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道是指从桃花峪至渤海的河道, 全长786km, 流经河南、山东2省, 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华北大平原。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河道是指从桃花峪至渤海的河道,全长786km,流经河南、山东2省,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华北大平原。自1855年兰封(兰考)铜瓦厢决堤改道(不算1938年花园口人工决堤)以来,未发生大的河道迁徙。100多年来的河道稳定,只能说明人造河堤围束河道,控制洪水...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按照半个世纪以来黄河入渤海泥沙实际状况推算,渤海将于200年内消亡,100年后已无航海之利,其作为中国陆内最大水体的生态功能也将逐步丧失,治黄方略在传统诸种避害趋利思考的基础上,应增加“拯救渤海“的考虑。为此提出:浚通黄河故道,“引黄(河)入黄(海)“,将黄河泥沙导入黄海;在小浪底以下黄河下游河床上铺设大型输水管道送清水入山东,供下游生产、生活之用。  相似文献   

4.
张华  张利杰  鲍岗林 《科技信息》2011,(31):I0345-I0345,I0389
东明县黄河位于黄河右岸山东黄河最上游.黄河大堤上接河南省兰考县堤防,下界与菏泽市牡丹区堤防相连。河道长度约76km。高村(桩号207+900)以上河道长约66km.属游荡型河段.两岸堤局距5—20km,河道纵比降1/6000,河道宽、浅、乱,主溜摆动不定;高村以下河道属游荡型向弯曲型过渡河段。河道纵比降1/8000。由于河道的不断淤积,逐渐形成了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的地上“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5.
黄河自古以来就善改多徙.战国中期黄河下游筑堤以来,下游河道发生过七次大规模的迁徙改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综合治理,黄河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安流,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清代黄河人工改道方略提出了背景;在公元1855年前,黄河长期夺占淮河流入黄海的河道并使其严重淤塞,造成了黄河经常性的决溢灾害,而防止黄河决溢灾害所普遍采用的加高堤防的方法收效甚微,导致了当时苛些治黄专家建议废弃黄河现行的老河道,采用人工方法将黄河导入一条流经山东省并注入渤海的新河道,作者分析了这些专家所建议的黄河新道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作为控制黄河洪水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采用人工方法将黄  相似文献   

7.
 黄河难治的根本症结是水少沙多,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公元前602年以来,下游河道决口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呈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频繁。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黄土高原“变绿了”,黄河“变清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治理了近50%,黄土高原林草覆被率由20纪80年代的20%增加到现状的63%,梯田面积由1.4万km2提升至5.5万km2,建设了各类淤地坝5.9万座,累积拦截泥沙194亿t,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入黄泥沙由1919-1959年的16亿t/a锐减到2000年以来的2.4亿t/a。二是水沙调控体系初步建成,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干支流上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控制性工程,已建水库库容近800亿m3,下游两岸1371.2 km临黄大堤进行了4次加高培厚,调水调沙使下游河槽平均冲深2.5 m,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得到初步改善,“悬河”得到遏制,河道游荡性大幅减小,保障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分配日趋合理。黄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八七”水量分配方案, 1999年开始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保障了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黄河以占全国2.5%的水资源量,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 ,西北大学地质系王战教授 ,有感于黄河携泥沙入海形成造陆运动 ,致使渤海日益缩小的现实 ,发出了改道黄河入海口、保护渤海湾的慷慨呼吁。遗憾的是 ,这一体现着重大经济意义与生态环境意义的睿智良策 ,一直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试图在王战教授呼吁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以论证 ,使之更具科学性、优越性与可操作性。一、保护渤海(内海)与根治黄河下游水患渤海呈“C”字型深深嵌入中国北方大陆(如天津一带嵌入500多公里) ,三面环陆 ,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 ,是大自然赋予我国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半封闭型内海。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 ,西北大学地质系王战教授 ,有感于黄河携泥沙入海形成造陆运动 ,致使渤海日益缩小的现实 ,发出了改道黄河入海口、保护渤海湾的慷慨呼吁。遗憾的是 ,这一体现着重大经济意义与生态环境意义的睿智良策 ,一直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试图在王战教授呼吁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以论证 ,使之更具科学性、优越性与可操作性。一、保护渤海(内海)与根治黄河下游水患渤海呈“C”字型深深嵌入中国北方大陆(如天津一带嵌入500多公里) ,三面环陆 ,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 ,是大自然赋予我国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海…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汾河入黄段黄河小北干流河道的地形及特性,分析了汾河入黄段摆动范围及其原因,简述了黄河夺汾对汾河的影响,及黄河堵串工程修建之后对汾河入黄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阳是战国末期楚国南方一个有名的地方,秦汉时期仍为世所知,后来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北宋期间,时人多以为是今安徽省青阳县;南宋以后,大多数人又以为是今长沙。当今学者也聚讼纷纭,现已成为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历史之谜。而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与研究,可推断出青阳位于今宁乡黄材一带,且青阳从战国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汉时期是青阳县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12.
论南宋建炎中兴及江南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室南渡后在治国精神方面延续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实质,这是中兴时期官集团领导成就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中兴时期的江南虽然被大规模开发,但要长期保持宋朝国家统治在江南的有效性已经没有可能。因此,统一的中国也就成了求生法则下民众对于国体的必然选择。民族的所谓“正统”反而退居其次。  相似文献   

13.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骈文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理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隋唐五代的骈散相争期、宋代的兴起发展期、清代的形成期以及清末民国初的兴盛期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骈文理论都对骈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骈文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重新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渼陂位于西安户县境内。汉代时为上林苑十池之一,又称西陂。唐宋时期渼陂集游览、农田灌溉、发展碾硙、鱼类养殖于一体,负有盛名。从诗文及其他古籍记载来看,元代以前渼陂的面积相当可观。至元末遭游兵决堤,逐渐缩小,沦为稻垅。明清两代又得以重建,但面积仍然有限。元末以降,渼陂衰落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游兵的破坏,但渼陂水源的枯竭也不失为其衰微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与黄河三角洲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影响。一方面,黄河流域高原产沙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入黄泥沙数量和河口地区堆积方式;另一方面,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人工改造、引水引沙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控制着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模式和空间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e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historically being considered as the second largest world river in terms of sediment load to the sea (approximately 10.8×108 t/a)[1], has experienced drastic declines in its water and sediment fluxes to the coastal ocean over the past 50 years[2,3]1). A series of consequences of decreasing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emerged including frequent flow cutoff, lifting of riverbed elevation and lower capability of flood con- trolling. In July 2002 the Yellow Ri…  相似文献   

20.
试论清代中晚期汾河上游人类活动与太原水患加剧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水患频率五年滑动平均数法,分析了清乾隆初年至公元1911年间太原阳曲两县水患频率的增长情况,指出:乾隆初年fd=0.085,fd〈0.2水患较轻,但以后逐步加剧,至清末0-2〈fd〈0.5灾情已相当严重,同频率的特大洪峰增大了一倍以上.分析认为这与汾河上游人口增加、耕地扩张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