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南京长江三桥接线工程为工程背景,对预应力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做了详细的介绍.文中论述了主线桥在预应力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预应力张拉质量,介绍了预应力施工各工艺流程,如何对管道、预应力筋和锚具安装过程中进行详细检查,怎样合理安排预应力张拉顺序和程序,提出对张拉伸长值进行计算复核,同时对比实际发生的张担伸长值,最后做差值判定.该文为其它类似桥采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结构变形分析着手,建立了不同布筋形式下简支梁在正常使用荷载阶段体外预应力筋伸长的计算模型,运用面向对象方法编制了基于能量原理的Windows应力增量计算程序SICPEM,并运用该程序计算了6根试验梁和体外预应力筋水平自由长度,计算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与试验结果之比的均值为0.895,标准差为0.013;计算出水平体外预应力筋可以忽略二次效应的长度为梁高的10倍,与相关文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楼面预应力梁设计中,一般需要先行估算预应力筋的数量,传统的基于经验的估算方法往往误差较大.对满足各级抗裂要求所需的预应力筋数量进行了研究.首先列出3种抗裂等级所对应的预应力筋数量的表达公式,引入合理假定后,得到预应力梁跨中和支座处所需预应力筋数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之后对预应力筋数量的各种影响因素(梁截面形状、梁跨度、梁截面宽度、抗裂等级、板厚、预应力筋位置等)分别进行了讨论,得出了预应力筋数量与各因素的关系曲线,再将各因素对预应力筋数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为结构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估算预应力筋数量提供了一种较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等效变形区长度提出了极限状态下混凝土梁跨中挠度的简化计算方法,继而根据梁的跨中挠度推导了体内和体外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通用计算公式.以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预应力筋布置形式、预应力度、跨高比、荷载形式等为参数,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以综合配筋指标和预应力度为参数的等效变形区长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多种荷载形式作用时的等效变形区长度,可取为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等效变形区长度的加权平均值,权值为各类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  相似文献   

5.
无粘结筋能够在混凝土中滑动,计算时不能采用有粘结力预应力筋所用的平面假定来确定无粘筋中的应力,应采用公式和试验值比较的方法确定有关设计参数,研究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板桥的应力分析和极限应力计算方法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为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11):1863-1868
多跨度连续箱梁桥采用水平向直线预应力筋和竖向预应力筋相结合,取消下弯筋,施工方便;但竖向预应力筋较短,预应力损失较大,主拉应力实际上不能完全抵消,腹板斜截面容易出现裂缝,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曲线预应力筋较长,后期预应力损失较小.乌龙江大桥采用了主要依靠曲线预应力抵抗主拉应力和竖向预应力作为安全储备的配筋方式,大桥实测和分析表明其有效预应力可靠性高,在设计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后张预应力平板—柱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将后张预应力平板-柱结构的综合弯矩、次弯矩表达成板、柱预应力筋面积的函数,然后提出了预应力砼结构构件裂缝控制及验算建议,最后给出了通过使用性能计算确定板、柱预应力筋面积,通过正戴面承载力计算和配筋构造要求确定板、柱非预应力筋面积的设计方法。该法避免了以往繁锁的试算过程,并能使使用性能和正截面承载力要求同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8.
首先将后张预应力平板-桂结构的综合弯矩、次弯矩表达成板、柱预应力筋面积的函数,然后提出了预应力硅结构构件裂缝控制及验算建议,最后给出了通过使用性能计算确定板、性预应力筋面积,通过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配筋构造要求确定板、柱非预应力筋面积的设计方法,该法避免了以往繁琐的试算过程,并能使使用性能和正截面承载力要求同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鲁晓俊  张平 《科技信息》2012,(31):411-411,417
预应力损失为预应力筋的特性,在实际工程中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如何计算并减小预应力筋的应力损失,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设计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如何合理选定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进行有效预应力计算,并提出了减小预应力损失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该文结合245省道的先张法预应力板梁施工实践,介绍先张法预应力板梁台座准备、预应力筋张拉、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曲梁的工程设计实践,对预应力曲梁的材料选择、预应力筋的线型选择、载荷取值与内力计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选配、曲梁裂缝及挠度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供设计建造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鄢国听 《科技资讯》2009,(5):125-125
预应力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探作要求严的作业,必须由具有预应力专业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而往往一般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深度不具备施工条件或者说设计构造要求考虑的不是太周密,不能正确指导施工。本文从施工方案、材料的检验、张拉设备的校核、模板的安装及混凝土浇筑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应用比较普遍,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中,混凝土浇注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的两道关键工序,两者施工顺序对工程质量和工期有重要影响。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首先是框架柱的施工,然后进行框架梁支模、钢筋的铺放和绑扎、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和安装锚垫板,再进行混凝土浇注;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在构件端部,下一步进行封锚处理、…  相似文献   

14.
张建华 《科技资讯》2012,(32):17-18
所谓的后张法,就是先将构建混凝土浇筑,而且在中间预先留下穿束孔道或是设备管。等到混凝土达到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80%,弹性模量不低于混凝土28 d弹性模量的80%的要求之后或者在浇灌混凝土之前在留孔道内穿入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的顶端支起千斤顶,使得预应力筋拉张,构件反向压缩。等到张拉到控制拉力,再使用锚具让预应力筋固定在混凝土之上让其获得预压应力。最后,将水泥浆压注入孔道内,用来保护预应力筋,使得其不必受到锈蚀而与混凝土一起粘合为一个整体,浇筑梁端封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贾丁 《甘肃科技》2006,22(12):153-155,115
本文介绍了国内第一座采用体外预应力设计的连续刚构大桥,祁江大桥体外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成果,包括桥梁布置与构造、预应力筋线型的选择、体内体外预应力筋比例、相应设计的结构应力状态,体外预应力索关键部位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探讨了其截面尺寸的拟定、边界条件的确定、预应力筋布置形式、预应力张拉应力的控制及截面抗剪设计。  相似文献   

17.
体外预应力加固钢梁桥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体外预应力加固简支钢梁桥时体外预应力筋的线形布置、预应力损失以及内力增量的计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外预应力加固简支钢梁的设计计算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一模型梁进行了加固设计计算,且与模型梁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符合较好,表明该方法可行,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预应力张拉模式及等效荷载对框架结构的内力影响 ,非预应力筋的设计问题、预应力筋穿设及砼浇注阶段注意问题、工程施工中张拉控制方法及预应力损失施工计算分析 ,预应力的测试结果及张拉参数调整。高层结构预应力的理论计算与其实际预应力建立值受力状态间有一定的偏差 ,只有结合测试搞好复杂部位预应力分析 ,才能搞好预应力施工技术控制。  相似文献   

19.
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张拉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块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的试验,研究了板中无粘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及其相互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两个方面张拉钢筋的交互影响很小,设计中可不考虑;当预应力筋间距大于3倍板厚时,可不考虑相邻张拉的影响,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青岛市某中学教学楼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屋盖设计实例,系统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及线型、荷载取值与内力计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选配、板裂缝及变形的设计过程,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