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0):57-57
岩石边坡生态防护一直没有一种较理想的技术方法.喷射植生混凝土(RSP)把岩土工程、植物种植、胶凝化学、环境生态、土壤肥料等多学科技术综合起来,将特定的胶凝材料、植生基材、添加剂与植物种子等混合在一起喷射到岩石边坡坡面,形成一层具有较高强度、抗冲刷、稳定附着在坡面上的防护与绿化基层,从而对岩石坡面进行防护(或封闭)、绿化并保障岩石边坡浅表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造纸废液木质素化学改性并用作道路边坡和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的植生基材添加剂的机理、方法、功能特点、应用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造纸废液木质素化学改性后,用作植生基材添加剂功效多,性能好,能有效提高植生基材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及植物的抗逆能力,尤其适合水热条件特别恶劣,施工养护极为不便的高陡岩石边坡的植被建植,为解决基材易滑落、植被易退化等行业共性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工程概况 由笔者设计施工的某山体护坡工程,其边坡由开挖山体形成,坡角约70°,长度84.4m,高度最高处为21.4m,最低处11m.喷射砼坡面面积1239m2.  相似文献   

4.
以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已有的“阴山北麓低山丘陵荒漠草地植被修复综合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基础,在500亩的示范区内应用围封、灌木林营造、松土补播牧草、节水灌溉、谷坊等生物和工程修复技术,恢复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具体内容包括:坡面保护技术;坡底水土保持技术;沟道防治技术;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5.
“弱面夹层岩质边坡锚注加固技术研究”由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弱面夹层岩石边坡锚注加固技术研究”(200541)和常张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科研基金项目“常张高速公路风化岩边坡稳定性评判和工程防护技术研究”(200301)联合资助。该课题由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和湖南省常张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完成。  相似文献   

6.
该项目针对三峡库区小江消落区植被牛长困难、生态功能娃苦下降,水域水华频繁发生等问题,实施了“三峡库区小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内容为生物措施控制小江水华技术、草本植物人工促进恢复技术。项日实施采取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联合的形式,成立课题组,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任组长,  相似文献   

7.
王堃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0):17-17
本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联合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农学院、河北省国营沽源牧场、河北沽源生态牧场、科尔沁牛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究。课题总体目标是围绕退耕地混播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土地利用优化模式及草田轮作技术、草畜耦合与农牧生产力提高技术、饲草料合理搭配技术、天然草地植被恢复和生产力提高技术及家畜养殖小区综合配套技术的产业化示范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23-24
该课题研究白洋淀植被蒸散发耗水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研发生态节水技术,包括格局优化生态节水、植物群落优化生态节水、土壤覆盖调节生态节水等技术;建设白洋淀生态节水技术示范工程,分析不同类型生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率及其生态效应;研发基于ET的农业节水技术,考虑白洋淀生产、生活用水发展现状,制定《不同水平年流域各行业用水定额量化标准》(建议稿),研发水资源利用结果优化长效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9.
该项目以干旱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经济收入增加“双赢”为目标,以水草资源一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大系统的耦合机理研究为基础,以水草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有效保护为核心,针对干旱牧区的实际情况,对干旱牧区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草地植被生态需水、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提高途径、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取得了干旱牧区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干旱牧区草地植被生态需水、干旱牧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干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高效利用技术专题研究成果,为干旱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经济发展和水草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7-28
该课题是“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之一,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针对湖荡具有低污染水处理功能的特征,可兼容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等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太湖流域湖荡湿地重建、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河湖相联典型的复杂湖荡滆湖为重点区域,研究出、入湖河口区水体污染强化净化技术、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与湿地重建技术、滆湖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技术,形成湖荡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改善滆湖水质及生态环境,为削减入太湖污染负荷、改善竺山湾及太湖水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以典型城市景观湖泊杭州西湖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引水调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为太湖流域内类似湖泊的水质与景观改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1.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针对我国典型农业区及水源地、重点种植和养殖制度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凸现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阻控减排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等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种植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有效控制氮磷污染的管理、畜禽养殖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源重金属原位固定及阻控减排、南方水网农区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氮磷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及评价等技术,研究开发重金属钝化制剂,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物有机肥发酵工艺。有机结合和吸收已有技术,形成适合我国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全程阻控减排技术体系与模式,建立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2.
“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是一项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综合技术。特别是在造林困难的区域和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地恢复植被造林,采用该项技术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绿化进程,降低造林成本。该项技术是安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课题组在反复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应用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研究形成的一套“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3.
该项目是以昆明地区滇池西南边磷矿聚集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采矿迹地立地类型的划分、造林技术模式,适宜树种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1000亩的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示范区。该项目成果已在昆明市海口磷矿、尖山磷矿、昆阳磷矿等磷矿矿山采矿迹地推广应用,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生态用地需求预测与布局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用地的概念以及天津的生态用地分类,天津地区的生态用地的现状等,并从天津市水资源需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结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结果、城市热岛效应削减方面分析和区域生态防护角度分析等方面进行生态用地的需求预测,最后提出了天津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构架,并就生态用地在天津的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15.
电子文档具有容易被复制、篡改和内容拷贝等特点,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军事秘密、政府决策、企业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在开放网络条件下面临严峻的信息泄露风险.本文借鉴可信计算平台的数据封装技术,结合主动存储技术的思路,为电子文档增加具有主动防护能力的代理组件(定义为文档安全容器),变传统被动防护为主动防护,建立电子文档主动安全防护模型.根据该模型,深入研究电子文档的访问控制技术、内容防泄漏技术和安全审计技术等,以期更好地支持文档在开放网络条件下存储、流转、使用和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本文最终设计实现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型验证系统,对其进行详细的测试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效抑尘剂系列产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主要技术内容 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研制成功的MPS、PWG、PGS三个系列的抑尘剂产品,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面、堆料场、裸露地表、矿山废石场及尾矿库、体育场等场所的扬尘污染,而且还具有固沙固土、改善土壤结构防治沙尘暴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11-116
生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技术的生态化为生态现代化提供了支撑。生态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复归到有机体的本源,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形成了基于绿色经济的新生产模式,在人和自身的关系上达到了人和自然的双向解放。生态技术范式形成的一般性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生态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圈(STSB)"的主题下,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能源、生态、公共政策、教育、法律、工程等领域的关联性等问题.本文集中于STS与能源论争及能源政策、STS与绿色技术论争及绿色技术发展、STS与生态教育论争及生态教育未来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际STS学界对生态系统关注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7,(7):51-51
喀斯特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亚热带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导致植被遭受破坏、土层严重流失而引起基岩逐步裸露的生态退化、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过程(图i)。喀斯特石漠化成为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它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一个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涉及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八省、市、自治区,约339个县(市),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居住约i亿人口的广大地区,影响的因素多。喀斯特石漠化问题越来越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