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袁百玲 《科技信息》2010,(18):306-306
日本军国主义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岁月中,特别是在明治维新至二战的70多年间,武士道精神极尽为虎作伥之能事,以"愚忠"、"盲从"鞭策国民献身于军国主义战争政策,以武勇精神激发国民的战争意识,以杀身成仁将"皇军"铸造成泯灭人性的侵略恶魔。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的雏形-平安主从道德,以武士通过武力和战争而获利的特殊生活条件为基础,是武士群体在战争实践生活中由主从关系内部产生的,其主要德目:忠诚,武勇,名誉等,无一不是武士获取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无一不直接影响武士家庭及其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兴衰荣辱,为了家庭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武士一方面崇尚武勇,嗜杀成性,穷兵黜武,另一方面又忠诚不二,恪守职责,无私献身,由此,也使平安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  相似文献   

4.
武士道既存在嗜杀成性、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又存在追求幸福安宁的和平主义.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武士道更多地向军国主义倾斜,为军国主义服务.特别是在明治维新至二战的70多年间,极尽为虎作伥之能事,以"愚忠"、"盲从"鞭策国民献身于军国主义战争政策,以武勇精神激发国民的战争意识,以杀生成仁将"皇军"铸造成泯灭人性的侵略恶魔.  相似文献   

5.
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平安时代是私人性武装集团的道德规范和战争精神;幕府时代是武家社会的理想价值、战争精神和统治理念,左右国家的统治体制、内外政策、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引领日本社会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初期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军队的战争精神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忠诚的伦理观念"构成塑造日本崛起的精神动力,"武勇的战争精神"则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德山道助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柏原兵三的代表作《德山道助将军回乡记》中的主人公。他作为军人,在武士道愚民政策影响下,热衷于战争。日本战败后,他成了社会中一个无意义的人,开始痛恨战争、反对战争,忏悔自己在战争中的罪恶。他的命运,代表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命运;他的反战心声,也代表了日本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迫使东北人民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推行"惟神之道",在精神上奴化广大人民."惟神之道"的目的就是要把日本的祖宗变成伪满洲国的祖宗,把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的版图,进而把其完全纳入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体系,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掠夺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9.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善恶观与军国主义战争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封建武士的利益和生存条件为基础形成的武士道善恶观,明治以后发展成了现代日本人的善恶观,将大和民族的利益置于其它民族的利益之上,以“日本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善与恶和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利己主义善恶观认同所有形式的对外战争,以掠夺为荣,将战争暴行看作为了“日本的利益”的正义之举,近现代军国主义战争中的民族疯狂,制造惨绝人寰的暴行而无丝毫罪恶感,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二战史观,都源自武士道善恶观。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阐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神:(一)其特点是重死轻生和向死而生;(二)其内容为“离生死”、“任事”和修武德;(三)其意义为忠君奉公的世间意义和道身合一的终极意义;(四)“死狂”心理和“预立”意识是武士了脱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幕府政治”时代,军国主义力行者和军国主义传统的缔造者,就是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武士.明治以来,长期被统治当局和众多日本知名学者誉为“大和魂”的武士道,驱使武士将穷兵黩武作为财富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幕府政治依赖和坚持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提供政治舞台与社会空间,为近代和现代军国主义奠定起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国内时常出现否认侵华战争性质拒绝向中国人民谢罪的卑劣行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人的生存逻辑、神国意识以及武士精神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文化与校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在校风建设中具有示范和主导、陶冶和育人、保证和促进等功能,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基础和有效载体.重视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推进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纯洁性,包括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等,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雷锋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党无限忠诚、严格组织纪律性的"螺丝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傻子"精神,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与保持党的纯洁性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而且起着巨大的典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伟大的民族背后往往有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革命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对于中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武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弘扬现状是日本民族强劲尚武精神最直接的写照。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王涛赴日采访调查日记,对日本武术文化的遗存现象及发展启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武术与中国武术有着休戚相干的关系,日本的空手道、太极拳、相扑等武术运动的源头直接可追溯到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武术足迹;缘于日本民族对尚武的重视及发展措施的得当,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传统武术的校园传播、世界传播及K-1赛事的品牌特色、开展理念、定位独到等方面的成长路径及成功经验为中国武术实现更快发展、增强辐射面、创造更好发展轨道提供了一定的可考之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抗非典精神与新世纪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始终伟岸屹立且日益繁荣昌盛,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起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当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这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和大培育,对彻底战胜这场重大灾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产生巨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近年来,影响中国重大事件频发,其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