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2009年3月22日,在贵州省威宁县哈喇河乡与双龙乡一带发生了M4.7级地震,本文从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等方面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这次地震为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同时威宁地区3级地震持续活动对该区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Study on seismogenesis of the 1997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wester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1997 Jiashi swarm earthquakes are relocated using the master event method improved by the authors. From the relocated hypocenters and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earthquakes, it is inferred that a pair of echelon faults, striking in northern north-west direction, right-step allocated and right-laterally moved, may exist in the earthquake swarm region. The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2177 P-wave first motion polarities indicates that both mean P- and T-axis are horizontal, orienting in N19°E and N110°E respectively, and the mean B-axis is nearly vertical.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is earthquake swarm is compressive nearly in North-South and extensional nearly in East-West. Obviously low earthquake stress drops are found via analyzing the source spectra of the swarm earthquakes,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has last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continuous segments of the echelon fault has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tress drop is usually low for the earthquakes occurring on the right step echelon faults.  相似文献   

3.
热红外遥感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实效,利用这一技术成功预报了一些地震,并对地震的前兆热信息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热红外异常发生的机制主要为地球放气说和应力致热学说.通过分析和总结临震热异常特征,介绍了几种热异常提取方法和判定方法,表明随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热红外遥感应能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活动断层分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而断层活动不一定都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因此,把活动断层分成地震破裂段进行研究,分析断层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了解破裂段特征和分段标志,确定破坏性地震发震的构造条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发现:云南地区发生6.7级以上强震前数月至数年,云南省内均有2次以上5级双震或群震型地震发生;部分强震前数月至数年,至少有3次以上前主震型地震密集发生.强震发生在这些前主震、双震、群震型地震150 km以外地区.典型地区地震类型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宁蒗地区发生5级双震、前主震型地震以及腾冲地区发生6级群震型地震,云南地区均发生6.5级和7级以上强震,但地点远在宁蒗、腾冲200 km以外地区.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大,岩样的破裂类型经历了主余破、孤立破→群破→前主破→破裂类型多元化的过程.震例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对照显示:地震的类型不仅与发震地区地质构造有关,也与地壳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丽江地区7.0级地震前3a内发生的1605个中小震发震时震源处的潮汐体应力进行了计算,按时间进程统计了震源在潮汐体应力的压,张作用下发生的地震放能量的平方根的比值,得到了7.0级大震前丽江地区地震序列在潮汐体应力压张地震比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个多地震地区,70年代以来,继通海、昭通、龙陵大震后,又发生了澜沧耿马大震。历次大震给云南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人们越来越关心地震预报工作。本文通过到灾区实地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并就目前地震预报概况,对澜沧耿马地震为什么没能作出准确的临短预报作一较祥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2007年全国布设了由40台4分量钻孔应变仪组成的分量应变监测网络。位于四川姑咱地震台的应变仪先后记录了汶川和芦山强震孕震过程中的潮汐畸变应变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变化基本满足地震前兆的3项判据,故被初步认证是这两次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变前兆。本研究对相关记录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强震预测和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历史地震目录的收集和整理,利用已掌握的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历史地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修订。我们收集了湖北省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和1990年以来发生地震的现场考察资料,结合当地经济、地质和建筑特点对有感区域的地震烈度进行了重新判定,通过选取多个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烈度-震级的对应关系进行重新标定,并利用经验公式对地震目录中部分历史地震的震级、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修订。本文最终提取并重新确定了15个遗漏的历史地震,另对3个历史地震做出地震参数的校改建议,研究结果对新的地震区划工作和历史地震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选定研究区和河南省及邻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发现河南省及邻区中强地震前研究区内出现小震活动增强的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增强至其平均强度的2倍以上时,则在异常结束后的1.5a内,豫北及邻区发生4.8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0.8,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38.研究区内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预测豫北及邻区中强地震的一种中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0年日本鸟取MJMA7.3级地震的907个余震及其地方震的24 756个P波和22 547个S波到时,确定鸟取地震震源区的P波、S波和泊松比的三维结构.在震源区地震波速变化幅度达4%,泊松比变化幅度达9%.在11 km深度发现高波速和低泊松比异常,表明这一部位为刚性的粗糙断层面,形成断裂带的锁定结构,它的破裂产生鸟取地震的主震.低波速和高泊松比异常在震源区之下的地壳中出现,这与菲律宾板块俯冲带的脱水过程和岩浆活动有关,导致Daisen弧后火山的形成.流体运动和岩浆活动,对鸟取地震的成核和破裂过程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渭河断陷盆地的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前兆的分析,论证了该盆地触发强震的背景条件,最后提出了对盆地中长期地震趋势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Usually, only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strong enough to store the massive strain energy that can be released in a damaging earthquake. By contrast, sedimentary cover is weak,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high porosity and fluids. Therefore, it generally cannot accumulate enough energy for strong earthquakes. On January 31, 2010, a M5.0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border of Suining and Tongnan in China. It excited strong short-period Rayleigh waves Rg, indicative of its shallow focal depth. The focal depth is constrained to less than 4 km, most probably in the range of 1-3 km, by modeling amplitude dependence on the frequency and waveforms of teleseismic depth phases (pP, sP). Because the local Mesozoic sedimentary cover is about 6 km thick, this earthquake should have occurred in the sedimentary cover. Though some shallow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up to M4 occur in Paleozoic sediments, this earthquake is the first M5 event studied in Mesozoic sedimentary cover. This event provides a rare opportunity to study seismogenic processes of damaging earthquakes in sedimentary basins.  相似文献   

14.
2009年青海海西地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地表潜热通量资料,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地震及其余震前的潜热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① 主震前6d,震中附近开始出现潜热异常,然后异常幅度增强、面积扩大,并向震中迁移;② 余震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潜热异常,但其时空演化过程不同于主震前的潜热异常;③ 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其中都兰余震前的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重合。本案例分析表明,震前地表潜热异常应是地震孕育尤其是临震过程的一种典型的岩石圈-盖层-大气耦合(LCA)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特定地震区震前及余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规律,有益于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与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5.
把地震学中的G-R公式应用到冲击地压中,通过对北京矿务局房山采区地震台资料的分析,得出冲击地压也基本符合G-R公式,从而为冲击地压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在其未来震中区近处,常会表现平静。但着眼于全球大尺度规模,则可观测到颇具特色的地震活动性图像。较为普遍出现的图像是直线型与圆弧型,以及构成这些图像的主要地震事件的等间距性。本文认为大地震发震结构可以具有全球规模的大尺度,这些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主控着大地震发震的短临进程,对认识地震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还给出中国近年发生的数次大震(1976唐山M7.8;2001昆仑山口西M8.1;2008汶川M8.0)前呈现的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很明显它们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地震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发生的,大地震也不是任何时间都能发生的,大地震有其特定的时空结构。前期工作表明,条环交会、差异活动以及深震与“天外来客”事件等是制约发震时空窗口的主要因素。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海沟俯冲带的M9.0大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全面、清晰地展现出了其可预测性特征:(1) 1925年开始出现的板间地震长期平静区;(2) 2003年开始出现的位于平静区中部,起始于深震的海沟垂向地震活动条带;(3) 2009年3月(海沟垂向地震活动条带形成后)开始出现的广义前震发震地方时的非随机显著聚集特征;(4) 2011年3月9日(主震前2天)发生在平静区内的前震。主震发生在平静区边缘,海沟垂向地震活动条带与日本海沟板间地震带的交会处的地震活动差异性较大的地方,其断层面与海沟垂向地震活动条带内另外两个板间地震(2005-08-16地震和前震)的断层面共面。主震发生于广义前震发震地方时非随机聚集时段的中位时辰。日本大地震的可预测性特征逐一印证了我们的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预警地震     
共振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地震事件中也存在,当一个大震爆发时,其地震波将引起一个已到了孕震晚期的震源体共振,地震波被吸收的能量一般并不多,但却可以作用孕震进程的一种标志,即预警信号。发出信号的大震称为预警地震,地震波是各向异性的,在地震带、纬度和经度的方向占有优势,一些毁城巨震,如唐山7.8级、海原8.5级和日本关东8.2级等地震,原来都存在着预警地震,预警地震的存在对可能发生大震地区的防震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发生在海城、唐山和汶川的强烈地震事件的分析, 指出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问题, 主要在于前兆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探测和识别的困难。单一的小震前兆并不具有普遍的预报意义。如果根据多种前兆现象进行综合判断, 则可能对短期的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分析表明, 地震前兆观测手段的选择可能更加重要。同获取地震前兆实体信息的地面常规观测手段相比, 获取孕震区虚体(光子、电磁波) 信息的空间遥感观测手段, 特别是其中的微波遥感观测手段, 具有视野大、时效快、同步性强以及全天候工作等诸多优点。在采用波束开关方法的条件下, 微波遥感观测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发现大气以下孕震区微波辐射 的变化, 对于做出短期的临震预报可能更有意义。最后, 以物信论的观点探讨了微波遥感观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指出在北岭地震和阪神地震后地震工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特征是更着重于多学科交叉,在各种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研究以及在减轻城市地震灾害中应用高技术的研究.在最近10年,强地震动研究,特别是强震观测有了新的成果;结构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土工抗震、生命线工程抗震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试验设备的扩充和网络化成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