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采用核磁共振(NMR)检测技术进行哮喘肾虚痰瘀证患者与哮喘异常黑胆质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寻找哮喘肾虚痰瘀证和异常黑胆质证代谢组学异同点,从代谢组学层面解释中医和维医辩证分型的异同点及其物质基础,描述主要的代谢变化特点,阐述2 种理论物质基础的异同点,为中医和维医等传统医学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收集哮喘病患者162 例和50 例健康志愿者,患者根据中医学传统理论和维吾尔医学传统理论分为肾虚痰瘀证患者和异常黑胆质证患者,收集健康志愿者和患者早餐前血液并分离血浆;对血浆样本进行核磁共振(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血浆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数据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自动规格化(UV)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差异性代谢物的确定根据皮尔森相关系数显著性差异检测所确定的相关系数判断。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哮喘病肾虚痰瘀证患者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糖蛋白、柠檬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1-甲基组氨酸10 种代谢物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病异常黑胆质证患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糖蛋白、谷氨酰胺、肌酸、肌酸酐、柠檬酸、酪氨酸、苯丙氨酸、1-甲基组氨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和肉碱等16 种代谢物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肾虚痰瘀型哮喘和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有着相似的体内代谢变化机制,表现为氨基酸代谢异常、三羧酸循环被抑制、糖异生增强和免疫功能紊乱等;支气管哮喘肾虚痰瘀证和异常黑胆质都有相似的病理变化基础,体现了两证的基本一致性,是同一病理现象和过程在不同医学体系内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探讨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对33例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通过分段积分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所采集的图谱。结果显示,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血清中多种氨基酸显著降低,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1-甲基组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乳酸、柠檬酸、肌酸及肌酸酐也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α-葡萄糖及β-葡萄糖较健康人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结论,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成分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三羧酸循环及糖酵解途径被抑制,蛋白质代谢异常,支链氨基酸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大鼠模型,并观察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其影响,采用经典方法建立异常黑胆质证模型,随后将凝集态β-淀粉样蛋白1-40(β-Amyloid 1-40,Aβ1-40)定位注射到双侧海马,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应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方药干预,观察各组体征变化,通过Morris水迷宫和跳台仪进行行为学测试,比较各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异常黑胆质证组和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表现出饮水量增加(P<0.01),饮食量增加(P<0.01),体重减轻(P<0.01)等;AD组、异常黑胆质证组、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学习记忆力降低(P<0.05);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干预组异常黑胆质证生物表征和学习记忆力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表明,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AD异常黑胆质证病结合组大鼠的生物表征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维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45例,按照维医理论进行分型,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和ELISA方法检测各分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水平及内皮素-1(ET-1)、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性纤溶酶原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组CD62p、FIB、PAI、ET-1水平升高(P<0.05),t-PA水平降低(P<0.05),PT、APTT时间缩短(P<0.05),而CD41、TT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组与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组及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组相比,ET-1水平升高(P<0.05);与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组相比,CD62p阳性百分数增多(P<0.05);而CD41阳性百分数、t-PA及PAI-1含量、PT、TT和APTT在各型冠心病组之间无差异(P>0.05).各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改变,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黏度增高、纤溶功能降低,且以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物质代谢变化的规律。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测定技术对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和黑胆质血糖正常者尿液进行检测,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分析研究尿液内源性化合物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组尿液中的代谢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葡萄糖、牛磺酸和甜菜碱的含量增加,与黑胆质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种氨基酸、肌酸酐、马尿酸盐、柠檬酸和二甲胺等含量减少,与黑胆质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和标志物信息均显示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患者和黑胆质血糖正常者存在代谢差异,提示体内某些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正是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医证候研究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客观化,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技术对哮喘异常黑胆质证动物模型体内代谢变化信息与临床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分别选择哮喘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和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浆样本,通过NMR测试其氢谱,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临床患者血浆中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明显降低;与脂代谢相关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不饱和脂类在患者体内明显降低,而乙酸、丙酮、乙酰乙酸和肉碱含量明显升高;谷氨酰胺在患者体内明显的升高,而肌酸、肌酸酐、鲨肌醇和乳酸明显下降。对动物模型而言,健康对照组与2种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与脂代谢相关的代谢物以及乳酸、肉碱和谷氨酰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临床患者一致,但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相反;异常黒胆质证模型大鼠与哮喘异常黒胆质证模型大鼠相比较,只有丙氨酸和肌酸酐含量在哮喘异常黒胆质证模型大鼠血浆中明显比前者低。研究表明,虽然氨基酸的代谢变化在模型大鼠和临床患者体内有所不同,但是与脂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氨基酸代谢的不同可能与模型制作过程中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脂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可作为临床患者与动物模型共同的异常黑胆质证代谢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新疆抑郁症患者的维医证候特征及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两年的住院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维医证候特征分析。选取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例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抑郁症患者所占的比例远大于男性抑郁症患者。患者中40-52岁之间的患者比例较高(27.36%)。抑郁症患者在不同异常体液中的构成比不同,其构成比大小顺序为:异常黑胆质型抑郁症>异常胆液质型抑郁症>异常黏液质型抑郁症>异常血液质型抑郁症。各异常体液型抑郁症患者HAMD抑郁量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得出,异常黑胆质证是抑郁症的维医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8.
 从脂肪酸代谢水平阐释“异病同证”、“同证同理”等维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探讨不同肿瘤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体内脂肪酸代谢变化。肿瘤病异常黑胆质证患者122 例,其中包括食管癌患者25例、肠癌患者20 例、肺癌患者33 例、乳腺癌患者20 例和胃癌患者24 例;另选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对患者血浆进行10 种脂肪酸的定量检测;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不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性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独立样本的t 检验。结果显示,肉豆蔻酸在食管癌、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胃癌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体内的含量均明显升高,这是本研究中所有肿瘤患者共同的特点;食管癌异常黒胆质证患者体内棕油酸、油酸、花生酸和DHA 含量明显升高,而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明显降低;肠癌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体内棕榈酸和油酸含量明显升高;肺癌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体内棕油酸、棕榈酸、油酸和花生酸含量明显升高,而亚油酸含量明显降低;乳腺癌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体内棕油酸、棕榈酸、油酸、花生酸和EPA 含量明显升高,而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明显降低;胃癌异常黑胆质证患者体内的棕油酸和DHA 含量明显升高,而亚油酸、EPA 和花生四烯酸含量明显降低。由此得出,不同病种肿瘤异常黑胆质证患者血浆脂肪酸代谢特点有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大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的浓度变化, 并观察方药对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选用雄性SPF级Wistar大鼠36只, 完全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异黑颗粒高剂量干预组、异黑颗粒中剂量干预组、异黑颗粒低剂量干预组、多奈哌奇干预组.病证结合造模后3d开始药物干预15d, 行为学测试后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 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SOD、GSH-Px、CAT活性明显减弱, MAO活性增强、MDA含量明显升高,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方药干预治疗后, 不仅生物表征有显著改善, 高剂量干预组大鼠海马组织SOD、GSH-Px、CAT活力较模型组明显提高, MAO活性减低、MDA含量明显下降,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与多奈哌奇干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干预组SOD活性明显提高,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SH-Px、CAT活性提高、MAO活性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MDA含量无明显改善,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干预组SOD、CAT、MAO活性及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SH-Px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得出, 异常黑胆质证结合双海马聚集态Aβ注射所建立的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存在明显的自由基损伤和氧化应激过度, 异常颗粒可能通过增强SOD、CAT、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 抑制MAO活性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分解,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减少自由基对海马神经元损伤, 从而达到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目的,方药高剂量疗效最突出.  相似文献   

10.
 在前期已建立的异常黑胆质载体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聚集态Aβ1-40 双海马定向注射制备证病结合的异常黑胆质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并以Morris 水迷宫及跳台实验验证证病结合模型的行为学改变特点。结果表明,各组大鼠饮食、水量及体重变化:单纯(AD)组、异常黑胆质证组饮食、水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证病结合的异常黑胆质型AD 模型组饮食、水量较异常黑胆质组减少(P<0.01);单纯AD 组、异常黑胆质证组、证病结合组体重较正常对照组均减轻(P<0.01)。各组大鼠Morris 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经过有效区域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AD 组、异常黑胆质证组、证病结合组经过有效区域次数均减少(P<0.01);与单纯AD 组相比,证病结合组经过有效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0.05)。各组大鼠跳台测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AD 组、异常黑胆质证组和证病结合组反应期延长,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学习记忆成绩明显降低(P<0.01);证病结合组与单纯痴呆组相比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聚集态Aβ1-40 双海马定向注射制备证病结合的异常黑胆质型AD 模型,不仅动物体表特征的变化符合维医体液证候改变特点,通过行为学验证后学习记忆改变特点又符合西医疾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动物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凝血功能的作用,选用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异常黑胆质模型组、药物干预组、自然恢复组,测定4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刚性指数、电泳指数、红细胞压积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结果显示,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能有效控制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血液黏度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76例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其中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30例、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46例、正常对照组89例,采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IL-13基因intron3+1923位点及IL-13基因+2044位点的多态性,来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性哮喘与白细胞介素-13(IL-13)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结果发现IL-13基因intron3+1923位点多态性,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基因型频率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T、T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T、T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1)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5),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P<0.05),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布在三组人群中有差异(P<0.01).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3基因+2044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性哮喘可能与IL-13基因intron3+1923位点多态性有关,而与IL-13基因+2044位点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诊断标准,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分两个阶段的专家咨询研究.第1阶段,编制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的入选指标专家咨询问卷,并向全疆30位维吾尔医学专家发送,通过频数计算筛选出,睡眠增多,多梦、噩梦减少,精神气色逐步好转,目光有神等频率大于70%的10个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证侯特征;精神气色明显好转、心情温和,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舌苔滋润、接近薄白(趋于正常)等频率大于70%的8个清除时的证侯特征.共进行一轮.第2阶段,根据筛选结果再次编制咨询表,并进行对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证候特征权重系数的研究.共进行两轮咨询,每轮均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25,提示专家权威度高.经分析各证侯特征权重系数,得出判断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的主症为5个,次症为5个;判断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清除的主症为4个,次症为4个.专家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高,肿瘤异常黑胆质型异常体液成熟证侯特征一致性系数为(χ2=0.261,P=0.000),两轮相等;肿瘤异常黑胆质型异常体液清除证侯特征一致性系数为(χ2=0.248,P=0.000),两轮相等;由此得出结论,通过改良德尔菲咨询法建立的肿瘤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标准对肿瘤有效、规范诊治提供客观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标准,采用改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两个阶段的专家咨询研究.第一阶段,编制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的入选指标专家咨询问卷,并向全疆30位维吾尔医学专家发送,通过频数计算筛选出精神气色逐步好转,小便色清、量多,脉象呈粗和(或)波浪状等频率大于70%的11个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的证侯特征;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舌苔滋润,恢复原气质时的状态,大便颜色略黑呈铁锈色,随后变成淡黄色或土黄色等频率大于70%的10个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清除的证侯特征,共进行一轮.第二阶段,根据筛选结果再次编制咨询表,并进行对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证侯特征权重系数的研究,共进行两轮咨询.每轮回收有效问卷均30份,回收率均1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7,提示专家权威度高.经分析各证侯特征权重系数,得出判断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的主症为6个,次症为5个;判断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清除的主症为5个,次症为5个.专家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均高,各证侯特征变异系数均小于0.3,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证侯特征一致性系数为χ2=0.275,P=0.000,两轮相等;哮喘异常黑胆质型异常体液清除证侯特征一致性系数为χ2=0.270,P=0.000,两轮相等.由此得出,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建立的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标准,为哮喘异常黑胆质病证异常体液成熟、清除的正确诊断、规范用药、提高疗效提供客观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新疆白癜风患者的维医证候特征及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白癜风患者各体液证型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全血中CD3+、CD4+、CD8+、CD25+、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细胞间附分子(ICAM-1)、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83例白癜风患者中女性106例(57.92%),男性77例(42.08%),3~15岁之间的患者比例较高(36.61%),白癜风患者在不同异常体液中的构成比不同,黏液质型白癜风组107例(占58.47%)和非黏液质型白癜风组76例(占41.53%),其构成比大小顺序为: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异常黑胆质型白癜风>异常胆液质型白癜风>异常血液质型白癜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8+、IL-2、IL-6、IL-8、IFN-γ、TNF-а、ICAM-1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和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均升高(P<0.05);CD3+、CD25+、IL-4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和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均降低 (P<0.05)。与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组相比,CD8+、IL-6、IL-8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升高明显(P<0.05);CD3+、CD25+、IL-4在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降低明显(P<0.05),CD4+、CD4+/D8+,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由此推断,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是白癜风维医主要证型,且白癜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调节的异常,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程度较非异常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