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真正成熟是其密州词。密州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名篇佳作迭出;二、基于密州词作,他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密州时期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已经非常自觉、成熟,成为黄州词论的先期实践,为此后苏轼词呈现出“自是一家”的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州词是他改革词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以他渊博的学识、卓著的才华,在诗歌和历史剧方面作出了不朽的建树,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不仅是抒情诗人,而且是戏剧诗人。他所创作的历史剧是戏剧,也是诗,是诗和剧的高度结合。他说“诗是文学的本质,小说和戏剧是诗的分化。”他强调在小说戏剧中所包含的诗的成分:“小说和戏剧中如果没有诗,等于是啤酒和荷兰水走掉了气,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木乃伊。”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5.
郁葱200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的诗创作历程大体代表了中国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变化;他建构了自己的“经验诗学”;他的诗在思想、情感、生命感受上都达到了当代中国诗坛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郁葱200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的诗创作历程大体代表了中国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变化;他建构了自己的“经验诗学”;他的诗在思想、情感、生命感受上都达到了当代中国诗坛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李渔(1611年——1680年)淅江兰溪人,字笠鸿,号笠翁,是清代的著名戏剧理论家。他不仅对戏剧理论有新的建树,而且写了相当数量的剧本、小说和诗词。由于长期的创作实践使他集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创作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真研究这份遗产,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然是有益的。 《闲情偶寄·词曲部》是李渔的戏剧文学理论专著,但它对很多问题的论述,涉及到了小说、散文、诗、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李渔很强调创作动机。他主张创作应出以公心,“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所能私”。应当“出我所有,公之于人”。①他反对以笔杀人,认为“借此文报仇泄怨,心之所善者,处以生旦之位,意之所怒者,变以净丑之行,幻设而加于一人之身”的作法是很恶劣的,斥之为“倒行逆施”。②这实质上提出了作家的职业道德问题。 李渔反对文人相亲的恶习,认为作家  相似文献   

8.
陈冬梅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94-96,100
苏轼创造性的用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来进行词的创作,使词也能象诗一样述志、怀古、咏物、悼亡,改变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并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密州词的创作是他的成功实践,表现出的深厚思想内涵,既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积极的超然思想,也是丰富内心情感的流露,显示出了与传统词迥然不同的气象。  相似文献   

9.
陆机的“缘情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儒家规范了的“诗言志”占主导地位。“诗缘情”出现后,它对儒家的“诗言志”是个巨大的挑战;言情文学日益兴起,促进了我国五言诗的发展。陆机早期受了儒、道两家思潮的影响,略有形式主义创作倾向。晚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文赋》里着重阐述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其文学主张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强调文质的统一。这是他的审美意识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11.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12.
稳“李白斗酒诗百篇”,怎么这么厉害?因为他是李白——别人喝了一斗酒,早就见周公去了,还哪能写出诗文呢?不信你喝个试试。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文学天才,曹植七步成诗,王勃落笔成文。而且他们的作品,不光写得快,质量也高,这是很了不起的。写文章是辛苦事,李白斗酒诗百篇,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早年勤奋地学习和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各位同学正处在“厚积”的阶段,所以写起文章来感到吃力,这是正常的,但若因此放弃,敷衍了事,只求迅速完成任务,那终将一无所获。所以在创作态度上要有一个“稳”字,稳扎稳打,练好基本功。草稿、提纲、腹稿一般是…  相似文献   

13.
“红土性”,特指广东五月诗人乃至粤湘赣“红三角”诗群共同的诗美风格与诗学特征。桂汉标是一个集中体现“红土性”的中生代诗人,他的新诗的“红土性”体现在坚毅沉雄的现实主义的诗性向度,劲健深刻的求索反思的诗哲力度,刚健明朗的多元现实主义的诗艺风度三方面。他的新诗创作有着突出的“红土性”个性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4.
皮日休是晚唐文坛上的重要作家和诗人。他的诗文,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品文,鲁迅先生评价说:“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采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其诗,沈德潜认为,他和陆龟蒙“另开僻涩一体”。魏庆之则誉为”百炼为字,千炼为句”(《诗人玉屑》)。古今批评家的论述,足以说明皮日休诗文的价值。皮日休创作面之广,在唐代作家中也是少有的,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文体,而且还提出了许多  相似文献   

15.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能诗、工书,前人评价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书林藻鉴·松轩随笔》)板桥一生爱竹、爱兰、爱石,画竹、画兰、画石,咏竹、咏兰、咏石,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画诗.他为什么对竹、兰、石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作过阐述:“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支那南画大成》)同时指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上海博物馆藏墨迹)由此可见,他对竹、兰、石因爱而画,由画而咏,画是人化的自然,诗是自然的人化,这些诗画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的执着追求,映现了他的品格情操,诗画中“有节有香有骨”的竹、兰、石,实际上成了郑板桥的艺术化身.因此,研究他的题画诗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与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来救赎人生,却以“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的方式告终人生。朱湘的悲剧超越了现实的喧嚣、焦虑与痛苦,完成了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对他的悲剧进行解读和反思有利于返回历史文化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咏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朱彝尊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是清代初年重要作家之一,诗、词、散文的创作都有很高成就。朱庭珍《筱园诗话》指出:“竹坨诗、古文皆成一家,兼精填词。诗尤雄视一代,品在渔洋(王士祯)、荔裳(宋琬)、愚山(施闰章)之上。”赵翼《瓯北诗话》也说:“竹坨负海内重名,至今犹朱、王并称,莫敢轩轾。”在康熙年间,他的地位与当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祯仿佛,有“南朱北王”之称。又有人以“朱、王”合顺冶中的施闰章和宋琬,以及行辈稍后的查慎行和赵执信,号为“清初六大家”。不过长期以来,朱彝尊的诗名似乎被词名所掩盖,对他诗歌创作的成就与影响,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谈诗的点化     
《诗人玉屑》中记载:子苍将曾吉甫的诗“白玉堂前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仅改了两个字,使诗境界一新,神韵全出。这是“点化”之神妙。“点化”原是道家用语,指僧道用语言启发人悟道或神仙用法术使物变化,如“点石成金”等。文学上借用它旨在于将别人的诗句稍加改动,使其化腐朽为神奇,变瓦砾为珠玉。诗的点化一般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或创造意境,沿用他人或古诗中的某一诗句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诗中,增强己诗的艺术感染力;一是指对他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