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安忆能够驾驭多种题材,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她仍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来表现上海这同一主题或主体。本文试着从其主要作品《长恨歌》等出发,着重考察了作者作为迁居上海者的丰富人生经历,以及其深厚的上海怀旧情结,并就王安忆作品中对上海的追忆与寻找做了较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4.
作家王安忆从1976年踏入文坛,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几年中,她的作品题材与叙述策略几经变化,作品风格也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对现实的关注,对女性的书写,却从未改变。她的作品承载着作家对世俗生活的悉心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性思考和对小说构筑心灵世界这个目标的不懈追求。以王安忆小说对女性的关注这个视角,来揭示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在表现都市与女性的题材上都有相似之处,她们都关注都市生活,都将视域放诸于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鲜明的市民立场和女性关怀意识。所不同的是,面对世俗人生,张爱玲是以俯视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女性的脆弱与暗淡,体现了一种否定与批判;王安忆则以平视的目光热切地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变化,表现出一种赞赏和祝福。  相似文献   

6.
作家王安忆在她的作品中一直非常关注女性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被塑造得立体而生动,她们有着旺盛和绵绵不断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于三个方面:女性经营的日常生活通常韧性十足;她们都是天生爱美的,对美执著追求;她们深谙人生中的辨证法。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王安忆创作的纵向考察,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八十年代中期,其女性主题意识觉醒;九十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质询.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8.
李颂 《创新科技》2014,(16):126-126
年画作为民间艺术品,在我国从古到今民间普及率是最高的,从年画的题材到内容形式、从技术手法到艺术风格,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我国主要的木版年画,从作品题材、作品选料和作品艺术表现的技法上来对比分析其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中一直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在关注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之间的强大张力时,又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其中,对人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刻画与剖析。本文将挖掘王安忆作品中的心理学元素,分析作家利用心理学理论体现其作品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产生“意在言外”、“余音不散”的艺术效果。《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他的“冰山”原则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充分调动了“潜台词”的作用,赋予这一“纯自然”的题材以象征意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研究新时期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两篇作品,指出作品中的男女性别“战争”中,男女之间既是相互对抗,又是相互依存的。笔者的结论是,人类生活要和平和宁静,就应不断对男权中心话语进行消解,从而达到男女地位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3.
生命如花     
王小慧的作品,无论是哪种题材,都能产生一种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来自对生命的强烈关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悸动。  相似文献   

14.
丁纯 《世界博览》2008,(10):6-6
1970年,王安忆下放到我的老家蚌埠农村捅队,那年她16岁。三年后,我才出生。王安忆插队的村子就是小说《小鲍庄》的原型。后来我读了王安忆的《隐居的时代》、《漂泊的语言》、《姊妹们》等作品,发现文章中的人和事,仿佛就是我们村里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5.
从创作伊始,王安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其语言风格和创作特色。语言是每一位作家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作为表现内容和组织结构的载体——语言,对任何一位作家都具有挑战性。而王安忆娴熟的驾驭,让人时时刘刘都感受到“王安忆语调”的存在。其语言或清丽或奇崛或朴实,让人感受到汉语的精妙与魅力!就其创作而言,她虽无意于站在浪尖风口却时时处于浪尖风口,而她的每一次转变,都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这不仅仅体现了作者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而且还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吴丹  赵嘉 《科技信息》2012,(30):344-344
肖邦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在其任何一部体裁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是同一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其民族性的彰显却各尽不同。本文试图以肖邦玛祖卡舞曲这一体裁的作品为例,梳理其在不同题材作品中民族性创作手法不同,从而总结肖邦在同一体裁不同题材作品创作中民族性彰显的丰富多元。  相似文献   

17.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姜淼 《科技信息》2007,(13):165
母性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安忆对母性的理解和对母性形象的书写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分析其笔下的母性形象就会发现,王安忆在母性书写上其实是有着两面性的,即有着相互矛盾的塑造:一方面,作者塑造了一些为母性所拯救的女性形象,而另一方面,又能在其作品中发现众多为女性所羁伴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运用女性文艺批评和母性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对其作品进行个案浅析,试图开拓理解其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妓院题材的学作品,重点阐述了库普林《亚玛街》的写作风格以及同一题材作品的异同,暴露了卖淫制度的腐朽和丑恶。  相似文献   

20.
俞春玲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0-1443
长期以来,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被认为是薄弱的,这与其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不相吻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同类题材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不足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性两个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这种缺陷与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对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要求有关。与此同时,当下这一领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新动向,题材决定论的悲观论调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