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下降;旱坡地因定期休耕压青,土壤养分得以维持;天然草地因退牧还草,其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增加;柠条林地、围栏草地因土地沙化严重,导致土壤养分变化不大;旱坡地、天然草地、柠条林地、围栏草地pH值稍有下降.牧草地通过自然修复,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由施肥和耕作方式决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养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3种入侵菊科植物对入侵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研究了黄顶菊、三叶鬼针草、豚草3种菊科植物与本地不同植物(狗尾草、藜、草木樨)竞争,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3种入侵植物对可利用氮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本地植物,且三叶鬼针草、豚草单种对氮素的利用能力要强于黄顶菊;3种入侵植物所需速效钾的含量较低;2)入侵植物对土壤生态的影响还与入侵域本地植物种类密切相关:3种入侵植物与狗尾草竞争过程中脲酶活性显著升高,入侵植物利用铵态氮的能力要强于硝态氮,3种入侵植物与藜竞争,入侵植物利用硝态氮的能力要强于铵态氮,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3种入侵植物与草木樨竞争,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黄顶菊、三叶鬼针草、豚草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柠条林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物理性质和肥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明柠条林在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对黄土丘陵区8年生柠条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柠条灌木林可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明显增加土体中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粒的数量,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能使土壤的结构及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能促进粘粒形成聚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并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益。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转基因抗虫棉5 a和10 a的棉田为对象,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田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种植5 a转基因抗虫棉显著提高土壤脱氢酶活性,种植10 a转基因抗虫棉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转基因抗虫棉花大量采集期,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而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退化草地改良的工程措施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草地退化的实际问题,以科尔沁乌兰敖都退化草地为例,采用围栏封育、深翻松土、补播豆科牧草等工程措施对该退化草地进行工程改良,并评价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及草地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低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土壤pH增高,10~30cm土层深度可溶性盐积累;与重度草地相比,退化改良3年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P<0.01),土壤pH降低,其中10~30cm深度土层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10~30cm深度电导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经过改良,可以缓解土壤盐碱化,提高土壤肥力及物种多样性,达到提高草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科尔沁盐碱地改良草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退化草场改良5年和改良1年后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含量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良1年退化草场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高于改良5年的退化草场,其中土壤全氮含量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改良5年退化草场相比,改良1年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基台值和空间相关度较小,而变程和分数维较大,说明改良1年退化草场土壤全碳和全氮空间变异性小于改良5年退化草场。克里格制图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改良年限土壤全碳和全氮的空间结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草地翻耕和自然植被恢复有关。为此,建议采取牧草还田或施加化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草场改良工程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磷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白花草木犀营养吸收和生长的影响.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65%和35%两个处理,并设置磷营养0、25、50mg·kg-13个水平(P0,P25,P50),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接种和不接种摩西球囊霉处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白花草木犀根系菌根侵染率的影响不明显,但高磷水平(50mg·kg-1)和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白花草木犀根系AM真菌的侵染(P<0.01).接种AM真菌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白花草木犀对N、P营养元素的吸收,还能够减弱干旱逆境对白花草木犀生长的影响.此外,无论是正常供水或者是干旱胁迫,接种AM真菌均显著增加了白花草木犀水分利用效率.在室内温室条件下,初步发现接种菌根能够促进干旱区、半干旱区牧草生长,恢复退化草原.  相似文献   

12.
Taking the alpine cold meadow grasslan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dh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line meadow soil property changes,including soil nutrients,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mositure content under differcent land coverage conditions.With th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soil compactness reduces ,gravel content increases and bulk density increases ,The originally dense root-system layer is gradually denuded,making the soil coarse and gravel .The change of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it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in the surface soil layer (0-20cm) has shown an obvious cubic polynomial curve process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creas rapidly when land coverage is above 60%,contrarily decreases on a large scale when land coverage is below 30%,Between 30%-60% of land coverage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remain stable,The total N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remain stable.The total N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soil have shown quite similar change regularity ,Following this the mathematic equations are derived to describe such change processes ,Moisture content in soil changes sharply wit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Soil moisture content change wit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Soil moisture content change wit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has shown a quadratic parabola process,Results have shown that organic matter conternt and the total N content of the apline meadow soil decrease by 14890 kg/hm^2 and 5505kg/hm^2 respectively as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reduces from 90% to less than 30%,the heavey changes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erties with grassland degradation have made the recovery of alpine meadow ecological system impossible,The protection of alpine meadow vegeta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regional soil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区土壤调查与实验的基础上,对土壤理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质地太粗,土壤养分的全量与速效含量都很低,全P和速效P的含量尤为明显,要使植被得以恢复,施肥特别是施用磷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各种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壤侵蚀程度的增强而呈递减之势.裸露坡地土壤养分各指标均明显低于研究区的平均水平,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均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提高,以园地对坡地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尤为明显.种植草被对磷素含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都随之呈现增大之势,水土流失区种植草被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省同德县牧草良种繁殖场种植的两种多年生牧草的土壤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2006年;除104地块,多年生牧草的出苗数和产籽量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前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大于收割后的全氮和全磷含量;质地以轻壤土为主,土壤呈碱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盐渍土地基冻融过程中的水盐迁移规律,以内蒙古东部典型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土样冷端温度,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含盐量等因素,进行室内重塑土单向冻结,双向融化试验。结果表明:试样温度的改变存在滞后性,离冷端越近,温度变化越敏感;在冻结过程中,土样初始含水率、干密度或者含盐量的增大,将造成冻结锋面的移动速度减小。试件水分迁移量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当初始含水率较低时,冷端温度的变化对水分迁移影响较小,只有当初始含水率足够大时,迁移量才随着冷端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土溶液冻结和电导率突变存在关联性;含盐量的增加,会抑制水分迁移。试件整体盐分迁移量随着冷端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只有当冷端温度足够低时,盐分迁移量才会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干密度会减少盐分迁移;含盐量的增多,使盐分往试件暖端方向汇聚。  相似文献   

16.
以哈尔滨市太阳岛月亮湾景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开发建设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人为践踏压实,景区内土壤的通气性不好,持水量小,保水和保肥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2级水平,全氮含量处于4级水平,全磷含量最高处于5级水平。除乔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正常外,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下降,均低于松花江地区土壤表层的平均含量,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性,降低土壤的供氮能力和不断补充有效磷的可能性。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中等,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该研究为景区的生态研究、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济林复合经营模式中,鸡的养殖密度对林下表层(0~20 cm)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探讨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0.02 mm/(≥0.02~0.25 mm))、<0.02 mm与≥0.02~2.00 m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0.02 mm/(≥0.02~2.00 mm))和分形维数D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柑橘林地为对象,在试验区中建立20 m×20 m标准地各4块,设置3次重复,分别饲养鸡0、600、1 200和2 400 只/hm2,采用“S”形5点取样法分别采集0~20 cm土样,并测定土壤微团聚体组成、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结果】柑橘林下养鸡经济林的复合经营模式增加了土壤微团聚体大粒级(≥0.02~2.00 mm)颗粒含量,降低了小粒级(<0.02 mm)颗粒含量。随养鸡密度的增加,土壤PCM、RMD和D值均逐渐减小。不同养鸡密度的土壤PCM、RMD及D均与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密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柑橘林下养鸡可促进土壤较小粒级的微团聚体向较大微团聚体的转化,能有效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降低土壤PCM、RMD和D; 土壤PCM、RMD和D可作为评价林下养鸡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项重要综合性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热解温度下杨树树叶、树枝、树皮生物质炭和秸秆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及结构进行分析,筛选出更适用于林地土壤改良的农林废弃物种类和热解温度。【方法】以杨树不同组分树叶、树枝、树皮和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分别在300、500和700 ℃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测定其产率、pH、全碳、全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等指标。【结果】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4种原料生物质炭的产率逐渐降低,灰分含量和pH升高。同一热解温度下,树枝和树皮生物质炭的全碳含量高于树叶和秸秆生物质炭的,而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均低于树叶和秸秆生物质炭的。4种生物质炭水溶性盐基离子含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树叶生物质炭的阳离子交换量总体高于其他3种原料的生物炭。树叶和树皮生物质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总体大于树枝和秸秆生物质炭,树皮和树叶生物质炭在700 ℃时比表面积分别高达597.02和121.01 m2/g。4种原料生物质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基本相同,以芳香骨架为主,表面官能团数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芳香化程度增强。【结论】在不同热解温度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炭中,树叶和秸秆生物质炭的灰分、pH、N、K和盐基离子含量较高,比较适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增加土壤养分;而杨树树枝和树皮生物质炭含碳量较高,则适用于土壤固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500 ℃热解的杨树树叶生物质炭综合性能最好,氮、磷、钾养分耗失最少,阳离子交换能力较强,比表面积大,更适用于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人为践踏对土壤涵养水源功能及土壤渗透性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选择两处不同海拔的天然次生林试验区,每个试验区中选取5条不同践踏强度的小径,并选择3处未受人为践踏的区域为对照,测定土壤各物理指标,分析人为践踏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结果】不同人为践踏强度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非毛管孔隙度会发生变化;践踏对低海拔处土壤容重的影响比高海拔处的更加明显。土壤的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会因人为践踏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的渗透过程、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以及渗透总量会因人为践踏呈显著降低(P<0.05);研究发现践踏对低海拔处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比高海拔处的明显。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践踏强度、土壤总孔隙度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系数较大。【结论】人为践踏可导致土壤容重变大、土壤紧实度变大、孔隙度降低、土壤的通气性降低、持水能力减弱、土壤的渗透性变差;人为践踏强度越大,土壤渗透能力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