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自制的光偶测试元件对宽筛分粒子流化床中三种不同管径的水平埋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定性分析了气泡附壁时间分率、乳化团贴壁时间等运动参数沿管周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埋管与流化床之间的传热机制。  相似文献   

2.
H型鳍片管束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热风洞实验台上对5组不同结构参数的H型鳍片管束气侧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考虑了管径、鳍片净高度、鳍片节距以及管排横纵向间距等影响因素,并将实验结果与前苏联锅炉热力计算标准进行了比较.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得到了管径38 mm、管排纵向间距变化的H型鳍片管束的传热及阻力系数关联式和适用于不同结构参数下H型鳍片管束的传热总关联式;96.5%的实验数据与H型鳍片管束传热关联式计算数值误差小于±15%.同时,将关联式计算值与现有两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传热准则数的最大误差分别为11%和17.7%.该研究为H型鳍片管束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掠垂直管束的两相流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管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与管径之比为1.28.对两相流流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流型进行分类,作出了流型圈,提出了各种流型转变的机理及相应的判别流型转变的无量纲准则式。  相似文献   

4.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掠垂直管束的两相流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管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与管径之比为1.28对两相流流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流型进行分类,作出了流型图,提出了各种流型转变的机理及相应的判别流型转变的地量纳准则式。  相似文献   

5.
编后记     
刊登外稿,对促进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大有裨益。本期学报所刊登的3篇外稿各具特色。科研工作,贵在实验,得不到实验验证的理论,总是让人心里觉得不踏实。而理论一旦为实验所验证,就成为一种真实地存在,人们心中的疑虑也就冰释。《流化床内浸入水平管束之间距对气泡特性的影响》,就是一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研论文。  相似文献   

6.
利用摄相法研究了二维气-液—固三相流化床中气泡的大小及上升速度,分析了操作条件的变化对气泡行为的影响,提出了气泡直径及气泡上升速度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7.
波纹管内强制对流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空气在具有3种不同管径19、25、32mm的波纹管内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管的外壁采用电加热,来模拟均匀热流的条件,测得了不同工况下各种管径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和阻力系数,拟合出了所测的参数范围内的阻力和换热实验关联式,并比较了相同管径的波纹管和光管的换热效果,发现无论在哪种比较条件下,波纹管均比相同管径下的光管综合换热性能强。  相似文献   

8.
以R113为工质,对不同当量直径管束通道内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对单相强制对流实验数据与Sieder-Tate、Dittus-Boeher和Gnielinski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适合管束间狭窄通道的单相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通过分析管束间狭窄通道中流动沸腾的传热特性,得到了可用于该通道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关联式,且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小管径强化管内R410A-油混合物流动沸腾阻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环保制冷工质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5 mm小管径内螺纹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纯制冷剂R410A,摩擦压降随着干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干度为0.7~0.8左右;R410A-油混合物的摩擦压降随油平均质量分数、干度和质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油平均质量分数从0增长到5%时,在干度为0.9的高干度工况下,摩擦压降最大可增加120%.R410A-油混合物在5 mm强化管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与7 mm强化管的相比约增大10%~30%;用已有的7 mm强化管的压降关联式预测5 mm强化管的压降时,误差为±40%.以R410A-油混合物在7和5 mm强化管内摩擦压降的实验值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混合物物性的R410A-油混合物在不同管径强化管内的摩擦压降关联式.该关联式的预测值与95%的实验值误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记录静止液体中气泡生长及脱离过程,并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后处理,研究了两种管径下气泡生长过程的形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管径下气泡生长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力不同,导致小管径生成气泡的高宽比随时间变化呈先陡后缓的上升趋势,大管径生成气泡的高宽比随时间变化呈先缓后陡的上升趋势;由于生长前期不满足脱离条件,小管径生成的气泡会出现下边缘向液体侧迁移的现象;大管径生成的气泡在气液面与固液面夹角小于接触角时即达到脱离条件,因此不会出现迁移;3.80 mm气泡脱离上浮的临界高宽比稍大于9.28 mm气泡相应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脉动流化床气泡特性,对流化床内气泡的特性进行了二维冷态模拟实验.利用摄像机捕捉流化床气固瞬间的流动状态,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了脉动流化床和传统流化床内气泡尺寸,探讨了气泡平均上升速度和气泡尺寸受脉动参数和物料特性的影响.从实验可知,脉动气流可以抑制大气泡的形成,促进气固间的接触,且气泡的平均上升速度随脉动频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光导纤维测定 FCC 湍动流化床中的气泡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内径190mm,高5500mm流化床实验装置内,以FCC催化剂为流化介质,空气为流化气体,采用直射式光导纤维探头于湍流流化区,测定了床中气泡的大小、上升速度及分率等参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4.
黏性与非黏性颗粒在流化床中的气泡行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离散单元法对黏性与非黏性D类颗粒在气-固流化床中的气泡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气泡在流化床内的产生、长大过程以及黏性力对气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化速度将影响气泡的产生,而黏性力的作用将推迟气泡的产生;与非黏性颗粒相比,D类黏性颗粒在流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尺寸减小,上升速度变慢,气泡周围的压力增大、运动速度减小;另外,气泡周围的压力和颗粒运动速度对黏性力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ofBubbleFlowinaFluidizedBedHuaiXiulanWangLiNiXuezi(BeijingUniv.ofScience&Techn.)AbstractAmathematicalmodelofbubblefl...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废树脂蒸汽重整反应器通常采用流化床结构。树脂在流化床中达到较好的流态化是保证反应持续,提高处理效率,实现树脂减容和核素包容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对流化床中树脂的流态化情况进行分析优化,建立了鼓泡流化床树脂蒸汽重整的计算模型,针对废树脂蒸汽重整中试流化床采用VOF模型模拟流化床内树脂蒸汽多相流动状态。重点分析了不同流化操作气速下的床层压降、床高空隙率分布,获得了不同操作气速下的树脂流化状态。数值计算分析及后续测试结果表明,采用VOF模型可较好用于废树脂鼓泡流化床的计算模拟;操作气速增加,树脂的流化状态产生明显变化;当操作气速控制在0.7m/s左右时,该中试流化床可达到最佳的流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对几种粒度分布宽窄不同、平均粒径近似的粗粒石英砂,以及几种粒度分布较宽的其它粗粒子,在两维床中做了实验研究。本文认为,两相理论对粗大粒子流化床不适用,过余气体不是全部以气泡形式通过床层,文中提出了气泡当量直径沿床高随过余气体流速变化的定量关系式: D_e=(1.11(u—u_(mf))~(2/3))/g~(1/3(h+2.89W_(co))~(2/3)此式与现有的两组数据——本次实验的数据和前人所得的数据,符合都很好。此外,着重讨论了粒度分布对粗粒子流化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气固流化床中气泡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摄像法研究了二维气固流化床的气泡行为,特别是气泡密度的分布规律。开发了针对摄像法研究气泡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比较了布风板、颗粒直径、流化速度、床层高度对气泡分布密度的影响,并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气泡分布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泡分布密度沿床高是不均匀的,存在气泡聚集现象;同一种颗粒在固定床高位置,气泡分布密度随流化速度的变化很小,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流化床喷雾造粒装置的最大喷液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鼓泡床模型,推导出了单个颗粒每次经过喷雾区所接受的料液量,以及颗粒两次进入喷区的间隔时间,根据流化床内气固相传热建立了流化床喷雾造粒装置的最大允许喷液量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可以用来指导设备设计和操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用于腐蚀性乏气余热回收的新型无管束磨损的间热式换热器——双室流化换热器.类比壳管式换热器传热分析,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表明,换热器总热阻由两流化床气固换热热阻和颗粒循环流动传热热阻串联而成;颗粒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控制其传热过程;加大气流速度,增加床层横截面积,选用大颗粒及加大颗粒流量等均可强化其传热.为后期研究其传热特性及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