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胡丽萍 《科技信息》2007,(22):222-222
《远别离》是李白晚年的一首不朽之作,全诗以独特的构思,巧妙的用典,形象的比喻,抒发了自己悲愤心情和矛盾心理,表现了对唐王朝和唐明皇眷恋而又失望的感情,用典比喻都能有效的表现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抒情内容。诗中"风骚"乃模仿古人而众采百家,自铸伟辞,超越古人,堪称千古不朽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强调"纵的继承",李白诗歌是其重要的取法对象,而余氏向李白致敬的代表作是《寻李白》、《戏李白》、《念李白》(论文称之为"李白三部曲"),因此先运用修辞学"引用格"知识,地毯式地分析"李白三部曲"对李白诗歌的引用情形,其次运用意象学知识,以"典故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究出"李白三部曲"对于李白诗歌不仅有所继承,更有所开创,其中探讨"复合意象"和"主意象"时,还辅助运用了章法学、文法学知识。从这样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李白三部曲"从古典中镕铸现代文学的新生命,这才是"纵的继承"的真正精神,"李白三部曲"可说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示范。  相似文献   

4.
多用典是稼轩词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通过用典,深化了词作的主题思想,赋予了典故新的现实意义。本文浅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几处典故的运用,探究辛词深沉复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南朝文人诗歌创作的通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文人的诗歌由于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狭小,多抒写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加上一部分文人特别注重形式,讲求绮丽、用典、对仗、声律,因而,南朝的文人诗歌和辞赋、散文一道,被人们视为“贵族的文学”。其实,这只不过是南朝文人诗歌的一个方面。在南朝,民间歌舞特别兴盛,“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由于南  相似文献   

6.
龚克昌先生在中国辞赋研究方面的新作,代表了新时期辞赋研究的新成就。新作批驳了针对汉赋的不实之辞,为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了正确定位。为全汉赋所作的评注是新作的第一次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辞赋研究中历来争论较多的学术问题,新作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7.
李白文化的地位是崇高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李白文化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运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李白文化的现实处境进行研究,剖析当前李白文化所处的尴尬处境,分析其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探讨李白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宋人张戒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岁寒堂诗话》)颜延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用典繁多著称的诗人。阅读用典繁多的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究用典繁多的诗,则更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颜延之历来缺乏研究,恐怕也与此有关。谌东飚先生却迎难而上,其所撰新著《颜延之研究》虽系全面研究颜延之之作,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研究颜延之诗中的用典乃“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中国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尤其是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李白诗歌具体的诗句入手,着重论述了数字的夸张艺术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展现了李白诗歌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考察《乐章集》,我们发现其各类题材用典的频率都较高,特别是都市题材的词作用典频率更高。柳永作为第一个专职词人,因其在创作时大量运用典故,使词具有了"诗化"、"雅化"倾向,使"词"逐渐被文人认可而登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1.
阮瑀作品中的用典既受时代影响,留下了用典发展的历史痕迹,又体现出他个人的特色。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阮瑀对《诗经》的引用偏少,而对史书的引用则明显增多。阮瑀在诗文中使用了较多的事典,其中有不少属于按类隶事,语言趋于精炼概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诗十九首》也成为阮瑀用典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统计手法,将汉语鼻音韵尾的研究应实于具体的韵文用韵之中,对两汉蜀郡主要辞赋家的实际用韵进行了定点考察,以此探寻鼻音韵尾在两汉蜀郡以至在整个汉语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析用典     
对用典的定义加以明确化,在论及历代对用典评述的基础上,对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的作用和意义加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并揭示文学中用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蜀道难》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相似文献   

16.
丁耀亢是明清之际的重要诗人,其诗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强烈鲜明的“诗史”精神,实录现实,揭露明末兵祸对民众的残害,对农民命运及汉文化变化的关注;二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强化诗歌的哲理意蕴;三是善于用典,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但部分作品由于用典过度,造成语言艰深,表意晦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滕王阁序》为古代骈体文之华章和杰出代表,其对仗之工整,音韵之和谐,用典之精巧,构思之奇特,均为历代骈俪文之最。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其骈体文《滕王阁序》文学艺术价值也极高。本文结合《滕王阁序》的对仗、音韵、用典等方面,来谈谈古代汉语的文笔之美。  相似文献   

19.
《洛阳大学学报》2005,20(1):F002-F002
2004年12月20日,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辞赋研究所成立。全国辞赋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龚克昌,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乐,洛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继纲,洛阳市文联主席张文欣,校领导赵金昭、吴少珉、董延寿、谭杰,  相似文献   

20.
(中心论点:“三峡情结”是李白思想感情和诗文创作的重要情结之一,它对李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论证:首先着眼于事实,叙述李白自志学之年开始直到暮年,在漫长的生活、创作历程中与三峡结下的不解之缘,尤其是李白三经三峡的独特经历,从而证明其“三峡情结”乃事由天成。接着从宏观上剖析李白三峡情结构成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与主体的辩证统一方面阐明:三峡的自然美和三峡民情风俗与文化积淀,形成了李白独特感悟的三峡情结和三峡精神。论证的主体是第三部分,以李白的大量诗文(25)篇分七个方面证明三峡情结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