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 ,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人类学是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离合关系的产物,它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学科。旧式的“艺术人类学”主要以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为己任,而新的艺术人类学在时间性和地区性上有其更大的范围,因为它要重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它不但承诺要对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作出更加广泛的、全面的观察,而且寻求对艺术和人生的真理作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教育人类学有不同的流派。以美、英为代表的“文化一教育人类学”强调经验研究,注重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在我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源于作为其学科母体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的民族教育学不同,教育人类学并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注重田野工作等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高等教育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在民族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丰富资料并没有使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发展进入独立的学科阶段。十几年来,随着民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逐步扩大和深入,先后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国民族学院论》、《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等理论研究专著。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为民族高等…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是2004年在国家“985工程”建设过程中,依托少数民族健康与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创建的,是专门从事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卫生、健康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机构.2006年10月,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批准立项成为第一批国家民委一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心的研究领域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学属于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目前拥有民族医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其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医疗技法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少数民族医学人类学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药物资源应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人群疾病防治;少数民族医药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医药政策与法规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加挂“广西民族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的牌子人类学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了与国际学术界接轨,进一步促进中习人类学的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决定在防民族研究所加挂“广西民族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的牌子。所长为张有隽研究员,副所长...  相似文献   

8.
王梨 《广东科技》2011,20(16):50-51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方法论。站在人类学的角度,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艺术。当美学在审美领域的研究遇到如何继续发展对人类的和民族的艺术研究的困境时,艺术研究学界开始向更善于诠释人类历史的人类学借力,寻求更宽广的和更具深度的研究空间和探索方式。艺术人类学便肩负起了开拓艺术...  相似文献   

9.
"歌师文化"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典型性音乐文化形态,它以各族族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谓"歌师"为传承主体,以口耳相传为承传方式,以所属民族各类文化活动为留存空间。在当前高科技迅猛发展态势下,此种文化事象的传承已显举步维艰之势。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象,当下文化人类学界应该对其给予更高层次的学术观照与更深层面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代人类学美学是“文化学转向”在美学领域的一个直接成果,郑元者等学者的人类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研究以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的学术导向,立足于艺术起源学和民间文艺学课题及其基本结论,展开了全面系统的人类学美学研究,并形成了图腾艺术与艺术起源学研究、民间文艺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美学的人类学重构和实验性写作研究等系列研究链,从而建构起一条独具特色的人类学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1.
民族影像与跨文化传播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像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影像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中国影像怎样参与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传播?发展民族影像是中国影像立足于世界影像之林的解决办法。中国要拍出真正叫好又叫座具有历史震撼性的影像,必须立足于民族的土壤,探讨其人类共通的主题,使其具有真正人类文化学的意义。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族影像在跨文化传播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让民族影像承载的民族文化拯救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们精神的失语与心灵的空白和茫然。  相似文献   

12.
党和国家为加快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运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而随着少数民族在发展中“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对政府政策过程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目标群体(公共政策间接客体)的参与是提高政策过程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所以,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政策参与问题加以分析,有利于政府更好地运用公共政策来推动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 ,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 ,是生活世界的美学 ,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 ,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是艺术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部分;作为民族审美文化核心的民族艺术,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的人类文化中的一个侧面,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从一开始就把“文化”纳入其研究的范围;民族艺术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交融在一起,存在于共同的场域中,成为民俗学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重要的艺术人类学意义。它有利于新兴的艺术人类学摆脱传统美学对精英艺术的过度关注和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漠视的狭窄思想束缚,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使美学得到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汲取边缘文化的活力和来自听觉艺术的审美经验,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激活中国美学对本土艺术与现实文化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兴义市郑屯镇坡岗地区,自古以来是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里的布依族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本民族的"报笨"习俗.这种习俗承载了布依族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活"的载体,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布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体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其表现形式也展示了该民族的卓越智慧与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7.
民族音乐剧《长征长征》以集体历史记忆“长征”为蓝本,汲取了甘孜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现代化语言与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之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文章通过解构该剧,分析民族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基于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略,探讨推动民族音乐剧良性发展的举措,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的美学著作是对18世纪人类境况反思的结晶,也是发挥康德以人为目的的哲学和美学的成果,它的中心旨意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从审美关系角度研究人的问题的“审美人类学”。席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审美人类学问题: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对艺术发展趋向的技术性考察使我们获得了进一步探究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创造问题的契机。“灵韵”衰竭的过程就是去宗教化的过程,它显示出了古代性与现代性的对立。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对古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分析可置换为“原型”与“互文性”的问题来加以审视。“灵韵”就存在于原型与互文性之间,以本雅明的技术性视观的分析方式来看,这既是指艺术内部(自律)的,也是指艺术外部(他律)的,它是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