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流露出浓厚的后殖民主义倾向。本文试从作者对印度的风景描绘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中渗透的殖民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原先被殖民的国家在获得军事和政治上的独立之后,殖民国家不得不换用一种更为隐蔽的殖民方式以达到采用原先"殖民主义"不再能顺畅达到目的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内部指向的生产关系的压迫性。从其理论产生的出发点考虑,它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霸权和资本主义利欲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本质上,它是不适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反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黑暗之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又满足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该作品在非洲殖民语境下充斥了浓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所谓后殖民主义,就是指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由此产生的现实后果,以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来建构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话语。德里克认为,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否定一切主导叙述,特别是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第二,否定一切现代化叙事;第三,否定东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第四,否定资本主义;第五,否定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第六,后殖民批评把注意力从"民族根源"转移到了"主体位置"。对于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德里克主要指出了两点:第一,后殖民性观念与全球化资本主义意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第二,后殖民性观念满足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概念需求。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角度下我国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着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突。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下,可以运用文化转向策略来处理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文化霸权主义等后殖民主义范畴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研究三十年,但后殖民文学的概念与内涵却较为含糊。后殖民概念的发展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密切关联,因此后殖民文学的发展与殖民文学、殖民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强烈的承继关系和解构意识。后殖民文学应该被看做是萨义德为首的后殖民批评家以后殖民理论观照西方自扩张时期至今的文本,并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批判,及阿什克罗夫发展自"英联邦文学"研究的跨民族、跨区域的梳理殖民文化遗产的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对后殖民文学名与实的重新辨析将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与科研中有效地选择文本和阐释文本。  相似文献   

7.
对于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殖民统治造成的创伤始终无法愈合.殖民主义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而消失殆尽,而是悄然渗透于新独立国家的各个方面.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通过主人公阿扎罗的视角从多个侧面揭示殖民主义对尼日利亚人造成的伤害.长期的殖民主义思想以不同形式悄无声息地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致使古老的尼日利亚人臣服于殖民统治,产生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  相似文献   

8.
斯蒂文森在《魔瓶》中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向读者揭示了殖民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罪恶,他严厉批判了贪婪的西方殖民者并预示他们最终将难逃惩罚。然而,他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殖民意识:俯视被殖民地人民,并将东方作为一个供其想象的“他者”。因此,斯蒂文森在殖民主义问题上具有二重性。对于这种二重性,应该辩证、客观地去看待。  相似文献   

9.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殖民官员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由此看来,这些参与殖民建构的作家们才是帝国的真正仆从。  相似文献   

10.
《黑暗的心》中“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者 第一人称侵扰叙述者”的叙述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象征手法形成了小说主题思想上的多重指涉性。小说中颠覆性的反殖民话语和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话语并置,但反殖民话语最终被包容在殖民主义话语的表述体系之中。因此,《黑》更是一部体现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颠覆”和“包容”的辩证关系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命运的描述,无情地揭示了在西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被扭曲的人性,让人们看清了殖民掠夺和种族歧视的丑恶本质。玛丽的一生也就是对艰辛生活、对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对种族歧视政策和殖民主义制度以及对白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艰辛的反抗历程。  相似文献   

12.
王晴  张义成  盛景军 《科技信息》2009,(17):170-170
马克思认为大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产生了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一个是建设性使命。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作用的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区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述,阐明了殖民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关系,殖民统治的未来结果与殖民地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一个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康拉德的殖民主义话语问题,从《黑暗的心脏》问世伊始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这一争议又加入了新内容,但观点繁多,莫衷一是。在中国也有不同的观点,但得出的结论仍然带有片面性。在此,通过“他者”的角度透视这一争议的双重话语性质,论述其殖民主义话语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双重话语性质。  相似文献   

15.
吴晓梅  孙妮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48-1551
对于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殖民统治造成的创伤始终无法愈合。殖民主义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而消失殆尽,而是悄然渗透于新独立国家的各个方面。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通过主人公阿扎罗的视角从多个侧面揭示殖民主义对尼日利亚人造成的伤害。长期的殖民主义思想以不同形式悄无声息地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致使古老的尼日利亚人臣服于殖民统治,产生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  相似文献   

16.
福斯特是吉普林之后涉及印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印度之行》中因大量存在殖民和反殖民意识,成为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一方面是根植于西方人内心深处的霸权意识,即他们的殖民性,另一方面是印度人民逐渐觉醒的反抗意识,即他们的反殖民性。  相似文献   

17.
赫·乔·威尔斯在小说<莫罗博士岛>中,通过叙述者普伦狄克在荒岛上遭遇被莫罗博士实施了活体解剖的兽人,目睹和经历了代表文明和野蛮的"人"与"兽人"之间的界线从开始的清晰到最后消解的过程,辛辣地讽刺了西方殖民者所标榜的"理性"只是人身上的装饰,它遮掩了人性的丑陋本质,是殖民统治者奴役和驯化土著人的合理借口和统治工具,表达了他对欧洲殖民主义的怀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研究是在1853年5月底开始的,对印度的研究在6月2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进行了初步的书信讨论。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概括性总结是《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论文,分别于1853年B月10日和1853年7月22日发表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两篇文章既是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文化殖民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借其超强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传媒等优势,有目的、有意识地推销自己的经济理念、政治价值、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一种不平等的人类文化交流现象。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但全球化的确有利于文化殖民主义的推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依托合法手段、渗透所有对象、扩张全球范围、推行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流行的历史叙述中,上海的"殖民经验"被有意无意地改写、忽略和遗忘.上海的"殖民经验"不能像过去那样用诸如"帝国主义侵略"之类的套语轻易打发掉,而应充分注意到"殖民主义"是如何在上海"在地化"的,亦即需要深入地分析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如何在空间扩张的意义上,再生产出一个符合资本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