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支持男女一见钟情,肯定爱情美好。莎士比亚没有盲从于文艺复兴初期过分放纵欲望、"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的潮流,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剔除了早期人文主义作品中过分粗俗、纵欲、不道德的成分,肯定男女追求爱情幸福权利的同时,批判地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道德约束——节制与忠贞。这种独特的文化选择彰显了莎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巴金从18岁起就开始阅读俄罗斯作家的小说,其中对屠格涅夫作品的感情尤其深,曾动情地说:“我学写短篇小说,屠格涅夫便是我的头一位老师。……我那些早期讲故事的短篇小说很可能是受屠格涅夫启发而写成的。”①本文试从巴金的《雾》与屠格涅夫的《罗亭》为例,剖析两人创作的内在联系,诸如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作品的选材,作品男女主人公,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的揭示,作品的场景描写,语言艺术及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作家几十年来对社会生活观察与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作家对俄国人民命运思考的总结。在这部作品里,托尔斯泰主要通过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相似文献   

4.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常规关系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后发现:(1)《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人物各自常规关系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小说情节令人啼笑皆非的重要原因之一;(2)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依赖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利用自身已有背景知识中的常规关系理解作品之外,还会与作家互动,并临时建立一些常规关系帮助解读作品,这就解释了该小说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具的女性魅力成为经典之作,小说中刻画的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或是单纯,或是坚韧,或是粗俗,或是卑劣。不同的人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牵引出四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现实,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遗失。  相似文献   

6.
《简·爱》与《伤逝》,都是表现女性命运,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作品,两部作品不但对女性的命运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强烈的关注,而且寄寓着作者深刻的审视与反思,文章从男性话语体系下的创作、婚姻对女性命运的决定作用、女性个体婚恋观的异同等三方面来比较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内在蕴义里的暗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7.
《月下小景》主要讲叙一对青年男女因爱不可得而双双自杀的故事,并对封建思想、落后族规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宣扬婚姻爱情的自由和人性的回归。在作品风格上,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异域情调。文章旨在对作品的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基础上,来探讨作家是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现爱情与死亡这一永恒的母题的。  相似文献   

8.
《笑傲江湖》中的男女已不是单纯的性别符号,而是隐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的象征意象;《渴望》《过把瘾就死》所制造的女人,几乎是一组畸形病态的怪异符号。  相似文献   

9.
简介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其作品《与狼共度》中表现出的积极关注狼的生存状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亲历,指出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与狼共度的难忘时光,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意识”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汉语古诗源头,在英语国家深受汉学家青睐,其中多篇都有数个英译本,《国风·召南·野有死麇》即是极具代表性篇章,理雅各(James Legge)曾于1871年、1876年和1879年三次翻译该篇作品。其中,1876年译本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在跨语言转换中经外在符号、内涵符号和历史文化等层面重构后呈现更加浓厚的经学特征和教化功能。译本中的二者形象不仅是原文中男女主人公形象重构,也是译者语言与历史文化观重构,形象变异与重构与译者所处历史文化模式形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彝文《红白杜鹃花》是流传在云贵彝族地区的一部爱情叙事长诗。长诗真实地反映了彝族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幸福同封建传统婚姻制度的斗争精神。作品爱憎分明,悲壮深沉。语言朴实、自然、简洁。在艺术上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3.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其作品中总是以叛逆而激进的姿态书写着世界的荒诞、人性中极端丑恶的存在。其作品《死亡与少女》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无序的戏剧呈现,是种种光怪陆离的破碎形象的堆积、没有表演的“语言平面”。然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戏剧模式的颠覆和反叛中作者展示出对哲学与文学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4.
盛夏 《科技信息》2009,(28):177-17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蓬勃发展,不仅拓展了纯理论翻译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孔慧怡的译作《荒山之恋》为例,试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或性别视角纳入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之中,以便更好地发掘、传达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姚纯静 《科技信息》2010,(3):166-166,183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这部作品承载了劳伦斯对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思索与探寻。可以说是一部包涵生态女性主义意蕴的作品。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地对待与自然和女性。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与自然》是美国作家和激进主义者苏珊格里芬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突破了传统自然文学独白性的文体概念,呈现出对话性。贯穿全文的两种声音的对话,象征着父权制思想和与之对抗的“女性与大自然”之间的交锋,揭露了父权制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掳掠。该书不仅批判了父权制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还表现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格里芬在作品中一直力图避免使用等级制二元论,但她用女性——自然和男性——文化相比照的方法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该作品体现出的反对等级制二元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部经典的爱情悲剧,而这两部作品又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本文阐述了两部作品在爱情之上附载的更为深广的进步意义.同时指出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两部作品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解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从人性的关怀就是自身的关怀,人要成为自身的主宰者;人性的体现就是性格的体现,也是美的价值所在;人性的真实就是作品的真实,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等方面,逐步剖析玛蒂尔德的常人心态,回归作品描述人性的本质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