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大同忻州窑煤矿多次发生冲击地压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分析了冲击地压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提出忻州窑矿冲击地压主要是由构造应力和采动应力叠加,及上层煤柱和煤厚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重要原因,为防治矿井冲击地压灾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陶压煤矿数年来大量观测资料,从造成冲击地压的多种因素中,分析确定了该矿深部构造应力场。并从自重应力、煤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构造应力和采动集中应力等方面,论述了冲击地压的成因机理,这对开采深部煤层和有效地控制冲击地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峻德煤矿三水平北21层三四区一段切眼掘进冲击地压事故为背景,分析了上层煤遗留煤柱与该工作面宽区段煤柱叠加诱发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机理,提出了事故工作面恢复生产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及卸压解危方案,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制定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案效果较好,有效保障了事故掘进工作面的安全复产。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理解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解释冲击地压发生的过程,本文在论述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和失稳理论的统一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冲击地压的震源机理,认为冲击地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它包括冲击地压震源的形成,冲击地压应力波的形成及传播和在应力波作用下自由面处岩体的破坏及冲出三个子过程,冲击地压发生所需能量由震源提供,而冲击地压的破坏作用是应力波造成的。利用震源机理分析了冲击地压的发生过程,揭示了震源形成的规律,推导出了应力波最大应力峰值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应力波传播衰减规律,解释了应力波在自由面处对煤体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陕蒙深部矿区纳林河二号井双巷快速掘进条件下首个临空工作面开采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宽度区段煤柱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宽区段煤柱应力叠加诱冲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下阶段基于防冲的窄区段煤柱宽度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宽区段煤柱受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走向支承压力和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产生的动载应力等多个因素影响,当形成的叠加应力达到冲击发生的临界应力时,将使冲击显现;下阶段纳林河二号井留设区段煤柱宽度为5~7 m较为合理。陕蒙深部矿区其他类似条件矿井可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窄煤柱留设方式,以期降低临空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煤岩体应力状态与济三煤矿冲击地压之间的关系,结合济三煤矿的实际工程背景,利用地质动力区划的方法划分地质构造区域,建立了岩体应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岩体应力状态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地压容易发生在高应力区和应力梯度区,尤其是应力梯度大的区域;同时也受Ⅳ-2、Ⅴ-5等活动断裂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冲击地压工作面爆破卸压效果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综放开采回采巷道易发生冲击地压危害。研究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结合工程实例,运用FLAC^3D软件模拟综放面回采。分析了采用卸压措施前后煤层顶底板及两帮煤体移动变化规律、深部煤岩体受栽及变形破坏规律、煤层应力变化及转移规律。研究结果对防治冲击地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安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击地压是许多煤矿生产和技术管理中的难题之一,又是导致煤与瓦斯突出恶性事故的源动力。对冲击地压的防治一直是煤炭行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开采条件,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本文详细论述了辽源矿务局西安矿冲击地压显现规律及其不同回采区域、不同采煤方法,冲击地压防治应采取的具体手段及现场对冲击地压防治进行综合治理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以及地域的统计分析发现,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及地域与引潮力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此相关性,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模型,采用库伦-摩尔准则分析法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从5种情况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进行了分析,为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唐口煤矿5 3 0 1工作面采深近千米,在高采深条件下,巷道所处的围岩应力环境大为改变,高应力现象将尤为突出,由此带来的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已成为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为防止深井条件下破坏性冲击地压的发生,该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利用钻孔卸压和爆破卸压进行冲击地压防治,为5301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了保障。根据对唐口煤矿5301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对具有类似条件下的煤层开采,具有相应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高地应力环境下深埋隧道岩爆发生机理,掌握岩爆孕育规律,本文通过现场测试、数值分析及室内实验,对平安特长深埋隧道岩爆段围岩的二次应力场进行了分析,探明了隧道岩爆发生的力学机制,并运用经典应力岩爆判据指标,预测判断出岩爆发生强度及位置。研究表明隧道侧壁处存在较大的压应力,是造成岩爆发生的主要原因;高地应力条件下,由于结构面等不利因素的存在,造成掌子面中部处原岩应力突发释放而引发高烈度的岩爆;在岩爆区段进行应力释放孔的布置,能够有效地释放原岩应力,减少岩爆发生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深化人们对于高地应力环境下岩爆发生机制的认识,为类似工程岩爆的防控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防治冲击矿压灾害,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桃山煤矿切顶巷区域的应力状态特征,研究切顶巷对顶板的预裂弱化作用和切顶巷的布置参数,结果表明:回风巷下帮与瓦斯巷之间垂直应力较高,而水平应力则在回风巷底板和下帮集中较明显,切顶巷区域应力也明显集中,冲击危险性上升;切顶巷导致的应力集中范围为5~10 m,为了避免两个相邻切顶巷形成叠加应力集中区,两切顶巷间距应不低于20 m。该研究为桃山矿薄煤层群开采切顶巷防冲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深井硬岩岩爆倾向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岩爆是深井硬岩矿山开采中的主要灾害,岩性是决定岩石能否发生岩爆的内在固有因素,根据岩石室内力学性质试验结果来评价岩爆的倾向性,是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对取自凡口铅锌矿深部的矿岩石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全应力-应变曲线、加卸载曲线等试验研究,从岩性角度用脆性系数、应变能储存指标、岩爆能量比、DT法等方法评价了凡口铅锌矿矿石和岩石的岩爆倾向性,结果表明该矿矿石和岩石均具有明显的岩爆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房山矿无冲击倾向煤层冲击地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京矿务局大安山矿房山采用四槽煤发生冲击地压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明了该煤层发生冲击地压的主原因是其特殊的地质特点和应力特点。并得出房山矿煤层是属于无冲击倾向的软弱煤层,而冲击地压发生是由于层间滑动失稳破坏引起。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彬长矿区南部煤矿覆岩关键层的位置,给煤矿冲击地压提治理供技术及理论支撑,采用关键层理论值计算、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微震事件验证的综合判定方法探讨了诱发彬长矿区南部煤矿冲击地压的主控层位。经理论值计算,煤层上部200 m覆岩具有三层关键层,从上而下依次是距4#煤层顶板160 m宜君组砾岩坚硬层层、距4#煤层顶板76 m的安定组底界砂岩坚硬层层以及距4#煤层顶板35 m的直罗组底部砂岩坚硬层层。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在起始开挖过程中,煤层顶板约35 m处直落组底界砂岩出现应力集中;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煤层顶板76 m附近的安定组底界砂岩层逐渐成为水平应力最大部位。综合微震数据的结果,认为煤层顶板35 m处的直落组底界砂岩与煤层顶板76 m处的安定组底界砂岩层均为引起煤矿冲击地压的关键层位,容易产生能量集中,是矿井冲击地压治理的主要目标层位。  相似文献   

16.
刘铁钢 《科技信息》2013,(13):413-413,421
本文从我国煤矿区煤炭开采过程中实际地质灾害问题出发,对主要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综述了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和冲击地压等地质摘要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提出应从地质理论的角度对地质灾害的机理进行研究,从而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电磁辐射法预测煤矿冲击地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述了电磁辐射法预测冲击地压的原理,并用KDB5本安型煤与瓦斯突出电磁辐射监测仪在徐州三河尖矿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采用电磁辐射法非接触预测冲击地压不需打钻,实施需要时间短,准确率高,而且能够监测工作面前方的煤岩体活动情况,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的解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煤层塑性软化理论,通过解析分析,导出了采煤工作面附近煤层和顶板的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运用极值点失稳理论,给出了煤体开始软化时的采空区跨度与顶板所受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了采煤工作面产生冲击地压时采空区跨度与载荷间关系。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分析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巷道和煤柱冲击地压的分析,为煤矿安全生产和预防冲击地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双江口水电站尾调交通洞埋深大,围岩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地应力高,地应力与岩体强度比值大,开挖卸荷作用下围岩极易发生岩爆现象。本文结合地质资料、开挖形式,对岩爆分布及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震监测,采集并分析微震事件特征,揭露了岩爆与微震事件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发现:双江口尾调交通洞微震事件主要聚集于靠山侧,在岩爆发生前24小时突然聚集;高应力围岩在开挖作用下的应力调整是岩爆发生的根本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中岩爆的监测与预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