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通过介绍IPv4和IPv6的技术特点,论述IPv4和IPv6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IPv6终将代替IPv4,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络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制高点,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和灵魂,它将为互联网换上一个简捷、高效的引擎,不仅可以解决IPv4的地址短缺问题,而且可以使互联网摆脱日益复杂、难以管理和控制的局面,从而使互联网变得更加稳定、可靠、高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现存IPv4网络存在的缺陷及下一代互联网Ipv6网络的发展现状、优势,介绍了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两种由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的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应用、网络服务和网络需求也日益增多,然而目前IPv4地址资源已经枯竭,同时其固有的诸多局限已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而IPv6在地址资源、服务质量、移动性、自动配置能力和安全性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极大优势,由IPv4向IPv6的升级过渡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NAT-PT转换等策略,在大力推进IPv6试点和应用的同时,逐步实现由IPv4向IPv6升级和过渡,为互联网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作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IPv6,除了能解决IPv4所面临的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IPv4面临的其他一些问题。从IPv6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了IPv6相对于IPv4的技术特性、应用前景及IPv6在国内的最新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5.
郑婵娟 《科技信息》2011,(23):I0102-I0104
移动IP技术研究互联网承载移动通信的问题。目前,IETF已经颁布了IPv4网络承载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RFC3344)和IPv6网络承载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RFC3775)。但是,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过渡期,互联网是IPv4/v6混合网络。因此研究移动IPv4/v6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要阐述了移动IP的产生背景,介绍了移动IPv4、移动IPv6和NAT-PT技术,然后提出了移动IPv4/v6转换网关,接着介绍了移动IPv4/v6转换网关的解决方案,最后对该方案和基于双栈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比较,由此证明本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刘英晖 《科技信息》2011,(12):244-245
IPv6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中的主流网络层协议。一种新的协议从诞生到广泛应用需要一个过程,本文介绍了互联网IPv6过渡的技术背景,并分别讨论了三类过渡技术:双协议栈技术(Dual IP Stack)、隧道技术(Tunnelling)、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Protocol Translator)。文章最后对过渡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农双 《科技资讯》2006,(25):17-18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必行标准,1994年被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最先提出来,并同时由它负责指定和完善。中国被认为是IPv6最有需求和发展环境的国家。IPv6的应用和普及离不开强腱的安全体系支持,然而虽然当前的IPv6基于IPSec较好地实现了网络层的安全,但对于整个IPv6网络而言,现行的IPv6安全方案还有一定的缺陷。本义分析了IPv6的安全特性和基于IPv6安全特性的应用,总结了当前IPv6网络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并提出解决的设想。基于移动IPv6在IPv6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最后还分析了移动IPv6的安全需求并提出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互联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说明了IPv4技术难以满足网络的应用与服务,及其存在的不足。强调了IPv6技术的迫切性,并进一步阐述了IPv6技术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宇杰  王锋 《科技信息》2010,(12):25-25,28
随着2008年8月国家正式启动了CNGI二期的工程,下一代互联网已进入商用化阶段。如何做好IPv6和IPv4的过渡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主流的IPv6/v4过渡技术,并结合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技术来探讨高校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所使用的主要的过渡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王甜甜  师晓利 《科技资讯》2012,(14):13+15-13,15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也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网络技术。那么如何配置高效而稳定的IPv6网络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IPv6的基础上,对主流的动态路由选择协议进行介绍,并对其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一套适合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Pv4)网络向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网络过渡的平滑演进方案,以此为据指导建设广西电子政务外网IPv6网络平台。【方法】在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络(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MPLS VPN)技术设计建设的IPv4网络平台基础上,采用IPv4/IPv6双栈技术建设IPv6平面,IPv6提供商边缘路由器技术(IPv6Provider Edge,6PE)和IPv6VPN提供商边缘路由器技术(IPv6VPN Provider Edge,6VPE),实现在IPv6平面建设完成前的政务外网IPv6用户接入,分阶段实施IPv4网络平滑过渡升级到纯IPv6网络。【结果】完成广西电子政务外网IPv6网络平台总体架构、演进路径设计,最终将政务外网建设成为纯粹的IPv6网络。【结论】平滑演进方案提供了一种持续性的业务迁移方式来实现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支持IPv6的能力,并逐步演进为IPv6网络。  相似文献   

12.
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演进策略与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IPv4的不足,然后介绍了IPv6及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之后介绍了基于现有技术的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演进策略和相应的升级方案。该升级策略和方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中心与教育网重庆主节点网络物理连通的基础上,根据已入驻重庆大学城的各个院校组建IPv6网络的需求,提出了采用波分复用、双栈、隧道等技术实现IPv4/IPv6以及纯IPv6组网,并给出了具体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IPv4在Internet上占统治地位,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IPv6诞生了.但IPv4与IPv6并不兼容, 研究IPv4向IPv6过渡技术,解决IPv4与IPv6共存问题, 使IPv6最终代替IPv4.  相似文献   

15.
IPv6-in-IPv4隧道发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IPv6-in-IPv4隧道发现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基于主动探测的IPv6-in-IPv4隧道发现技术。这对进一步研究IPv4/IPv6过渡时期的网络拓扑发现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当前Internet中的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6to4隧道是IPv4过渡到IPv6时产生的一种过渡技术,该技术能够解决IPv4网络中的IPv6站点之间的通信和IPv6站点和IPv6骨干网之间的通信.本文通过对6to4路由域中存在的非对称路径问题的研究,讨论了6to4 Relay Anycast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路由策略的解决方案.在路由策略解决方案中,设计了新的拓扑结构,在该拓扑结构上实施了静态路由、BGP4 等方法,从而消除了非对称路径.  相似文献   

17.
IPv4向IPv6迁移的过渡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IETF开发的IPv6基本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从IPv4向IPv6过渡已成为必然,这里论述了IPv4的局限性及IPv6的提出,介绍了IPv6协议的特点,给出了IPv6过渡的策略,尤其是隧道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IPv6技术的日趋成熟,IPv6网络在我国的部署也开始逐渐扩大,这对网络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IPv6地址结构和空间的巨大变化,以及一些新的协议特性的引入,原有的IPv4的网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IPv6的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下一代IPv6网络的网络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针对目前尚不支持SNMP协议或IPv6 MIB的IPv6设备,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案,即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 网管系统通过访问委托代理,获取设备上的网管信息,使之能够被有效地管理和监控.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部署IPv6的必要性;介绍了IPv6的新特性;深入分析了IPv4网络环境下进行IPv6部署的三种关键过渡技术;最后对IPv6的前景进行展望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IPv4地址在全球即将耗尽,IPv6作为下一代因特网的核心协议,能提供高效、安全、可靠和更好的服务质量,从IPv4到IPv6的过渡成为必然.以湖南城市学院校园网为背景,介绍了IPv6的基本概念、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设计了IPv6技术在我校校园网的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