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结构目前的现状做出了分析,介绍了钢筋砼叠合框架结构体系,提出了钢筋砼叠合框架结构应用的节约环保优势,同时也指了钢筋砼叠合框架结构推广的局限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高效预应力双向叠合板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将原设计中的现浇楼盖更改为双向叠合楼盖,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双向叠合楼盖可以减轻结构自重,降低成本,缩短建设工期。  相似文献   

3.
针对湖南某职工培训大楼采用PDCA循环控制该工程高效预应力叠合结构的施工实践,阐述了作为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基本原理之一,PDCA循环对预应力叠合结构的质量控制是非常有效的,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叠合梁的配筋计算方法是叠合结构计算中最为重要而又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研究了无施工支撑混凝土简支叠合梁跨中受力区别于整体梁的各种特性,分析了形成这些特性的本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叠合前后受力的梁的两部分截面高度不一致导致了叠合梁与相应整体梁受力性能的差异;而叠合后受力过程中的截面塑性应力重分布及相应的弯矩转移则起着缓解、缩小这一差异的作用.文中提出的内力及配筋计算方法反映了叠合梁的这些特性,而且计算简便,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徐美娟 《科技信息》2013,(4):31-31,33
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工程应用日益增多,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作为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重要的水平受力构件,本文从其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分析其研究进展。阐述了国内外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研究情况,指出叠合板,乃至叠合构件的生产机械化与施工安装专业化是今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现行盾构工作井的设计缺乏对超大地面荷载作用的验算问题,通过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研究盾构工作井从施工期到服役期在超大地面荷载下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侧墙所构成叠合结构的力学响应,并考虑盾构工作井周围土体中地下水的作用,探讨土体抗剪强度减小对超大地面荷载最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大地面荷载作用下,盾构工作井中隔墙的抗压刚度较大,以受压的形式承担了大量的荷载效应,导致叠合结构上部容易发生低应力水平下的整体水平位移,进而在围护结构底部发生失稳,导致整体破坏;主体结构侧墙在施工期的初始挠度及叠合结构整体水平位移使得叠合结构中地下连续墙承担了大部分内力;通过观测室内缩尺模型中叠合结构的变形量,由模型数据换算得到盾构工作井顶部极限超载为445.5 kPa,远大于盾构工作井周围土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30 kPa,验证了采用地基承载力对超大地面荷载下地面硬化进行设计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叠合梁的最大配筋率是叠合结构中的一个疑难问题,本文对叠合梁的最大配筋率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按平截面假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和现行规范GBJ10-89相互衔接配套的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计算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装配式结构的概念、分类及优势,详细说明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接缝及受力分析,特别介绍了叠合板概念以及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接着结合实际工程阐述了叠合板的优势,最后说明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由于叠合结构在预制和现浇两阶段受力截面高度不同,在荷载的作用下叠合结构产生的裂缝宽度、挠度、曲率总是大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相应数值.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按照结构规范简单地将荷载作用下的两阶段结果叠加,导致误差很大,很难准确地进行叠合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为此,作者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叠合结构进行耐久性评估新方法.该方法以叠合结构的裂缝宽度、挠度作为结构耐久性评估的网络输入,对网络采用动量法和自适应学习率调整的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对网络收敛速度及精度的影响问题.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好吻合,真实地反映了叠合结构二次受力的实际情况,能准确地预测出叠合结构的裂缝宽度、挠度,且避免了实际操作中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片叠合梁式张力检测辊的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分片叠合梁式张力检测辊中心轴及叠合片结构,设定了其间的压力分布函数,确定了叠合片结构沿轴向离散的截面惯性矩和检测辊沿轴向的离散变形值,测试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且为叠合片梁的变形计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预制板截面高度与叠合后截面总高度比例对叠合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对比例为0.6、0.5和3/7的叠合板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该比例的变化对后浇层受压混凝土的"应变滞后"和钢筋的"应力超前"等叠合结构的典型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叠合结构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召刚 《科技信息》2011,(7):297-297,268
叠合箱楼盖是一种新型大跨度楼板结构,具有底部平整、节约空间、跨度大的特性。叠合箱是由高强复合砼制做的中空箱体,箱体参与结构整体受力,同时又起到肋梁模板的作用。文章就叠合箱及其工艺流程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自90年代兴起以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式多高层建筑中。现应用YJK与MIDAS计算软件,以安顺市某酒店南塔为研究对象,设计两种结构方案。分别建立计算模型并对整体结构进行静动力计算分析对比,得出整体性能更优的结构形式;在优选出的结构方案中分别使用钢筋混凝土柱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通过使用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计算模型与使用钢筋混凝土柱计算模型对比得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柱减小构件截面、提高抗震性能的优势,同时确定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对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韦鹏 《科技资讯》2007,(35):65-65
叠合板作为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基本构件,其用量最大,因而对叠合板的研究有很深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叠合板厚度过大,具有局限性,本文对之进行改进,并通过试验对其受力情况及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本文所作的改进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楼板普遍采用叠合楼板。由于叠合楼板施工采用二次浇注工艺,而浇筑的混凝土层凝结硬化需要一定时间,期间混凝土叠合层以荷载形式作用在预制板上,为保证其结构稳定性,需在预制板下搭设临时支撑。目前对叠合楼板搭设临时支撑的间距没有具体规定,在施工中其常用的搭设间距为1 m。为优化施工方案,欲增大临时支撑搭设间距,但这会对叠合楼板结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结合某具体工程,对3组搭设不同间距的临时支撑预制板构件进行试验,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临时支撑对叠合楼板结构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常用叠合楼板施工临时支撑最优间距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倒"T"形叠合板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出一种只发生"部分叠合"的新型混凝土倒"T"形叠合板结构形式.采用肋部厚度已达最终设计厚度的倒"T"形截面预制板,使之能直接承受后浇叠合层混凝土的自重和施工活荷载,节省模板和临时支撑;再根据倒"T"形叠合板的构造特点和试验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了这种新型叠合板以倒"T"形板为跨中弯矩的承载主体,后浇叠合层混凝土仅参与正常使用阶段工作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计算内容与整浇梁板相同的、简单可靠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由于计算过程中将仅发生部分叠合的后浇叠合层混凝土的实际结构功能予以降低,故设计者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赋予倒"T"形预制板凹槽内的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某些附加的有益功能,如保温、防渗、轻质等,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更有利于这种新型叠合板结构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抗剪承载力及其关联因子剪跨比 λ、预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fcu1、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fcu2 、叠合特征参数αh = h1/h、叠合特征参数α M = M1 /[ M1]进行关联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叠合梁抗剪承载力影响最大的因子是预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fcu1 ,其次是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fcu2 、叠合特征参数 αh 和叠合特征参数α M ,影响最小的因子是剪跨比 λ  相似文献   

18.
倒T形预制截面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正截面抗裂验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新型叠合梁结构——倒T形预制截面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阐述了其结构特点;在分析预制梁制作、运输吊装阶段和叠合梁使用阶段开裂前的截面应力应变的基础上,按弹性理论给出了相应阶段的正截面抗裂验算方法,为以后的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在设计拆分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性能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桁架钢筋的异形机电一体化叠合板的合理设计方案,有效提高叠合底板的整体刚度,进而提高叠合底板的开裂荷载,降低挠度极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桁架钢筋混凝土各类叠合板在设计、生产、施工、使用全过程的性能的影响,为深入理解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板拆分与应用提供了相关实践经验与技术支持,并为准确设计和理论评估此类结构形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首先给出有限理性下非线性问题的稳定性的统一结果,然后应用统一结果,对叠合点问题定义了理性函数,讨论有限理性下叠合点问题解的稳定性。证明了大多数的叠合点问题(在Baire分类意义上)都是结构稳定的,对ε-平衡也都是鲁棒的,得到了有限理性下叠合点问题解的稳定性的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