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界面聚合法合成掺杂态的聚苯胺纳米薄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4SiW12O40为质子酸和掺杂剂、过二硫酸铵(APS)为氧化剂,通过界面聚合法成功地合成出H4SiW12O40掺杂的聚苯胺(PANI)纳米薄片.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杂多酸掺杂PANI的纳米薄片进行了表征.采用标准四探针法对H4SiW12O40掺杂的PANI纳米薄片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得到最大电导率为16.2 S/cm.  相似文献   

2.
采用恒电流法制备不同掺杂的聚苯胺膜,通过循环伏安法对不同掺杂聚苯胺膜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不同掺杂聚苯胺膜的表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3种不同掺杂的聚苯胺膜(PAn)对乙醇分子都有吸附性能,其中质子酸掺杂的PAn和纳米ZnO掺杂的PAn对乙醇分子的吸附性能较好,而KCl掺杂的PAn吸附性能相对较差,其吸附性能与掺杂前后聚苯胺膜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纤维,详细研究了不同氧化剂/单体摩尔比和盐酸浓度对制得聚苯胺的形貌、分子结构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聚合过程中,较低的氧化剂/单体摩尔比(≤1:4)和较高的盐酸浓度(≥1mol/L)有利于生成结构规整和较高电导率的聚苯胺纤维;而在氧化剂用量较高和盐酸浓度较低时,聚苯胺纤维形成的同时,伴随着吩嗪类物质和苯胺齐聚物的生成,产物呈现聚集结构,其电导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4.
聚苯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聚苯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原位聚合法和机械共混法两大类.聚苯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透明导电薄膜、防静电涂料、导电纤维、电磁屏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煤基聚苯胺复合材料是以煤为模板,引入苯胺原位聚合制得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氧化还原性和可加工性,应用于防腐蚀、抗静电、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和电磁屏蔽等领域.文中综合阐述了近年来煤基聚苯胺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对煤/聚苯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如苯胺抽提/溶胀法、氧化处理法、磺化处理法等做了介绍,探讨了各种处理方法对煤和煤基聚苯胺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总结了现有方法制备的聚苯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用盐酸、对甲苯磺酸及其混合物掺杂,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纳米结构聚苯胺,并研究其超级电容性能.结果表明:盐酸和对甲苯磺酸混掺制备的聚苯胺为较小的纳米颗粒(50 nm),分散于较大的短棒状(100 nm)结构中,形成相对比较疏松的聚集态结构.以这种结构的聚苯胺为活性物质,具有更好的超级电容性能,当盐酸与对甲苯磺酸的比值为5:...  相似文献   

7.
针对磷酸掺杂的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存在不完善和重现性差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在苯胺和磷酸的体系中引入醋酸合成聚苯胺的新思路,探讨了磷酸和醋酸复合掺杂体系中影响聚苯胺一维纳米结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醋酸的引入改变了体系的酸度和酸碱反应的速度,同时改变了析出白色沉淀的温度.通过调节磷酸和醋酸的比例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一维聚苯胺纳米结构,产品中一维纳米结构的含量可达90%~95%,其电导率在2.9×10-2~1.4×10-4 S·cm-1范围内变化,且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聚苯胺纳米纤维的界面聚合法合成及电化学电容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盐酸和四氯化碳的水/油两相界面,通过界面聚合法合成具有良好纳米纤维结构的聚苯胺,用这种聚苯胺纳米纤维为活性物质制备电极,以1 mol/L H2SO4水溶液为电解液组装超级电容器,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技术研究其电化学电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聚苯胺的直径为50~100 nm,长度为500nm至几微米不等,且纤维之间相互交织缠绕,形成网状形貌;聚苯胺纳米纤维电极材料的功率特性与循环性能优于用传统化学氧化法合成的颗粒状聚苯胺材料的性能,在5 mA放电电流下,其比电容可达317 F/g,20mA放电电流下比电容仍维持300 F/g左右,500次循环容量衰减在4%以内。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基布材料、织物结构、导电物质、制备工艺等对织物导电性能及聚苯胺沉积状态的影响;综述了提高聚苯胺导电织物导电性能的方法,如通过酸掺杂、加入金属离子等增加织物表面的导电因子,通过磁场、超声场等外场提高聚苯胺的分布均匀度,通过改变加工工艺、基体材料改性等提高聚苯胺在植物表面分布的均匀度和连续性;指出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是最有希望实现导电织物市场化的方法,但仍然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导电聚苯胺纳米管的界面法合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室温下,采用界面自组装聚合法首次成功制备了磷酸掺杂的导电聚苯胺纳米管,利用TEM.FT—IR,UV—Vis及四探针等技术对其结构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该法合成的聚苯胺具有纳米管结构,内外管径分别为20nm和120nm。长度在3~4μm,长径比为30:1;在室温下,电导率约为0.35S/cm.通过控制苯胺单体的浓度、掺杂剂酸的浓度和聚合反应时间能够实现对聚苯胺纳米管管长和管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和樟脑磺酸(CSA)作为掺杂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和研磨法,合成了DBSA掺杂聚苯胺、CSA和DBSA共掺杂聚苯胺,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掺杂聚苯胺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掺杂聚苯胺的红外光谱。DBSA掺杂聚苯胺、CSA和DBSA共掺杂聚苯胺的电导率分别为0.274 S/cm和1.210 S/cm。在DBSA掺杂聚苯胺中再掺杂CSA,可提高聚苯胺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12.
电致变色聚苯胺透明薄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浸渍聚合化学法合成聚苯胺电致变色膜。研究和探讨了单体浓度、聚合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苯胺透明导电膜电学性能及其电致变色性的影响,确定了常温下在玻璃基片上直接合成具有电致变色性的聚苯胺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对试验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多因素试验条件的权数分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盐酸(HCl)为掺杂酸、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90)为空间稳定剂,在过硫酸铵(APS)氧化体系中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聚苯胺/石墨烯导电复合材料。该方法制备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好,聚苯胺尺寸大小均一、形貌规整。实验结果表明,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7%(质量分数)时,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聚苯胺的提高了2个数量级。另外,对原位聚合制备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后,在石墨烯添加量为1%(质量分数)时,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聚苯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提高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同时简化了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具有可靠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 聚乙烯醇导电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合成了聚苯胺/聚乙烯醇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体系中聚苯胺的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对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pH及电位敏感的聚苯胺膜用于药物释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修饰电极及电化学控制方式对药物进行定量的负载与释放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科学研究,概述了用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具有PH响应的聚苯胺膜,通过电位来控制药物半胱氨酸的负载与释放。结果表明,其释放速度和释放量由还原电位及释放时间控制,最佳释放电位为-0.7V,最佳释放时间为12min,而且该聚合膜可循环负载释放,释放前后膜的PH响应特性不发生改变,这对于一些病症的诊断及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染料掺杂聚苯胺半导体薄膜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不同染料掺杂的聚苯胺薄膜,同时对染料掺杂后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对其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染料掺杂后的聚合物薄膜电导率分别为:直接耐晒蓝掺杂为0.142S/cm;直接耐晒翠蓝掺杂为1.05S/cm;直接耐晒黑掺杂为0.796S/cm.直接耐晒蓝、直接耐晒翠蓝、直接耐晒黑掺杂均可使聚苯胺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吸收增强,可较大幅度地改善聚苯胺的光谱响应范围,同时又使得有机染料掺杂后的聚苯胺薄膜保持很高的电导率.另外,染料的种类对掺杂后聚苯胺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固相反应法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制备了盐酸掺杂聚苯胺,并以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循环伏安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DS对固相反应法制备盐酸掺杂聚苯胺的影响。结果表明:SDS存在下固相反应合成的盐酸掺杂聚苯胺与相同条件下盐酸掺杂聚苯胺相比,其分子链的氧化程度相对较小,结晶性、导电率及电化学活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Polyaniline was synthesized by chemically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By means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intrinsic state structure and its dopedstate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for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conduc-tive property before and after doping.The morphologyof solution-processed polyblends with the electricallyconductive polyaniline-camphor sulfonic acid complex(PAn-CSA)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The conductive percolation threshold of thecomposite films is about 2.8%.  相似文献   

19.
聚苯胺/高岭土导电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的聚苯胺(PAn)/高岭土复合物,当苯胺/高岭土投料质量比为15/100时,复合物的电导率达0.92S/cm,考察了制备工艺和原料配比对产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对复合物的导电性,密度,SEM和表面接触角的研究表明,反应体系中高岭土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部分单体的聚合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苯胺在其表面的吸附和聚合,使得复合物在PAn含量较低时呈现较高的电导率,XRD的研究说明,单体尚未进入高岭土的层状结构内。  相似文献   

20.
 为制备一种新型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以盐酸作为掺杂酸,过硫酸铵作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将从废报纸中提取的纳米纤维素与苯胺单体复合,合成了纳米纤维素增强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分别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四探针测试仪、万能力学实验机,测试纳米纤维素增强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导电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聚苯胺的质量分数达到20%时,掺杂纳米纤维素的聚苯胺复合材料保持了良好的导电性能,同时提高了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