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正>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一大批地方大学异军突起,在数量上担负起近80%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分析了地方大学理工科实践环节的主要缺失,提出了与当地企业进行实验室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理论形成、传播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演变,深深地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在内的各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经济理论不断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武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教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合理地确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兼顾公平和效益,在有限的投入下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无疑对我们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理论指导。一…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工科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构建了大学物理网络辅导系统 ,通过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该系统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转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构建素质教育思想体系就必须对素质教育原理包括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基本内容及运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素质教育原理,构建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探索素质教育运作规律,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找出一条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发展途径。一、高等教育的本质、任务及其社会属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陶冶人的思想品德,促进着个体的社会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上述普遍的本质属性,而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通常被概括为:…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高师化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探讨了现代化学的进展与高师化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对高师化学教育的要求,面向21世纪我国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其对高师化学教育的要求;对我院化学教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面向21世纪高师化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已有探索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粤港经济更密切合作的趋势,提出加强粤港合作将是新时期广东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之一的观点。具体从粤港合作与广东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粤港合作与广东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多元化、粤港合作与广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粤港合作与广东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新科技革命是21世纪中国高教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世纪之交,人类正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无论在生产领域、国防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都已经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已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新的科技革命也直接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动力之源。这主要表现在:(一)新的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进而对高教提出更高要求。这要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的要求,二是人才的要求。1.知识创新对高教的…  相似文献   

9.
在对当前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中自身问题(滞)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效益最大化问题的假设,如果这个成立的话,全球化在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带来的挑战(障)将大于它所带来的机遇。因此,协调好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21世纪和谐社会就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工科院校担负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只有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更新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意识,优化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工科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作为高等工程教育主体的工科教师,更关系到21世纪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针对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章以全国及分地区高等学校的比较数字为切入点,分析广东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亟待解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针对设计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引发了系列论战:在德意志制造联盟,由于艺术与设计创作方式上的差异而引发了关于标准化设计的论战;在包豪斯,由于不同的设计价值观而引发了艺术家在设计教育中有何作用的论战;在英国格烈尔委员会,引发了关于设计师如何培养的论战。这些论战代表了现代设计形成之初的典型问题,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线网络考试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采用在线网络考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实施,实用知识的获取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工科数学类课程采用了Maple T.A在线考试系统,教师利用该考试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提示,并且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率;学生通过该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进行在线作业、考试并完成自主评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反馈式教学机制.实践证明,在线考试系统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工科数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研究领域。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女大学生数从1949年的2.32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118.46万人,增加了51倍;女大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也由1949年的19.8%升至1997年的37.32%,且80年代中后期以来,该比例一直稳定在33%以上,也就是说,高等学府中,女生已占到1/3以上。面向21世纪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景如何?本文对此作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阐述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必将成为社会主导型经济;重点分析了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现已呈现出六大发展新趋势;论述了把握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如何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和自己的后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需要引起社会各界深入思考从而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一、实施新科技革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实施新科技革命是一个国家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后进国家通过实施新科技革命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不乏其例。19世纪初,英国由…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其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人才素质。国际上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国家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当作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那么,我们工科院校应该从那些方面做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篇文章呢?首先,全校上下要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我们知道,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欧洲理性主义的发祥地和重要堡垒,法国高等教育围绕加强法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办学条件,适应欧盟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重要活动,进行了一系列面向21世纪的改革.从其改革背景出发,具体分析其改革措施,总结经验,以期对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工业设计正冲击着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同时,由于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状况,使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特点和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两个教育体系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融合。我国的设计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也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办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