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鸣禽栗Wu性腺季节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H-E染色方法,IBAS图像分析仪分析及微机处理技术对鸣禽栗Wu春秋季的性腺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鸣禽性腺在重量、体积、精细管和卵泡的最大平均直径以及内部结构组成上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些结果为鸟类性腺的季节性变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进一步研究激素对鸟类发声学习的影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两种鸣禽鸣啭控制核团体积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Nissl染色和HE染色,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了鸣禽粟巫和燕雀鸣啭控制核团体积的季节性变化,同时对睾丸体积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鸣禽前脑三个主要鸣啭相关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古纹状体粗核,旁嗅叶的X区的体积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睾丸的体积和重量亦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这些结果揭示,鸣禽鸣啭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是受鸣啭控制核团体积和睾酮水平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雀形目鸟类核型种系发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雀形目42科315种鸟类核型比较,确立了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与Takagi(1974)提出的鸟类原始核型相比较在它们之间不具统一性,通过二者的比较发现: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1对染色体与非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2对染色体相对应:雀形目的第2对染色体与非雀形目的第3对染色体相对应.从系统关系上讲,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来源于非雀形目鸟类原始核型中第1对大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形成,再经过各种重排机制形成现代雀形目各科鸟类核型. 染色体研究表明:雀形目鸟类不为单系起源类群.其特点可以从以下两点证明:一是鸣禽类和亚鸣禽类A组染色体有着明显的不同,二是二者的核型进化趋势也是不同的.依据核型、化石资料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的资料,笔者提出亚鸣禽类起源于南美大陆,在上新世或早更新世中美陆桥变得明显时才可能进入北美以及伸入欧亚大陆;鸣禽类是起源于旧大陆的类群,在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的前提下进入新大陆,从而进一步适应辐射。  相似文献   

4.
鸣禽类和非鸣禽类在鸣叫行为和发声核团等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为了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生理特点及其差异,对鸣禽类的[蒙古]百灵、燕雀和非鸣禽类的雀鹰的主要生理常数进行了分析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鸟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其食性不同,呼吸、体温、心率、血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值等生理常数指标有显著地差异(P<0.05~0.01).鸣禽类的心率较快,而且体形大的鸟、呼吸频率、心率都比体形小的鸟慢。此外、3种鸟的体温在一天内均呈周期性的变化,中午体温最高,晚上体温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湿地鸟类各生态类群与栖息水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样线法、样方法、样点法,基于涉禽跗蹠长度,对扎龙保护区湿地繁殖期鸟类栖息水位的利用偏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鸟类繁殖期共发现记录鸟类62种,隶属13目31科,包括6个生态类群,其中涉禽、鸣禽和游禽具有种类(82.26%)和数量(97.79%)上的绝对优势.涉禽、鸣禽、游禽不回避任何水位生境(游禽除外,回避疏林和草甸草原),但利用偏好存在差异;其中,涉禽对水位的利用率与水深成正比,对各种水位的芦苇沼泽和湖泡具有绝对的利用偏好(95.64%),更倾向于芦苇沼泽(超过70.00%);游禽对深水位的湖泡和各种水位的芦苇沼泽具有绝对的利用偏好性(95.67%),更倾向于湖泡(近75.00%);鸣禽对不同水位的芦苇沼泽和湖泡的利用率超过60.00%.繁殖期涉禽、游禽、鸣禽的偏好利用水位生境类型的利用宽度存在差异,游禽涉禽鸣禽;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位生境利用重叠,深水位的湖泡和不同水位的芦苇沼泽是三者重叠的偏好利用区.基于此,建议保护区将芦苇沼泽与湖泡、涉禽和游禽及鸣禽作为繁殖期的重点监测区域和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及国际上有关鸣禽类发声核团的研究内容,对于近年来的研究内容介绍较多,尤其是对鸣禽类的性二形性、发声核团的神经元再生、发声核团的季节性变化这三方面内容研究做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候鸟迁徙与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以来,亚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家禽养殖业已造成了巨大损失.通过分析禽流感和禽流感疫情暴发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与鸟类迁徒特点的关系.我们认为鸟类迁徒在禽流感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栗鹀属于鸣禽类的一种,是东北常见的鸟类之一。本文对鸣禽栗鹀前脑发声核制核团HVc与RA进行了测量,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前脑HVc与RA核团体积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雄鸟的核团体积均大于雌鸟(P<0.05)。这表明造成栗鹀鸣啭能力的性别差异是由其神经结构的形态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北江流域can的个体生殖力与雌亲体多项形态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can个体绝对生殖力(F)和体长相对生殖力(FL)均与体长、体重、净体重、成熟系数和性腺重呈显著相关;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与性腺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与其他形态学指标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雄性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进而为一侧优势提供形态学依据,以东北常见鸣禽栗鹀(Emberiza rutila)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冰冻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雄性栗鹀左右侧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雄性栗鹀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有明显的侧别差异,即左侧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 archistriatum,RA)、嗅叶X区(Xarea)的体积均比右侧的体积大,分别是右侧同名核团体积的1.14,1.30和1.1倍;而与鸣唱运动无关的核团,如位于延髓的螺旋内核(nucleus spitiformis medialis,SpM)则无明显的侧别差异.说明鸣禽鸣唱运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是病原入侵后遇到的第一道防线,而防御素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传染性病原的重要宿主,其防御素基因的解析有助于阐明鸟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然而,有关鸟类防御素基因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解析了红腹锦鸡(鸡形目)和画眉(雀形目)两物种的95和177 kb的防御素基因家族,并结合已有的家鸡(鸡形目)和珍珠鸟(雀形目)防御素基因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鸟类防御素的基因组结构存在世系特异性;鸡形目的红腹锦鸡和家鸡的防御素基因较少,但雀形目的画眉和珍珠鸟的防御素基因却显著膨胀.进一步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雀形目中被特异复制的防御素基因主要表达在上下呼吸道、舌头和脾脏,有助于降低鸣禽呼吸系统的疾病易感性.而且,特异性膨胀的防御素基因特异地在鸣禽的呼吸系统表达,提示防御素基因的膨胀与其鸣唱这一生物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繁殖鸟类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三角洲繁殖鸟类64种,夏候鸟占67.2%,涉禽,游禽占45.3%,它们影响着夏季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繁殖鸟类种数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受湿地景观生态类型和鸟类营巢,取食方式等的影响,繁殖鸟类以地面巢位为主,其次是树冠层和芦苇层,且多集中在苇场草地,农田苇沟林网,人工林生境中,在此形成高物种多样性鸟类群;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安徽段)重要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法、路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对淮河流域(安徽段)6处重要湿地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46种,隶属于15目48科.其中冬候鸟53种,夏候鸟42种,留鸟37种,旅鸟14种;古北界77种、东洋界23种,广布种46种;游禽31种、涉禽34种、陆禽8种、攀禽11种、猛禽10种,鸣禽52种.分析表明,该区域重点保护的鸟类较多,水禽比较丰富,还有种类较多的森林鸟类和灌丛鸟类.6处湿地中,女山湖的鸟类物种数最多,G指数、F指数以及G-F指数值均最高,两块湿地地理位置相差越远相似性系数就越小.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云台山林下鸟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贵州省云台山喀斯特山地森林林下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季节动态,在2011年9月~2012年8月用网捕法对该区域的林下鸟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鸟类25种231只,隶属于3目12科.全年平均网捕率为6.85只·100网-1·h-1,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在4个季节的捕获率均最高;体重集中在7~42g之间的鸟类占总种类及总数量的96.00%和99.57%;鸣禽23种,占总捕获种类的92.00%;食虫鸟的种类、个体数和生物量比其他食性鸟类相应的特征值高.春季鸟类群落的种类、个体数、生物量、网捕率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值比其他季节的相应值高.Sorenson相似性系数最高为夏季-秋季鸟类群落,最低为春季-夏季鸟类群落.针叶林覆盖面积大是决定云台山林下鸟类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用尼氏染色及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鸣禽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间脑听觉中继核--卵圆核(n. Ovoidalis Ov)中心核及其壳区(shell)的形态学特征,再应用神经示踪剂BDA (biotionylated dextran amine)对壳区的神经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 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较尼氏染色更能区分中心核及壳区,仅Ov壳区存在脑啡肽纤维或细胞,而中心核几乎不存在;(2) Ov 壳发出纤维投向端脑听区L2b, L1 ,L3,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us VMN)和下丘脑前内侧核(n. anterior medialis hypothalami AM); (3) Ov壳接受端脑古纹状体粗核(robust archistriatum RA)壳区、中脑背内侧核(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 pars dorsalis MLd)与丘间核(n. intercollicularis ICo)界面区的投射.首次发现鸣禽卵圆核壳区同非鸣禽相似,也与下丘脑有神经投射联系,它为听觉发声引起内分泌活动及有关行为的改变提供了神经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各种鸟类的鸣叫能力是不同的,其发声器官也各有特色。就其鸣叫能力,可将鸟分为两大类,即鸣禽类与非鸣禽类。两类鸟的鸣管及鸣肌的形态结构是有显著差异的。已知,在鸟类的发声中,舌下神经起主要作用。鸣肌受舌下神经(N_Ⅻ)的气管鸣管分支(tracheosyringoal 简称 ts)支配。这两类鸣与发声有关的神经分布也是不同的。曾有人对部分鸟类的发声器官及与其有关的神经分布做过一些报道(Gross.1964.Notte-bohm,1971,1972,1976.Warner,1972.Yamada,1964.Marlinovsky,1962.Martin,1981.Brackenbury,1980.)但对家鸽及吉林白鸡发声器官的结构特点,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对与发声有关的舌下神经(N_Ⅻ),舌咽神经(N_Ⅸ),迷走神经(NX)之间的关系,也未作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禽的鸣啭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鸣禽学习鸣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感觉学习期,幼鸟必须听到成鸟的鸣啭,并形成鸣啭模板记忆;在感觉运动学习期,鸣禽通过听觉反馈与模板匹配逐步建立稳定的鸣啭.对近年来鸣禽鸣啭学习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斑胸草雀的左右侧鸣肌进行解剖,并对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斑胸草雀有2对外鸣肌和4对内鸣肌.两侧鸣肌质量差异显著,右侧较重.两侧NX IIts的直径差异显著,右侧较粗.在形态学上验证了鸣肌和NX IIts的右侧优势.初步分析了鸣肌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为进一步研究鸣肌在鸣禽鸣唱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BK 通道,即钙离子激活的大电导钾离子通道,它通过产生快速的后超极化(fA HP)来控制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发放频率。为研究BK通道在鸣禽鸣唱学习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BK通道在成年雄性斑胸草雀脑中的分布。证实了其在端脑、基底节纹状体、中脑、小脑等脑区都有广泛的表达,其中 RA、HVC、LM AN、X区、DM 等与鸣唱系统相关的核团都有显著的表达。这暗示了BK通道可能与鸣禽鸣唱信息整合、听觉反馈、鸣曲可塑性和稳定性以及呼吸调节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清晨一觉醒来,推开窗扇,悦耳的鸟鸣声随风飘进,宛如一曲优美的自然交响乐,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自古以来,人们对鸟鸣习以为常,可是鸟类的鸣叫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控制的?这些问题引起动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正在逐步揭示这其中的奥秘.如果你仔细观察不同鸟类的鸣叫,你会发现鸟类的叫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词的叫声,以非鸣禽(鸡、鸭、鹅等)为代表;另一类是委婉的歌唱(鸣啭),以鸣禽类(大多数雀类)为代表.那么为什么鸟类的鸣叫有如此不同的情形呢?我们不妨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