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皇宫宿卫力量作为争夺权势的强力后盾,使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成了外戚和宦官削弱和控制皇权的凭借。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3.
《丧服经传》是《仪礼》第十一篇。礼乐制度的根本功能在于确立君统,建立一种有差别的等级宗法社会秩序。东汉中后期,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和宦官专权,使得皇权陵夷、纲纪沦丧。作为东汉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与反抗者,一代经学大师马融也通过注释《丧服经传》,曲折地表达了他试图强化宗法礼制、借以重建纲常秩序的社会变革理想。  相似文献   

4.
唐初统治者总结东汉宦官专权的教训,力主抑制宦官势力,但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作为维系皇权的特殊政治力量,走出宫闱,登上历史舞台。其权势不断膨胀,从内廷参决机要、到典领禁军,从干预朝政,到废立皇帝,愈演愈烈,把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5.
唐初统治者总结东汉宦官专权的教训,力主抑制宦官势力,但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作为维系皇权的特殊政治力量,走出宫闱,登上历史舞台。其权势不断膨胀,从内廷参决机要、到典领禁军,从干预朝政,到废立皇帝,愈演愈烈,把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6.
汉代外戚专权在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政治现象。外戚是通过婚烟与皇室结成的外姓亲属,他们的政治势力是随着皇室内亲戚的实际权势的高低而消长。造成外戚专权的原因是汉代皇帝们为了加强皇权,对宗室、重臣采取排斥打击措施,重用自以为对皇权威胁较小的外戚参政,导致外戚专权。结果是外戚的专权同样造成了对皇权的巨大危害,带给统治以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基于身份和政治理念的不同,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有着本能的对立,在宦官为祸炽烈的正德、天启朝,二者的对抗尤为惨烈。但随着明代政治格局的演变,言官与宦官的政治分野逐渐模糊,双方的关系由对抗趋于合流。从整个明代的历史来看,言官群体制衡宦官的作用十分有限,在与宦官的较量中多处劣势。究其由,首先,宦权是异化的皇权,宦官假手皇权压制言官;其次,言官群体分化蜕变,丧失气节,党附宦官,助纣为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8.
西汉中期,在皇帝的有意扶植下,外戚势力迅速崛起,汉武帝借助外戚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使大汉威名远播。昭宣时期,在外戚霍光的辅佐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缓和,开创了中兴盛世,这一时期,外戚与皇权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斗争,皇权在与外戚的斗争中始终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9.
阴氏在东汉前期凭借军功和外戚身份兴起,尤其是在阴丽华被立为皇后、其子刘庄被立为太子后,阴氏开始在东汉的政治舞台上绽放光彩。但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因政治环境的险恶,开始对外戚严加防范,阴氏也不例外。而阴氏凭借其外戚身份仗势做出僭越之事,在阴太后离世后,明帝借机打击阴氏,阴氏很快走向了没落。阴氏外戚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延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汉政治的稳定,对马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汉中后期政治、文化舞台上,刘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精忠不渝,历事宣、元、成三朝,三度被废,三度复起,一生捍卫刘氏宗族,与宦党、外戚坚持斗争.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初元二年的使外戚上变事是决定刘向一生政治命运的转折点.萧望之、周堪、刘向等与宦官石显、外戚许、史围绕灾异展开交锋,最终经生集团落得大败.刘向的变事既体现了他捍卫宗族的忠心,也反映出早期刘向在政治斗争中的不成熟.而历西汉元帝朝,围绕刘向的这次上书而发生的种种争斗实际是经生集团与宦官、外戚集团争夺权力的缩影.本文通过记述刘向使外戚上变事的始末,并分析刘向在变事写作上的得失,试图勾画出西汉元帝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与变动,以及揭示刘更生前期的奏议写作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1.
唐代政治权力中枢位置发生过多次变迁。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唐中前期,长安城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内"之间。安史之乱以后,政治权力中枢位置不再发生转移,大明宫正式成为皇帝主要听政、居住的宫室。而太极宫和兴庆宫的机能随之发生转变,前者成为以礼仪为主要功能的宫殿,后者成为皇帝生母太后居住的寝宫。  相似文献   

12.
过年不仅在民间有许多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也是历代宫廷的重要庆典。乾隆帝在圆明园同乐园中特意定时设置买卖街,专供皇室成员新年期间体验老百姓逛街购物的乐趣;此可视为宫中的新年文化活动,也可以反映宫中年俗的特色。透过史料了解清宫春节活动,探讨满清皇帝如何欢度新年,并对买卖街的经营特点及文化内涵加以分析,藉此更深一层地认识清代皇家年节文化。  相似文献   

13.
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析唐都长安与宋都汴京"宫市"源流及特点,唐长安"宫市"由宫廷娱乐演变为置史专知或由"宦者"专知为宫廷采办物资的特殊机构,宋汴京"宫市"则顺应唐制,逐渐演变为官商合一的采办机构。唐宋"宫市"是国都城市独特的产物,其产生、运营同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唐宋"宫市"一脉相承,使宫廷采办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曹梦 《晋中学院学报》2004,21(3):207-209
《全唐诗》中有一百多首宫怨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极度奢华的生活并不能掩盖精神生活的匮乏,这里有残酷的宫禁斗争,有"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悲哀,有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也有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6.
鉴于历代宦寺之祸,朱元璋曾多次发表关于宦官干政的见解,同时强调其严禁宦官干政的主张,洪武十七年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立于宫中,成为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象征.与之相左,三十余年间朱元璋又不间断地派宦官出使、观方略、从事茶马贸易、监督税收及参与刑狱等活动,诚如<明会要>所载,朱元璋是"自禁之又自紊之".朱元璋的禁紊之举,暴露了其以内制外、内外相制的潜在意识,为明代中央辅政体制朝双轨制发展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的法制思想,一方面对唐朝法律加以继承,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其特点表现在:维护皇权、重典治吏;礼法交融;强调法的简明性、稳定性和重视法制宣传与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