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3.
在康拉德《黑暗的心》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也恰恰迎合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康拉德《黑暗的心》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也恰恰迎合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黑人女性作家们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她们把传播黑人民俗文化视为己任,在她们的作品中黑人民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对她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表征,是这些作家重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解构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反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黑暗之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又满足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该作品在非洲殖民语境下充斥了浓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以批判的态度解读了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非裔美国黑人男性“奶人”自我意识的博弈,探讨了奶人从迷失自我到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回归民族的成长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白人男性霸权文化冲击下的女性被奴役和扭曲的深层根源以及莫里森对回归黑人文化身份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小雯、艾碧莲和明尼三位女性以书写的方式来探寻自我身份、反抗白人文化霸权的努力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本文运用文化霸权和身份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索不同女性身上所赋予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丰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贝里对黑人杰姆的种族统治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了文中所体现的哈克贝里如何处理与黑人杰姆关系的矛盾心态,象征了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奴隶制末期白人统治阶级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定上的困境,马克.吐温小说的这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白人种族对黑人阶级的殖民主义统治。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的《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杰姆被迫戴上白面具的过程和由此遭受的心理扭曲,是西方白人长期以来对待黑人问题的泛人性论思想的反映,刚果面具则象征了黑人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表现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黑人改变其民族处境的优势,肯定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黑人文化有与其他文化共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人们对彝族为什么以“黑”白”为族称的问题困惑,有些学者对此问题提出种种疑问和看法。实际上黑白文化内涵与外延涉及诸多彝族深层文化。文章主要探讨彝族与“黑白”自称关系、“黑白”与宗教关系、“黑白”与月历关系等历史文化关系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文化生产--文化传播--自我认同的变动过程;作为赛义德展开对东方主义话语批判的文化霸权,丧失了葛兰西所设想的市民社会对抗霸权的"对抗"性质,仅为一种对文化霸权的"认同"状态;这一状态是<东方主义>一书中我们听不到有任何他者发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秀拉>中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一战老兵和战后黑人青年的形象,幽婉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无奈以及黑人身份带给他们的种种不平和孤独.他们其实也是"迷惘的一代",但身为黑人,无奈的叹息却被白人主流社会忽视了.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宠儿》中,托妮·莫里森着重展示了女主人公塞丝的精神世界。根据文学理论中对人物形象的分类,塞丝是较为典型的心态型人物——虽然对人物外在的容貌、动作描写很少,但作者细致动人地表现了她坚韧、孤独,充满母爱的痛苦心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双色式象征符号“黑白/红白”为切入点,对其两极性成对式出现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在苯教、佛教、艺术、民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中象征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探讨出无论是根植于原始苯教文化中的“黑白”对立统一关系,还是被古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的“黑白”与“红白”对立统一关系,这两组二元对立构成的象征寓意分别与苯教教义和佛教教义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中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母亲为保全年幼的女儿免遭奴隶主侵犯而“卖女为奴”的故事,然而这份浓烈的母爱对女儿弗洛伦斯而言是份缺失的母爱;母爱的缺失给弗洛伦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在成长中无从了解黑人文化,无法建构黑人身份、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尽到“为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通过"黑""白"两个颜色词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变迁过程,可以看出颜色词不仅反映语言表面的意义,而且反映了语言的宗教内涵。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其中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主要原因。对色彩语言的研究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的比较,而不能从语言的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国内造纸厂黑液处理碱回收过程中排放的白泥在塑料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可利用白泥作为塑料填料生产聚乙烯发泡天花板。介绍了生产天花板的工艺及过程,并对天花板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检测,其结果,符合使用要求。由于使用白泥作填料,代替了纯碳酸钙,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白泥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阳离子交换体(solute carrier family 24member 5,Slc24a5)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表达情况,探究其与毛色形成之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黑色和白色绵羊皮肤中Slc24a5的相对表达量,并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体色绵羊皮肤中Slc24a5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lc24a5基因在黑色绵羊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是白色绵羊皮肤组织的20.53倍(P0.01);Western blot印迹结果证实绵羊皮肤组织总蛋白中存在分子量约为51kD的蛋白质条带,且黑色绵羊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绵羊(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lc24a5在绵羊皮肤毛囊外根鞘和毛基质处均呈阳性表达,且根据光密度值分析显示,Slc24a5在黑色绵羊中的平均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绵羊.以上研究结果显示Slc24a5可能与绵羊毛色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