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样方法对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类群进行了研究.获大型土壤动物41类,优势类群有蚁科和线蚓科,占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62.50%;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4类,优势类群为节跳虫科、甲螨亚目、辐螨亚目,占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74.87%.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无论是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均为杂木林最高;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研究区内有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4类,且以腐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体.  相似文献   

2.
拉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拉萨河流域下游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节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和甲螨亚目在6个群落中均为优势类群或常见类群,这些类群不仅数量大,分布也较为均匀,是该地区的广布类群;稀有类群在各群落中分布各异,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明显的表聚性,个体数表聚性更为突出,2个草场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主要聚集在表层,4个农田垂直分布递减的较为缓慢,这与生境中的食物来源有关.割草场和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亦不同,其中小麦田与青稞田、割草场与放牧场生境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3.
Pb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b(NO3)2对土壤动物进行了污染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289个,隶属3门7纲.结果显示,Pb污染浓度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在获得的1289个土壤动物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前气门亚目和甲螨亚目,3个优势类群占土壤动物全捕量的78.2%,对动物群落结构起决定作用.随着Pb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实验结果看,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反映土壤Pb污染程度的敏感指示类群.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农田、退耕地、人工林地和荒漠草原4种生境类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线虫(Namatoda),常见类群为螨类(Acarina)和弹尾类(Collembola).从4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对比分析看,退耕地的丰富度较高,多样性较大,荒漠草原的各种指数相对较低.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看,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春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退耕地个体数较少,农田类群数较多.夏季,农田个体数较多,荒漠草原个体数较少,退耕地类群数较多.秋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农田个体数较少.人工林地类群数较多,退耕地类群数较少.  相似文献   

5.
对苏北沿海地区4、9和20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共捕获土壤动物113 994只,隶属3门9纲23目。共有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共有常见类群为等翅目。(2)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差异显著(p<0.05),但土壤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p>0.05); 各林龄中土壤动物总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4年生林、9年生林、20年生林,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有显著不同。(3)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凋落物层的(p<0.05)。(4)不同林龄林地以及不同季节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其中9年生与20年生杨树林的相似度较高。研究表明,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不同,即不同林龄杨树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多度以及类群结构,但对动物类群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泰山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发现,螨类是该地区的主要优势类群,占动物总数量的76.30%;另一优势类群--跳虫仅占13.63%.土壤动物的季节消长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土壤动物具有表聚性,但不同生境、不同季节有很大变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平均不足最大多样性指数的1/3.两种百分比相似系数(相似性系数和百分比相似性系数)的聚类结果差异明显,优势类群的数量对聚类的结果影响很大,影响群落数量分布的因素均可影响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10月,对山东省无棣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进行分层取样,研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标本15 312头,隶属于7纲10目.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为弹尾纲(跳虫)和蜱螨亚纲(螨类),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其它均为稀有类群.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E>C>B>F>D>A,弹尾纲和蜱螨亚纲动物个体数占该样地动物个体总数的百分比均超过40%,致使各样地的优势度指数普遍较低,最高仅为0.492 7.垂直分布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不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的聚类结果,可将6个样地分成3组,显示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不同地点的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长白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后公路边坡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区内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2类,4 807只.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阳坡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大于阴坡,而个体数量小于阴坡;土壤动物群落个体和类群主要集中分布在0~5 cm土壤层...  相似文献   

9.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土壤昆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昆虫进行了研究.在10个生境中共获得土壤昆虫60类,隶属1纲11目43科.研究区土壤昆虫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节跳虫科、球角跳虫科、鳞跳虫科和棘跳虫科;常见类群为双翅目成虫、双翅目幼虫、蚁科、隐翅虫科、摇蚊科幼虫、绫跳虫科和鞘翅目幼虫,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11类构成了研究区土壤昆虫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计算发现,赤杨林群落生境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人工云冷杉林生境和人工红松林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研究区的云冷杉林、云冷杉红松林、阔叶红松林、人工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赤杨林生境相似性程度最高,而草甸生境和其他的生境相似性最差,其余生境之间相似程度为中等.在水平方向上土壤昆虫多分布在赤杨林、阔叶红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生境中,而在人工林和草甸生境中分布较少;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于2006—2008年对内蒙古白银库伦湿地夏季大型土壤动物作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动物类群隶属于2门4纲7目15科.虽然群落构成以鞘翅目昆虫为主,但优势类群因生境不同而异.沼泽草甸生境中正蚓科和蚁科为优势类群,在此生境中发现了牙甲科,属内蒙古草原首次发现;而芨芨草草甸生境的优势类群为步甲科、象甲科和蚁科.沼泽草甸和芨芨草草甸的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分别为232.4头/m2和162.3头/m2,生物量分别为5.36 g/m2和5.74 g/m2,2类生境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类生境中土壤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主要集中于0~10 cm土层,10 cm以下土层土壤动物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1.
大型土壤动物在城市土壤污染指示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南部林地、公园、居住区、耕地及草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手拣法野外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指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17只,分别录属于三门七纲十七目64科。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等指标存在差异,其中耕地和草地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明显碱少;植物群落类型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0~5cm土壤层,生境地表植被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及多样性指标等的影响明显.此外,地表植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程度是引起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各年代、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点及演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环境条件恶劣,土壤动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均较贫乏,全区平均密度不足1万,在纲或目分类水平上仅17类群.螨类和跳虫在11个样点中均为优势类群,且每个样点中均只有这两个优势类群.A/C值全区全年平均为2.04,明显大于1.4个季度中,冬季和夏季的A/C值较大,说明螨类对低温或干旱等不利环境适应力和抵抗力强于跳虫.随成土年限或植物群落演替,土壤动物群落均未能表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有必要对土壤动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3.
以长白山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白山地不同干扰程度下森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长白山地森林土壤动物的分布因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干扰程度的增强,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群落有重要的影响,多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全钾、速效磷、锰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在沙地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两类生境的转变过程较为缓慢.由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的转变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有提高趋势,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其中,植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类群数和密度明显增加,捕食动物的类群数尽管没有明显变化,但一些主要类群的密度增加却很突出.与固定沙地和沙质草甸相比,农田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类群数、动物密度减小,腐食动物的类群数增加.因此,在科尔沁沙地开垦和利用农田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2017年3~6月在太原汾河湿地公园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97只,隶属于4门7纲32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小杆目、膜翅目(蚁科)和弹尾目,常见类群14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占汾河湿地公园土壤动物总数的92.46%.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数量比例关系为腐食性土壤动植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通过研究汾河湿地公园土壤理化性质3个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6.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杂木林、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次生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2522只,分别隶属3门8纲25目。三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结构表现为类群数相似,但土壤动物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优势类群均为蚁科。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表现为表聚性,花曲柳-榛灌丛的表聚性要高于杂木林和蒙古栎+黑桦林。蒙古栎+黑桦林和杂木林大型土壤动物相似性程度极高,与花曲柳-榛灌丛为中等相似;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相似,与杂木林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优势度指数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17.
汾河两岸两种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汾地区,对汾河两岸人工杨树林和柳树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群落的垂直分布,群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该区两类林型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13类,756只,分属3门7纲.弹尾类和螨类是两林地共有的优势类群,但它们在两类林地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林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表现为A层最多,B层和C层较少的一般规律,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为杨树林大于柳树林,而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复杂性指数(Cj)表现为柳树林大于杨树林,DG和Cj比H′更好地反映了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杂木林、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次生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2522只,分别隶属3门8纲25目。三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结构表现为类群数相似,但土壤动物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优势类群均为蚁科。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表现为表聚性,花曲柳-榛灌丛的表聚性要高于杂木林和蒙古栎+黑桦林。蒙古栎+黑桦林和杂木林大型土壤动物相似性程度极高,与花曲柳-榛灌丛为中等相似;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相似,与杂木林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优势度指数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对其两侧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笔者于2013年5月、8月和10月对京哈高速公路德惠段两侧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7 596只,隶属5纲10目11科。正蚓科和东京弓背蚁均是公路两侧的优势类群。高速公路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研究表明: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并不随着与高速公路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在季节之间的差异大于样点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与区域尺度及气候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成都市郊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10月对成都市郊区的绿化林、农田和莱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13只,隶属于2门6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acrodrilc oligochaetes)和小蚓类(Microdrilc oligochaetes);中小型土壤动物1118只,隶属4门7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Diplura)、线虫类(Nematode)和线蚓类(Enchytraeidae);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菜地〉林地〉农田,但仅有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有显著差异(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中小型的差异显著(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似性低于中小型;林地和菜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高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高于中小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和中小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