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当代作家余华在三部长篇小说创作中,通过复调叙事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小说获得了复杂、独具表现力的审美意味.叙事的复调性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双重结构显在性复调叙事与潜隐性复调叙事.这种对话结构还原出文学创作最本真的文学世界,推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了思想体系.它源于余华精神世界中的强烈的否定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使得小说叙事拥有广阔而丰厚的空间和意蕴.  相似文献   

2.
从性别研究角度看,投影在文学艺术中的有男权话语也有女权话语,还有两种性别话语彼此扭结、共存其中的“性别复调话语”。透视历史上的“凰求凤”、“人神恋”文本,对于研究者从深层次上把握作为文字叙事模式的“性别复调”,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墨白的新著《手的十种语言》通过复调格局下的狂欢化叙事,为我们提供了小说写作的一种新可能。作者占据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津梁,采取某种类乎"内窥视"的技法,以多样文本的形式深入探讨了诸如生命与死亡、欲望与孤独、权力与历史等基本命题,在着力展现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同时,也细腻地挖掘了人性深处的阴暗与苍凉,从而为当代小说写作在既取径先锋又不完全悖离传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白皮书》等文本中,围绕"母亲"话题,李佩甫将叙事视角的转换与文本叙事肌理感的强化、文本结构的听觉化和人物显隐的调度结合起来,着重对视角转换的叙事修辞效应进行了个性探索,彰显出李佩甫浓厚的"垕土"情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叙事的存在可谓源远流长,战国以后,中国的叙事艺术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叙事作品。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有三种形态:文本叙事、舞台叙事、民间口头叙事。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理论已相当发达,以小说评点、古文评点、《史记》评点为主,形成了叙事理论的框架与主体。当代叙事理论构建应参照西方叙事理论。  相似文献   

6.
科马克·麦卡锡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路》是一部关于末日来临之后人性和生存伦理困境的故事。在《路》中,麦卡锡借助一系列不同的叙事策略如叙事修辞标点符号的变异对比、人物心理叙事空间的变迁和叙事认知的预设干扰来增加文本张力,在文本中暗自建立自己的叙事伦理,巧妙地引导读者参与伦理判断,激励着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参与,进而促成其文本世界伦理主题的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7.
对于《红楼梦》的解"味"研究,也即旨意研究,其开篇文本是极为重要的。而夹杂于开篇叙事文本中的诗词韵语,更是解味小说旨意的关键线索。以诗语为据,联系作者的叙事笔法和用心,详细解析《红楼梦》开篇的诗事文本,主要集中在第一回,对小说旨意能有更直接和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8.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9.
鉴于当下来自人类学、神话学界和考古学界在文明探源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呼唤神仪式、精神信仰等"软"视角对考古素材和人文阐释会通互释的关注及研究实践,笔者以《礼记.月令》中的仪式叙事为例,尝试探讨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的程式化叙事,从而找到考古文化遗迹、文本文献与神话仪式叙事对接以互证互释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引起最大争议的一部。哈代一反大多数作家惯于采用的单一视角,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相融合,在十九世纪就大胆地运用了会使作品产生复调效果的多重视角展开叙事,本文作者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叙述者的零聚焦视角,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外部聚焦视角,以故事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内聚焦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叙事学理论考察了叙事情景对新闻真实性的建构,认为在叙事方式上,展示比讲述更显真实;在叙事聚焦上,内部聚焦比外部聚焦显得真实;在叙事人称上,第三人称较第一人称真实。但在电视新闻中则相反。叙事情景是文本在形式上对内容真实性的建构,它形成的是真实感。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聚焦以及人称的搭配,就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2.
毛纶、毛宗岗所理解的“叙事”脱胎于传统却又超越了传统。他们不再固守真实地再现史实的叙事规范而追求事件的艺术传达。他们认为:叙事是作者在传达各种真实或虚构的人事之时的匠心运营行为。其特点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本文的控制。与西方的“Narrative”相比。他们抓住的是其中备受冷落的部分——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新闻调查》作为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典型代表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选题的重大性、调查的逻辑结构紧凑、揭示揭露的深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其体现出较高的叙事艺术。其结构与语言构成了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叙事研究是作为文学要素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其被应用于教育研究、妇女研究、临床咨询与护理等方面。该文回顾了国外叙事研究的理论成果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体悟《论语》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在参考史家"实录"意识的基础上,辨析并诠释原书的叙述质素、叙述特质,以及由此而致的叙事性和故事意味。事实是,《论语》的叙述质素根源于史传文化,其叙述特质紧密关联着人物与语录,其叙事性鲜明而且独特。从整体上看,《论语》一方面融前代王官叙事于哲学思辨之中,另一方面迥异于其它诸子叙事,从而构成了个性化的叙述品格。  相似文献   

16.
以电视剧《蜗居》为代表的很多当代叙事文本经由叙述现实热点问题构成欲望叙事的基本面相,但欲望叙事最终并未真正完成,原因在于叙事伦理维度上追求的欲望叙事由于叙述者的价值偏爱堕落为伪欲望叙事。欲望叙事与伪欲望叙事的吊诡成为当代叙事文化的根本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日光流年》极致化叙事策略的表现,探讨了这种叙事策略的文学生态意义,从生态视角审视了这种叙事策略所带来的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18.
凯瑟琳·安·波特的《愚人船》中没有愤世嫉俗的语言,却让人在平淡的语言中领略到"愚人满船而行"的状态和人类深陷困境的忧虑。本文从叙述话语、叙述视角以及叙述声音三方面来阐述《愚人船》中所揭示的人类不可避免的困惑和人与人对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杨家将在历史舞台的影响恒久远,然而杨家将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在历史叙事中表现为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后在文学叙事中又进一步彰显了其尽职尽责、孝敬父母、尚气节、体恤将士的形象,当下不断有文艺作品重塑杨家将形象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面对困苦积极乐观的气节与品格。这些人们所敬仰的美好品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扎西达娃和托尼·莫里森的魔幻叙事主要体现于其匠心独运的时间叙事和神话叙事之中.扎西达娃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循环时间叙事和藏民族轮回时间观,形成其独特的循环时间叙事,而莫里森则借鉴胡安·鲁尔福非时间的时间叙事和博尔赫斯迷宫式时间叙事,再融合非洲文化之时间观,构建其时间文本结构.他们亦利用本民族神话和传说进行神话叙事,赋予现实以神话般的意义,从而创造出神奇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