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农民认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四川为研究区域,通过农户调查,将农民对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认知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四川两熟稻区普遍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绝大部分是多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相结合。农民了解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途径来源于邻近农户、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单位,有超过半数的农民是自愿接受的。有近80%的农民认为保护性耕作整体效果好,它对农户生计首先是省工省时,其次是节本增效,具有多重好处;农民认为其对稻田生态最大的好处是保持水土,其次是增加肥力:认为采取两种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效果好的占到52,57%。大部分农民认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传统意识仍然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稻区推广的最大障碍,而技术服务体系与技术推广相脱节也是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稻区推广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在南方稻区推广开。图7.表4,参12。  相似文献   

2.
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综合评价。试验区选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一心乡,保护性耕作措施处理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为对照,目的在于研究建立适合于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节水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同措施的综合效果为: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集成措施〉行间覆膜措施〉垄向区田措施〉秸秆覆盖措施〉常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低平易涝地不良的耕层土壤环境,是作物高产稳产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为作物生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和作物合性能,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是改变低平易涝地低产面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体系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土区的4564hm^2坡耕地为模式,研究推广了作物轮作、土壤耕作、作物施肥、植物保护、选用良种加田间辅助措施“六制”配套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体系。做到耕作制度化、管理科学化、栽培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系列化,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与高产高效同步。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黑土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期历史数据的积累并结合空间数据,组建黑龙江省土壤养分GIS系统。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常规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时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有机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自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黑龙江省黑土区25个市县土壤有机质分别下降了1.43%~4.12%,平均每年下降0.06%~1.48%。以GIS为工作平台利用地统计学等先进方法分析区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时精准施肥、保护生态环境和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图3,表1,参9。  相似文献   

6.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关中渭北作为研究区,选取典型农业耕地和人工苹果林地,分析出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主要由粉砂和黏粒组成,占总含量的80%以上,总体属于粉砂质黏壤土;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砂(〉50μm)、粉砂(2μm~50μm)和黏粒(〈2μm)含量差异显著。耕作土壤2v~50μm含量明显低于人工苹果林地,而〈2μm和〉50μm含量却高于苹果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不同。耕作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整体小于苹果林地土壤。耕作土壤,〈2μm和〉50μm的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高,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苹果林地土壤,〈2μm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低,〉50μm变异系数的变化与〈2μm相反,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如不同的耕作或管理方式以及种植作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土壤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7.
农业耕作土壤与人工经济林地土壤磁化率和质地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东北部地区人工经济林地土壤(JJC2)和农耕地土壤(JJC1)磁化率与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的磁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农耕地长期的耕作、污灌以及C4作物玉米的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可以增大土壤风化成土作用强度,增加土壤的磁化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表层0~40cm,1年生作物农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均高于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多年生园林土壤的含量;整个剖面耕地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变化差异均大于2μm~50μm颗粒变化。图1,表2。参14。  相似文献   

8.
海伦地区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综合观测场的大气降水量、土壤水的蒸散量和1.5m土体含水量连续观测结果,分析了黑土地区降水规律与分布状态、土壤对大气降水的接纳能力、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和土壤蒸散量,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黑土区唯一水分来源,统计观测场50年降水量平均为550.7mm;土壤水年平均蒸散量为477.8mm,与蒸散对应年份的平均降水量为491.8mm,97%的降水参加了农田生态系统内水分循环,其循环方式为土壤-作物-大气。1.5m土体内水分变化为4llmm-647mm,土壤含水量处于458mm-505mm时间为90%以上,土壤水通过气象上的旱、涝、常规水分年达到平衡,年内是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达到土壤水分平衡。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9.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保护耕作模式在旱地冬小麦上应用效果定位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与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2.66%~6.65%.其中,以保护耕作夏免耕 秋免耕处理效果最好,增产达显著水平.从成产三因素分析,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从干物质积累与土壤水分的角度分析,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通过降低冬小麦前期干物质积累,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为中后期籽粒的灌浆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水分.图4,表2,参13.  相似文献   

10.
雷州半岛桉林-砖红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海沉积物按林-砖红壤水分循环具有如下特征:受所在地区海洋季风的影响.降雨季节分布明显。雨季(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旱季(10月至翌年3月)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20%左右;地表径流量较犬,全年地表径流量占降雨量的27%。29%,雨季地表径流率一般要超过30%;土壤贮水量低、季节性分布明显、短期变化幅度大。枯枝落叶和生物覆盖,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生产中改全垦为带垦,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能是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和水分有效性的途径。表3,参5。  相似文献   

11.
对东北典型黑土区,比较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在坡耕地和岗平地对作物产量、土壤密度、水热状况的作用差异,以及保护性耕作在坡耕地的水保效应。结果显示:在大豆玉米轮作制下,实施免耕(NT)和少耕(RT),较传统旋耕相比,坡耕地种植大豆,NT增产12.56%,RT减产0.94%;种植玉米,NT处理增产1.10%,RT减产14.80%。岗平地种植大豆,NT增产9.23%,RT增产4.80%,玉米NT、RT处理分别减产为22.60%和10.02%。坡耕地NT增加了耕层的土壤密度以及土壤质量含水量,降低了土壤耕层的温度,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小于岗平地。NT还降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径流量和径流系数。  相似文献   

12.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NO3--N在土体中分布的影响。6a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免耕玉米小区NO3-N含量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表层和亚表层NO3--N含量均高于底层。秋翻玉米小区除2004年外,其他年份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在试验的后两年,由于玉米根系和土壤动物的作用,免耕处理开始形成连贯的大孔隙,大豆小区免耕处理NO3-N有向土壤底土层富集的现象,免耕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图3,表1,参19。  相似文献   

13.
以辰光和郭家不同开垦年限耕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变化及有机碳组分变化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粉粒及细砂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相应减少。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各级土壤复合体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黏粒级复合体含量与黏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粉砂和细砂级复合体含量与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图2,表1,参15。  相似文献   

14.
山地果园生态栽培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福建漳州山地果园为例,进行果园套种、间种牧草生态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果园套种和间种等生态栽培模式与清耕果园相对照,果园温度日变幅缩小,明显地改善了果园温度状况,增强了果园抗高温的能力。同时,果园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6 3%和48 4%,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9 5%和34 2%。这说明,果园生态栽培对于调节果园环境温度、保持水土和提高土壤肥力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果园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山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图1,表3,参4。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土壤水分及保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长期定位试验中,采用中子水分测量仪对其中的4个处理(F1-无肥、F2-中量化肥、F3-高量化肥、F4-高量化肥加有机肥)进行了为期3年的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显著影响了土体内的水分变化,影响范围主要是10cm~90cm。深度超过90cm之后,施用高量化肥的处理含水量超过了其它3个处理,施用相对高量的化肥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而施用有机肥则增加了土壤的疏松透气性,因而增加了蒸发。施肥多的两个处理比较于不施肥和施肥少的处理水分的纵向变幅要大。施入了高量化肥的处理,在高产的同时,保存了70cm以下土体的含水量,而施入同样高量化肥配合有机肥的处理,深层的含水量没有单施高量化肥的高。施用化肥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了保水性。施用化肥同时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具有如下特点:在含水量高的时候,有排水的作用;在含水量适中的情况下,蒸发量最小,有保水的作用。不施肥的处理,在适宜的水分条件及干旱的情况下,蒸发量最大;在土壤含水量较大的情况下,蒸发较慢,相对而言不具有保水及排涝的作用。图5,表2,参13。  相似文献   

16.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two years experiment and inspection in Jianou mountain grassland ecosystem experiment station, Fujian province. After analysis on the data of soil erosion and runoff coefficient, relations between eroded soil. runoff and slope gradient, we establish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models, experiment and inspection results, some proposals have been made to decrease the area of soil erosion in Fujian mountainous areas, e. g. , 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 taking suitable measures for local condition, closing hills for grassland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restoration and raising quality of mountain grassland ecosyste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breeding the grass species that are suitable to local physical geographic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8.
1 MethodologyIn order to stud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 of grassland ecosystem, weestablished mountain grassland ecosystem experiment station in Jianou City, Fujian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in where the slope direction is south-east l50', and the gradientis 23", there are 8 p1ots, and the area of every plot is 5 X 20m2, there are 6 plots that arecovered by Paspalum thunbergii Glycine mar. var Chamaecrista rotunddelia (per) greencommunities, two exposed land plots, which work as …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策略影响到水土流失调控的效益。以“长治”工程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等建模方法,分析小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策略和不同措施单位面积的减蚀量和减蚀比,进而对小流域治理措施面积设计策略提出建议。研究表明:①小流域治理面积主要取决于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后者的90.4%,其他治理措施面积主要取决于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8%-31.9%,但是封禁治理面积除外,其面积主要受灌幼林地和荒草地面积影响;②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措施的单位面积减蚀量分别为:2430t/km^2·a、4275t/km^2·a、3994t/km^2·a、3614t/km^2·a、2191t/km^2·a,减蚀比分别为8.4%、30.3%、24.8%、22.7%、13.8%,水土保持林的减蚀效益最大;③根据对治理后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a的小流域治理措施分析,提出1种改进策略,即确保该类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林造林面积比例高于治理措施总面积的24%,相应地减小坡改梯面积,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减蚀效益有明显改善。表1,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