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敬仰孙中山坚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伟绩,他赞颂孙中山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在孙中山逝世后,有些人对其施行攻击,鲁迅则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公正的评价,对反动论客进行尖锐的批评。鲁迅还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他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是最大的失败;革命党人将革命果实送给袁世凯,导致了更多的革命者流了更多的鲜血;革命党人没有自己充足的武装力量,这加速了革命的失败。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继承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是对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进行重新阅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部小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读.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旨并非是揭露和控诉封建科举制度乃至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孔乙己对自己可怜自尊的极力维护和世人对其自尊的肆意践踏构成的冲突,揭露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认为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驯良的“好孩子”而非具有独立人格与创造性的人;教育方法上由于“长者本位”思想的影响,使用虐杀而非指导的方法;教育内容上是陈腐或“教人诈”的。传统家教伦理不过是人对人的奴役,长者对幼者的奴役,因此鲁迅主张救救孩子,解放孩子。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总是被拿来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做对比.实际上,鲁迅的这种精神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与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在上海期间居住在租界,可以免受国民党迫害;鲁迅是名作家,他依靠稿费与版税可以过上较为丰裕的生活,而不用仰仗任何组织与团体.这些条件使得鲁迅可以仗义执言,不用看人脸色.脱离这些物质条件,一味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恐怕对鲁迅是一种误解,对当今知识分子也是不公的.  相似文献   

5.
中日现代文化交流史上,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论对日本了解之深,与日本文化人交流之广,在日本知识界影响之大、声誉之隆,现代中国没人能够超过鲁迅;也正是在日本,受“弱国子民”的屈辱和愚昧麻木状态的双重刺激,鲁迅弃医从文,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转折。据一名日本汉学家考证,鲁迅最后的墨迹是用日文写的便条,最后访问的是一个日本青年的家,最先赶到他临终床前的是三个日本人,由此可见鲁迅与日本关系之深。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对美国文学予以关注。他对爱伦·坡、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辛克莱等人评价较高,并与一些美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鲁迅对美国文学的历史与现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的创作也曾受到美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毛泽东都读过“上大人孔乙己”25字描红纸上的歌诀,并且都与这段歌诀结了缘。鲁迅源自这段歌诀创作了著名小说《孔乙己》;毛泽东留下了这段歌诀的珍贵手书,两人都通过歌诀获得启蒙教育,并对歌诀产生浓厚的兴趣,被后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9.
说“调侃”     
“调侃”一词原形是嘲 ,嘲与近义合成 ,其意义是用言语戏弄、嘲笑。这说明 ,现代汉语同样需要训诂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年,曾经和当时大多数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文学上,他广泛地接触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学思潮。其中除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外,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鲁迅,尤其是对前期鲁迅的影响(本文所指的鲁迅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各国汉学家发表了不少有关鲁迅的论著,鲁迅研究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各国人民之所以重视鲁迅,并对鲁迅予以高度评价,是因为他们把鲁迅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国外也有一些人出于政治偏见,漠视鲁迅的伟大贡献,但他们的错误观点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鲁迅研究浩如烟海,故曰鲁海,有宏观微观两途,宏观者如王富仁对鲁迅前期小说《呐喊》《彷徨》之研究,撰写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微观研究即《鲁海求索集》,作者数十年致力于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教学,创见颇多,揭示《狂人日记》系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述来表达反封建的主题,《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雪》用对照的手法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光明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神往,对涉及鲁迅诸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翔实的求索,体现了独具一格的于细微处求实的精神,为鲁迅研究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黄乔生聚焦于"凡俗化"鲁迅研究,重新还原了人间鲁迅形象.他让鲁迅回归周家,把鲁迅形象重构放置在"八道湾十一号"这个空间场域中,建立在家庭视角下,进行日常生活化的俗味叙事.黄乔生还原人间鲁迅有其背后深义:一是接续八十年代"回到鲁迅那里去",力求接近鲁迅本体;二是接续林贤治的鲁迅重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比较看鲁迅与林语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林语堂与鲁迅在思想上有较多的一致,他们是战友和诤友,但在翻译问题上,在幽默与讽刺等文艺观上,两人存在着较多差异。加以个人气质方面的原因,晚年的鲁迅断绝了与林语堂的直接交往。试图在厘清史实的前提下,对鲁迅与林语堂的交往过程与分歧作文化上的思考。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但两者有着质的不同。林语堂在入世和避世之间踟蹰徘徊,而最终脱离了社会的主流;鲁迅则始终直面社会、直面人生,最终成为思想与文化的伟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人物画廊中,杨二嫂给人的印象是颇为深刻的。读过《故乡》的人,回忆起来,一个“凸颧骨,薄嘴唇”,象“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女人形象,便会鲜明地浮现脑际。鲁迅惜墨如金,但对不是主人公的杨二嫂却浓墨重彩进行渲染,足见他在这个人物身上是倾注了心血的。另外,杨二嫂是一个争论已久的人物;一个人物之所以引起人们争论不休,说明这个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作者的见解十分隐蔽。“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一位激进的、尖锐的、另类的思想家,他反对封建礼教的"吃人",勇于背负沉重的责任,敢于为中国社会进步摇旗呐喊;同时,受出身、教育及儒家文化的影响,鲁迅在反封建时又不时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守护,矛盾地彷徨着。  相似文献   

19.
这是鲁迅后期诗作中的著名诗篇,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寇的疯狂侵略采取的是投降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内则加紧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化运动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尤其对鲁迅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采取了种种反革命的高压政策,指使各种走狗文人,对鲁迅进行诽谤、围攻、恐吓、追捕,无所不用其极;另  相似文献   

20.
这是鲁迅后期诗作中的著名诗篇,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寇的疯狂侵略采取的是投降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内则加紧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化运动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尤其对鲁迅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采取了种种反革命的高压政策,指使各种走狗文人,对鲁迅进行诽谤、围攻、恐吓、追捕,无所不用其极;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