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科学之友》2014,(4):34-35
中国以产瓷器著称于世,"中国"的英文拼写"China"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而宋代更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钧三大名窑均在河南,按照南宋《垣斋笔衡》的记载,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瓷艺压群芳,在五大名窑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专用贡品。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是丝绸之府,是古丝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义乌古称"乌伤",与古代丝绸之路有一定的联系。据古书记载,最早发明蚕桑丝绸的女子"马明王"就出生在义乌。民间流传的《祈蚕歌》唱道:"马明王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义乌县……"义乌虽然深处内陆,但远在明清时期,就有义乌人出海下洋从事丝路贸易。2014年9月26日,中国国家主  相似文献   

3.
正缂丝是一种古老的丝织技艺,如同是在丝绸上雕刻出来,有镂雕之象,也被称为"刻丝"。缂丝在汉代从西亚传到中国,再从西域传到了宋代并达到缂丝工艺和技艺的顶峰,成为历代皇家御用之物宫廷之作,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炫耀标识。明清时期缂丝制作中心集于苏州,缂丝成品以其制作繁复、缂织精良、朴素高雅、端庄秀丽、慧中秀外、经久耐用,堪称织中之圣。且作品正反如一,与双面  相似文献   

4.
正"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以其清新晓畅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仲春图景。虽说诗中月份指的是农历,跟公历4月有所不同,但如果从仲春的角度来理解,在物候方面大致还是吻合的。这个时节,正值农忙,故曰"乡村闲人少",  相似文献   

5.
嵇小康 《科学之友》2013,(10):24-25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情牵紧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熙宗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  相似文献   

6.
<正>《水殿招凉图》是由南宋画院画家李嵩创作的小尺幅画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24.5cm×25.4cm的绢本设色团扇画中,他以精巧工整的笔触描绘了夏日皇家园林入水口处的水榭廊桥及众人消暑乘凉的场景。从魏晋南北朝起,文人雅士便常在扇面上绘画作诗,到宋元时期,团扇画进一步流行。为迎合皇家贵族的审美,其内容也多怡情养性、标举风雅。  相似文献   

7.
近来从媒体上看到了不少关于"读史热"的报道,从阎崇年、易中天到当年明月,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到《明朝那些事儿》,一股全民"读史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也总是挂着这一类的读物.  相似文献   

8.
储照 《科学通报》1962,7(7):52-52
我国蚕桑生产起源很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多处出现桑字和蚕字,考古学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还曾发现过蚕茧的化石。历代以来,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许多古代农书和其他文献里,有着不少的记载。从汉代开始,丝绢成品和生产技术相继传播国外。到了明、清两代,栽桑养蚕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也有所扩大。近百年来,由于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蚕桑生产日见萎缩,如以江苏、浙江两省重点蚕区为例,1949年桑园面积比较抗日战争前减  相似文献   

9.
《斫琴图》     
<正>《斫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相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宋人摹本。此图是迄今仅见的一幅描绘制琴过程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反映乐器制造内容的绘画作品。《斫琴图》中所绘人物,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画面写实而生动。其中琴面与琴底两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在《西游记》一书中,写了猪八戒偷吃人参果的一段趣事,人们都把这当神话看。其实,世上确有人参果。在宋代学者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一书中,有一篇名叫“青城老泽”的文章说,四川青城县(今灌县东南)外八十里,南宋时有一个老人村,关寿卿与朋友七八人往游,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奉化中学,始称龙津学堂,是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奉化中学的校史最早可以远溯到南宋时期——南宋乾道年间宋代大儒朱熹提举浙东,"奉使循行",从水路来到奉化,"泊舟龙津",县衙官员迎至学宫讲学(后人或称朱熹"泊舟龙津讲学"),嘉定四年(1211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15,(2):17-19
<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著名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很早便展现了木兰从军前作为绣女织造《和亲图》的情景,生动演绎了北魏时期晋北绣娘的精湛技艺。在晋绣坊的展厅里,有一块特别引人注目的红色牌匾,上书"木兰巧绣和亲图,中华晋绣传千古",意在说明晋绣在古代繁峙一带已经非常兴盛。依托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2006年,繁峙晋绣第四代传承人贺志坚创办了晋绣坊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3.
对青少年来说,找到一本有意思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并不容易,大量的打着"科普"名义的图书或者内容陈旧,或者少色少图、面目可憎,更有甚者将一些道听途说、没有科学根据的"神秘现象"、"未解之谜"收入书中,实际上成了宣传"伪科学"的图书.在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书海中,科学普及出版社的"走近科学"系列图书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相似文献   

14.
杜牧的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时哀伤叹息,而是通过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体现了热烈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山行》不愧为一首秋色的赞歌。《山行》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从而也衍生了许多掌故。  相似文献   

15.
<正>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又到了三年一次南郊祀天的日子,仁宗皇帝乘坐玉辂,亲率规模庞大的祭祀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城南青城进发。只见仪仗队伍中车驾齐整、阵仗鲜亮、旌旗飘扬、鼓乐齐鸣。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宋代佚名《大驾卤簿图》卷中欣赏到那气势恢宏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素描中的"整体"是具有目的性的,是一种对画面全局关系的处理.在这种关系里.最主要的是指素描画面中所有的视觉表达要素必定要产生一定的联系,这种关系不是无原则的堆砌,而是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的指向,这个指向不是别的,它就是画家的一个构思、创意、观念或者想要表达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了鸟类谱系图中几乎每个分支的物种基因组的测序和记录.基因组是基因的构成方式,也称为"生命密码". 从颜色迥异的彩色羽毛,不同大小的体型(从巨型鸵鸟到很小的鹪鹩),再到飞行时速可达300千米的猛禽,都在基因组中进行了编码.  相似文献   

18.
<正>照相机起源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1839年8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西游记》作为常年的"热播剧",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跌宕起伏的剧情堪称经典.其中第6集《祸起观音院》中有一个情节:观音院的金池长老为了将唐僧的锦襕袈裟占为己有,命众僧趁着月黑风高之时纵火烧死唐僧师徒,结果这一阴谋被孙悟空及时察觉,他到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了避火罩,结果虽然观音院烧成一片瓦砾,但唐僧的禅房却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几年中,印制精美、图文并茂的所谓“图文书”开始兴起,成为很受读者欢迎,很有市场的一类出版物。其中,像名为《红镜头》、《黑镜头》等以历史上的新闻图片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也在这类图文书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不过,与那些在创意和标题上盲目跟风的出版物不同,这本由汪永晨所著的《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虽然在书名上也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些过去以历史上的新闻照片为主要特色的图书,但在具体内容上,这本以关注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图文书,却绝非简单跟风出版的拼凑之作,而是因其自身的特色、思想性和质量,既成为环保类读物中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