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变温XRD,变温IR以及TG-DTA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具有Dawson结构的Ym Hn P2 M12 O62·qH2O(Y=K+,NH4+,Cu2+;M=Mo,W)的热解性质,获得了它们较为精确的热分解温度,对其热分解的判断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结果表明,以钼为配位原子的Dawson结构钾盐,铵盐,铜盐分别在250℃,210℃,240℃发生了热重排,生成了具有Keggin结构的化合物.以钨为配位原子的钾盐在410℃也有相似的行为,但铵盐和铜盐却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热重排现象,分别在400℃,450℃直接热分解为WO3.这些结果显示,热重排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相应的Keggin结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个系列的过渡元素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K4H2[M(OH2)SiMo2W9O39].nH2O (M=Mn2+,Co2+,Ni2+,Cu2+, Zn2+, Cd2+; n=21-26)。通过IR,UV,XPS,TG-DTA,XRD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用自旋极化的MS-Xα方法研究了化合物SmCo7-xTix的电子态密度、自旋能级劈裂及原子磁矩. 研究表明, 由于化合物中Sm-Co间的轨道杂化效应, 使Sm(5d0)空轨道上占据了部分5d电子. 5d-3d 电子间的直接交换作用, 构成Sm-Co间的主要耦合方式, 这是在化合物中形成长程磁有序的一个重要因素. SmCo7-xTix的居里温度比金属Co明显降低, 主要是因为2e位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存在着负交换耦合作用, 从而使Co-Co之间交换劈裂平均值减少的缘故. 研究结果也表明, 掺杂原子Ti使2e位的负耦合作用减弱, Fermi面处电子间键合作用增强, 化合物的系统自由能降低, 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铁磁性结构. 考虑到Fermi面处4f电子的扩展特征, 以及化合物中轨道杂化效应所产生的部分5d电子, 可以得到化合物总磁矩为9.47 μB, 与实验值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 通过124Sn (7Li, α2n)反应研究了125Sb的激发态, 首次建立了125Sb的高自旋能级纲图, 其中包括21条新 γ 跃迁和14个新能级. 发现1970, 2110和2470 keV 3个能级为同质异能态, 基于延迟符合测量确定了它们的寿命范围, 并确定其自旋、宇称分别为15/2-, 19/2-和23/2+. 根据粒子-核芯耦合图像和经验壳模型计算解释了125Sb的能级结构, 3个同质异能态的组态分别被指定为πg7/2 Äv(h11/2s1/2)5- , πg7/2 Ä v(h11/2d3/2)7-, 和πg7/2 Äv(h211/2)10+  相似文献   

5.
利用准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Y2Fe17-xCrx的结构进行了原子级模拟. 并研究了Cr原子在Y2Fe17结构中的择优占位行为, 结果表明Cr原子择优占据4f,12j晶位. 在Cr原子择优代位的基础上, 详细计算了Y2Fe17-xCrx的晶体结构, 原子晶位和晶格常数, 这些都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进一步计算了弛豫结构的态密度, 并利用自旋波理论对居里温度的先升后降的行为进行定性解释. 上述结果表明了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在研究此类化合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用自旋极化的MS-Xα方法研究了亚稳相化合物SmCo7的电子态密度、自旋能级劈裂及原子磁矩. 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化合物中Sm-Co间的轨道杂化效应, 使Sm原子原来的5d0空轨道上占据了少量5d电子. Co(3d)-Sm(5d)电子间的直接交换作用, 构成Sm-Co间的主要耦合方式, 这是Sm-Co基化合物中形成铁磁性长程序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在SmCo7中的某些分子轨道上存在着负交换耦合, 导致了化合物中Co原子格点间的平均交换耦合强度减弱. 因此, 与金属Co相比, 不仅化合物的居里温度明显降低, 而且化合物中Co原子磁矩也显著减小.研究结果也表明, 由于Co哑铃对对Sm的替代作用改变了Co晶位的晶格环境, 使Co(2e)晶位携带负原子磁矩, Fermi面附近轨道杂化作用减弱, 系统自由能升高. 所以, SmCo7在室温下是亚稳态化合物. 考虑到4f电子的局域性和化合物中轨道杂化效应所导致的Sm(5d0)空轨道上占据了少量5d电子, 可以得到Sm原子磁矩为1.61 μB, 与顺磁盐中Sm3+及金属中Sm原子磁矩实验值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7.
用quantum Sutton-Chen 多体势对Ag6Cu4和CuNi液态金属凝固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在冷却速率为2×1012 K/s时, 通过键型分析, 证实CuNi形成fcc晶体结构, 而Ag6Cu4则形成了非晶态结构. 其原因在于AgCu中原子半径之比(为1.130)较CuNi中原子半径之比(为1.025)大, 显示出原子的尺寸差别的确是非晶态合金形成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而对AgxCu1-x在冷却速率为2×1012 K/s凝固过程的模拟, 发现对应于二元相图深共晶成分处, 最容易得到非晶态合金, 证实了合金化效应对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倾向和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此外,采用键型指数法和原子成团类型指数法对微观结构组态变化的分析, 不仅能说明二十面体结构在非晶态合金形成和稳定性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且有助于对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非晶态结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8.
盐酸介质中油酸钠在钢表面的吸附及缓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失重法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SO)对冷轧钢在1.0mol/LHCl介质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油酸钠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缓蚀率随油酸钠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油酸钠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模型.通过吸附理论和动力学Arrhenius公式分别求出了相应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自由能ΔG0,吸附热ΔH0,吸附熵ΔS0)和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a,并根据这些参数详细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利用160Gd(35Cl, 5nγ)190Tl反应研究了双奇核190Tl的高自旋态, 建立了由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和一个具有单粒子激发特征的级联组成的190Tl能级纲图. 确定地指定了190Tl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 首次发现了190Tl 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基于双奇核Tl能级结构的相似性, 重新指定了双奇核192~200Tl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能级自旋值, 在这些扁椭形变核中均出现了低自旋旋称反转. 考虑了p-n剩余相互作用的2-准粒子-转子模型能够定性地解释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出现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Gaussian03计算软件,选用高角动量基函数6-311++g(df,pd),分别使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和UB3P86,以及组态相互作用方法UCCSD-FC和UQCISD-FC,对PCl分子和PCl+,PCl-离子基态进行了几何优化,进一步对其进行了频率计算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PCl<em>n(n=-1,0,+1)分子离子基态的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与实验及理论结果比较表明,对PCl,PCl+分子离子基态光谱常数 (Beeeexe)的计算结果达到了很高的精度.文章还首次给出PCl-分子离子基态光谱参数(Beeeexe)和PCln(n=-1,0,+1)力常数(f2,f3,f4)的理论数据,为PCln(n=-1,0,+1)分子离子的更深层次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无水乙醇和冰乙酸为溶剂,Co(NO3)2·6H2O,(1,3 二(4-吡啶基)丙烷(bpp)和(NH4)6[Mo7O24]·4H2O为反应物,在150℃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合成了新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Mo8O26(H2bpp)2。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晶体结构,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表征了晶体性能。研究表明,合成产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0.938(2),b=9.7351(19),c=19.649(4),β=101.74(3)° ,V=2048.5(7)A° 3;晶体结构由无机的[Mo8O264-n链和有机的(H2bpp)2+离子靠静电力和氢键堆积而成;此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对紫外光具有较强的吸收,且有一定的质子导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AlCl3·6H2O,BaCO3和MnCO3为原料,分别溶于去离子水和柠檬酸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aAl12-xO19∶Mnx荧光粉。IR分析表明,干凝胶具有柠檬酸盐结构。XRD分析表明,1200℃煅烧,粉末中的主要成分为BaAl2O4,1400℃煅烧,粉末为BaAl12-xO19∶Mnx和BaAl2O4的混合物,此时仍残余部分BaAl2O4,1500℃煅烧能合成单相BaAl12-xO19∶Mnx,相对于传统的高温固相合成法降低100~300℃。SEM分析表明,晶粒较小且具有片状结构。碱土金属离子Mg2+,Ca2+和Sr2+的掺杂对BaAl12-xO19∶Mnx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丁酯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磷酸三丁酯和N-甲基咪唑为原料,一步合成出了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丁酯盐。该产品为一种新型的水溶性离子液体,浅棕色,其在25℃下的黏度和密度分别为3.45×10-3Pa·s和1.045kg/m3。经电喷雾质谱测定其阴阳离子分别为磷酸二丁酯[(BuO)2P(O)O]-和1-丁基-3-甲基咪唑。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无论磷酸三丁酯和N-甲基咪唑的摩尔比如何,其产物中只有磷酸二丁酯阴离子,因此产物纯度高,易分离。实验表明,该离子液体对汽油中的3-甲基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具有良好的萃取效果,可望用于汽柴油的脱硫过程。  相似文献   

14.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pyrazole-base ligand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since the poly(pyrazole)borate was invented by Trofimenko in 1966[1―4]. A variety of bidentate or multidentate pyrazole-derived ligands have been employed in coordination chemis…  相似文献   

15.
首次将巨轮型纳米多孔多金属氧酸盐Na15[MoVI126MoV28O462H14(H2O)700.5[MoVI124MoV28O457H14(H2O)680.5·ca.400H2O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与聚乙烯基亚胺(PEI)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形成纳米超薄多层膜。该膜的制备过程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进行监测,巨轮型纳米多孔多金属氧酸盐的特征吸收峰的吸收值随着层数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关系,表明在纳米超薄多层膜的组装过程中巨轮型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没有被破坏,自组装成膜的过程是一个层层均一、反复生长的过程,每层吸附循环沉积的聚电解质和多金属氧酸盐的量相等。对纳米超薄多层膜的偏振紫外光谱的研究表明巨轮型纳米多孔多金属氧酸盐分子在纳米超薄膜中不是杂乱无章随意排列堆积的,而是在带高负电荷的巨轮型纳米多孔多金属氧酸阴离子间存在的静电排斥作用下彼此平行倾斜在基片表面并且与基片表面成一定的取向角从而减低整个体系的能量达到最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铕为激活剂的ZnGa2O4:Eu荧光粉。讨论了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和激活剂的浓度对该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ZnGa2O4:Eu荧光粉的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以Zn(CH3COO)2·2H2O和Ga2O3 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在950~1000℃煅烧4h可合成出ZnGa2O4 荧光体。当n(Zn):n(Ga)为1∶4时,所得成品的最强发射峰位于613nm处,为Eu3+特征D0F 跃迁,其对应于红色光谱。Eu3+离子在ZnGa2O4 晶体中占据的位置为非反演对称中心。  相似文献   

17.
Reaction of [(Bu′tCp)2Er(μ-CI)]2 with Bu′Li in 1:1 molar ratio in THF at -78℃, after work-up, afforded the trimetallic erbium tetrahydride complex [Li(THF)4][{(Bu′Cp)2Er(μ-H)}3(μ3-H)] (1) by β-hydrogen elimination reaction. Crys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reveals that complex 1 has discrete ion pair structure. The an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Bu′Cp)2Er units to form a triangle array connected by three bridged hydrogen atoms, and the fourth hydrogen atom coordinated to three Er^3 ions.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for each Er^3 ion is 9.  相似文献   

18.
用差热—热重方法对甲酸钠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滴定分析技术分析了甲酸钠在不同条件下热分解产物的组成。研究发现:在甲酸钠脱氢制草酸钠的工艺中,加热速率和反应温度是影响草酸钠收率的重要因素。纯甲酸钠在253℃熔融,在330℃左右缓慢分解为碳酸钠、氢气、一氧化碳和少量草酸钠;高于400℃发生激烈的放热反应,甲酸钠脱氢转化为草酸钠;高于440℃,草酸钠分解生成碳酸钠。因此,为了高收率的获得目的产物草酸钠,需要快速升温,生成草酸钠的最佳温度为400~420℃,过度加热将导致草酸钠深度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