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团  陈丽华  郭双林 《科技资讯》2013,(35):178-178,180
本文针对目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将TRIZ理论应用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中,在教学实践中引入TRIZ创新理论,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TRIZ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引入到中国以来倍受重视,国家科技部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因此一批学校和企业开始进行TRIZ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从企业推广TRIZ创新方法的意义着手,阐述TRIZ创新方法的内涵和精髓,根据TRIZ在企业的推广现状,总结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国内外案例、国内推广现状层层分析,归纳出企业在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TRIZ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引入到中国以来倍受重视,国家科技部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因此一批学校和企业开始进行TRIZ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从企业推广TRIZ创新方法的意义着手,阐述TRIZ创新方法的内涵和精髓,根据TRIZ在企业的推广现状,总结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国内外案例、国内推广现状层层分析,归纳出企业在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利用TRIZ理论中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思维的良好途径。通过翠智(TRIZ)理论的应用研究可实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和创新,使教师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基于项目的机械工程训练模式,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完成机械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制造。新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程训练的重要任务,TRIZ理论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学生通过对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领悟,从一个简单系统入手,遵循TRIZ的创新流程,运用TRIZ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创新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联动“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学校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环节全面合作,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地方高校为社会培养适用型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时代发展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及良好的计算机技能应用能力,还必须能够结合所学完成创新。在此背景下,学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需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文主要从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下计算机教学改革及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活动3个方面探讨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具体路径。力求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TRIZ的专利组合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专利组合设计的思想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lentive prob,TRIZ)创新方法相集成,提出基于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组合设计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将TRIZ方法与专利组合类型进行分类匹配,建立基于TRIZ理论的专利组合设计流程,用不同的TRIZ方法构建相应的专利组合。以TRIZ理论为依据,将创新方法学、专利法律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进行协同创新设计研究,符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企业的专利战略,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正>创新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合适、高效的创新方法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必备条件之一。TRIZ理论在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被国内外无数的实践经验所证明。那么,如何快速、有效推进我国的TRIZ理论推广和普及,加速企业创新活动步伐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IT人才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达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文化,早期介入企业管理,参与企业软件项目研发,使学生学有所长,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也提供了一条稳定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1.
韩德超 《科技信息》2012,(20):27+29-27,29
TRIZ理论主要是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因此,TRIZ理论在高等院校中的推广和普及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捷径。在对TRIZ理论在高等院校普及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下实践教学现状,基于工程思维的视角,对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导,以企业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进行实施,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人"到"职业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正3月25~26日,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秘书长周元来皖调研创新方法工作。省科技厅副厅长王洵、厅有关处室及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参加调研。在仔细听取安徽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情况汇报,并深入合肥荣事达三洋、合力叉车和金星机电等公司实地调研后,周元指出,安徽省以企业为主体,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创新型企业建设有机结合,采取部门联动推进机制,扎实开展TRIZ理论培训、示范和推广,形成了初具安徽特色的创新方法推广模式,部分企  相似文献   

14.
将TRIZ理论引入了《包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改革了实验流程,使学生由被动设计变为主动设计。实验教学采用TRIZ理论分析产品包装结构,建立系统功能模型,利用TRIZ的功能分析找出现有包装的问题所在,并借助于冲突解决理论创新设计包装结构,借助于邦友BOX-Vellum软件生成纸盒的二维盒片图对纸盒结构进行打样。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学生掌握TRIZ这一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解题流程,提高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转亏为盈的契机。目前,国外许多知名企业在应用创新方法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总结和分析这些经验,再结合国内目前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现状,探讨TRIZ创新方法在中国企业的推广应用模式,对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RIZ理论是国家倡导、重点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方法。它的推广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是员工的TRIZ理论培训。通过对TRIZ理论的初步学习和理解,结合企业TRIZ培训工作的实际,对创新方法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进行了一些总结,并提出了具体的培训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马建红,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工业大学支部副主委、河北工业大学CAI软件研究所所长、国家技术创新方法及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科技部TRIZ创新方法培训师。培训与咨询TRIZ培训咨询:承担基于TRIZ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培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培训100多场,培训学员6 000余人次。并将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软件平台植入到企业创新管理平  相似文献   

18.
以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的新信息技术(IT )的发展催生了规模化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为己任,但问题重重。高校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前沿IT知识与技术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思考的探究学习模式,广泛开展创客、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同时探索以项目驱动、企业孵化、校企产学联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项目开发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达到规模化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蒋涛  孙毓韬 《科技信息》2011,(36):315-316
创新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所需要大力提倡的教育。在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入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学习TRIZ理论等培养策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的新信息技术(IT)的发展催生了规模化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为己任,但问题重重.高校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前沿IT知识与技术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思考的探究学习模式,广泛开展创客、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同时探索以项目驱动、企业孵化、校企产学联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项目开发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达到规模化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