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探讨《人寰》的叙事策略人手,通过对具体文本中的时序、视角的分析,发现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内在一致性,分析严歌苓小说异于传统的先锋叙述特色;探究特异的视角,具体阐述作者、人物、叙述者的语态关系,发掘严歌苓创作中时常存在着的经历者和叙述者的双重声音。从以上角度对《人寰》的叙事结构做出整体性认知,并对严歌苓小说的叙述特色及其带来的文本张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小说到现代派小说--英美小说观念的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是英美文学传统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大致将英美小说划为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的传统小说,现代派小说与后现代派小说。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真实”的理解、与读者的关系、人物形象、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和时空框架)分析传统小说同现代派小说的差异,从而论述了英美小说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评论家对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小说的故事叙述者马洛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各持已见,褒贬不一.有的全盘否定马洛在故事叙述中的作用,有的对马洛的叙述表示失望。本文试图从“人性化”的角度对马洛在《吉姆爷》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叙述技巧作全面、综合的探讨,从而对马洛在小说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寻欢作乐》中,由于“人物——叙述者”——“我”具有戏剧化与非戏剧化的双重身份,并执行着人物和叙述者两种不同的功能。诗意的戏剧化叙述与陌生的非戏剧化叙述的运用使叙述者与主人公在价值上、理智上、情感上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老舍小说的表达方式属于讲述型,叙述者的叙述声音比较清晰,读老舍的小说常有听评书的感觉。老舍小说叙述声音清晰的重要标志是较强的阐释性和多用议论比喻。较强的阐释性包括叙述者对小说故事高屋建瓴的通盘把握、频繁使用表达叙述者的意图的小括号、在故事外叙事时“我”、“我们”字样的反复出现、叙述者对于小说人物的代言人性质诸方面。议论与比喻是显露叙述者公开身分和表达叙述者主观感受的重要艺术手段。老舍小说叙述者多用议论和比喻,在议论和比喻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引导接受者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7.
在叙事作品中,作为叙述主体的“叙述者”不同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的位置变化多样。热奈特将其概括为三种:叙述者可以是“异叙的”(即叙述者不在自己叙述的故事之中,不担当人物角色),也可以是“同叙的”(即叙述者象第一人称那样,在叙述的故事之内担当一定角色),还可以是“自述的”(叙述者不但在他所讲述的故事之内,并担当主角,在  相似文献   

8.
弗.司.菲兹杰拉德的《大人物盖茨比》是形式导演成的一场“美国梦”幻灭的戏。小说的叙述者尼克被置于故事当中,且有他自己的故事。尼克的故事与盖茨比的故事的交叉与并列,构成了一个青年“美国梦”的梦幻世界。作者运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如叙述时间,叙事情境及其转换,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经验自我视角与叙述自我视角交替使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突现一个美丽绝伦的“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透过“我姨妈”书娟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教堂女学生与十三个窑姐的故事.“我姨妈书娟”的表述使得作品实际具有了两个叙述者:“我姨妈书娟”、“我”.这两种叙述人称的并存与转换增加了叙事的多样性,丰富了叙事角度,强化了叙述者叙述、交流、证实、说服等功能.“我姨妈书娟后来知道”的叙事方式凸显了叙述者“我”的声音,使得个体经验与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空间,深化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10.
《海》中的双我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班维尔的代表作《海》自2005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广受评论界和读者的推崇。然而,绝大部分的评论(主要是书评)侧重于探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对小说在自我再现中的突出特点“双我”很少涉及。小说主人公及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表述经常出现一些相互矛盾或混淆现实与想象的地方,产生了大量的“双我”。现从心理分析的“双我”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在自我再现过程中的双我表现及其成因来揭示班维尔小说的困惑主题。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对小说艺术形式有着高度的自觉,这种自觉性甚至超越了同代叙事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其作品中,这种自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叙述的讲述与展示;二是独特的第二人称叙事;三是僭述。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叙述方式为其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为切入点,从小说的虚构性范畴中的虚构世界的本体论特征、叙事性范畴中的同质离散的叙事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叙事虚拟世界、经验性范畴中的叙事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抵牾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小说《万寿寺》中的可能世界叙事。叙事不仅是我们组织现实生活经验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性实践,激励我们改变启蒙仍未完成的"现实世界",为实现多样态与美好的"可能世界"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莫妮卡·弗卢德尼克是认知叙事学的先驱,她的《走向"自然"叙事学》是认知叙事学研究中最早的理论专著,至今该理论仍然颇有影响。"自然"叙事学有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石: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和理论以及阅读程序被认为是叙事构成的基础。弗卢德尼克为认知叙事学的建构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然而这并不意味她的理论是完美的。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文本中,无论是叙述学的聚焦,还是叙事学家的聚焦,都不是孤立体现的,它们在技能的层面,直接体现为讲述和描述这两个概念。讲述是作者的叙事情境,是作者在文本中的释放,描述则受限于客观情境,是建立在被描述的人物的行为、心理之上的。文学作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决定讲述和描述的表现方式。笔者之所以将讲述和描述两个概念细化为“主体性讲述”和“限制性描述”,是想将分析的领域限定在客观存在或事实基础上的主体感受,同时针对性地分析在受限的客观情境下,作者的情感表达形式与情感产生的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代文学曾出现过两种在历史观、审美观都相距甚远的历史叙述。一种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是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前者是一种将革命历史神化、英雄化的叙述,后者则是将革命历史世俗化、凡人化的叙述。其实,在这两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中,一直潜隐着一种试图将两者加以调和,或者说试图超越的历史叙事,那就是出自部分女作家之手的作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展示了女性对历史的检讨和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小说婚恋叙事中,“第三者”意象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赋予的功能:帮助完成显在主题的完满叙事,“第三者”意象的象征结构在此发挥了“助手”或“反助手”的潜在运作机制,帮助完成或反衬选择主体的最终抉择。人性化的叙述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中,也使得小说呈现叙事的完满或裂隙。  相似文献   

17.
杨家云 《科技信息》2011,(33):274-275
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两部早期作品《雷德伯恩》和《白夹克》,从叙事学中人物视角的角度来研究在麦尔维尔两部作品中所运用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视角——孩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功能;且通过这两种视角的对比,从而总结出孩童视角在麦尔维尔作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叙述学是代表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发展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在继承经典叙述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把文本重新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从形式层面、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文化积淀层面探索文本的审美价值.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说流派,受到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将其纳入审美文化叙述学的视野,有利于再度审视其叙事特征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20.
穿越阴冥与阳界--论阎连科早期小说创作中的"亡灵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亡灵叙事是一种以亡者的灵魂为视角展开文本叙述的叙事方式.阎连科早期的小说创作集中地运用了这一独特的叙事技巧.亡灵叙事在小说叙事学层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叙述策略上超越了传统作品的固定模式,实现了叙事的独立,使作家在行文时拥有了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加充分的叙述自由;在美学方面,陌生化的叙事策略使文本在独立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意义上的震惊;在彰显文学的存在之思方面,深化了文本写作的内在旨趣,有效地敞开了作家精神归乡的路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