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正英 《科技潮》2006,(8):23-23
钱正英院士最近做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技工作者的新理念”的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出了“人与洪水必须和谐相处”、“人与沙漠必须和谐共存”、“人与河流必须和谐发展”的“三和谐理论”,建议逐步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与完善’,因为,生态环境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培育、滋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应当以和谐思想为主题,因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从和谐理念来理解人文奥运,人文奥运体现的是体育健与美的和谐,灵魂与肉体的和谐,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类对和平与和谐发展的追求.因此,要实现北京人文奥运,必须抓住和谐思想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生存为前提的。但生存的表现形式是共营性,从生命的维持到精神文化的创造,无一不是以彼此提供自身的劳动贡献为前提,以此来希望获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的满足,正是在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特质中,产生了生存和生活规范道德,使人类得以发展。东方哲人荀子曾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荀子所说的‘义’,就是公共道德,而‘群’即是说,人能懂得在群体的协作中,个体与个体、个体…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人类学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 0 0 4年5月2 9日至3 1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中国人类学者在银川聚会,以“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为主题在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年会上展开了对话与讨论。会后发表的《生态宣言》是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标志性的学术文件,这是本届论坛的第一大亮点,也是中国人类学者就人类的生态问题发出的中国声音。本届论坛的第二大亮点就是人类学高级论坛的顾问、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以《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李亦园院士演讲从宏观的立场探讨说明生态…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创作活动中,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合作,并密切围绕"人——自然——环境"进行社会创作活动,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才能为人类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而人类的造物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人类造物活动的最终作品应该与环境相结合,而不是控制和支配环境。本文就此运用了大量室内外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的实例,论证了人类造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史,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理念和生存理念提出反思,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居住建筑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栖身而起源的,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建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间断地改进居住生活空间环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人们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空间环境的塑造。而且,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8.
刘庆 《科技信息》2012,(29):448-448
安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天”字号大事。树立安全发展观.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抓住制约和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矛盾和问题,要做到“树立一种‘理念’、建立一套‘体系’、把握一个‘方法’、夯实一项‘标准’、打造一支‘队伍”,不断强化安全基础管理防线,推动企业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郝媛媛 《太原科技》2011,(12):59-62
介绍了金色长风居住小区的现状概况与区位分析,阐述了该规划设计的目标、立意、理念、总体规划布局,借鉴了‘‘居住单元细胞”的规划理念,合理安排了社区的各种功能,塑造了一个有机、和谐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住区环境’’动态前瞻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彭建交  李雪莲  张金辉 《科技信息》2007,(11):169-169,105
生态现象关系到社会发展、国民生计。协调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从古至今,由于对生态的破坏,而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灾难是无法计算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种因为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就更为严重。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解决生态问题刻不容缓,是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我们从端正思想做起,找根源、抓时效。还给大自然一个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采集狩猎、“产食革命”和工业革命三个阶段 ,它们都体现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工业革命阶段 ,由于受西方文化理念影响 ,整个社会表现为发展与破坏并存。人类跟环境之间的长久相互关键在于人类的文化理念 ,它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邻居的民族甚至对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景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普剑红 《广东科技》2014,(2):171-17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对于自然界的破坏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健康和谐的生存家园,科学界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构成,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生态效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探讨,总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评价方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以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具有崇尚、敬畏、顺应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随着生态环境无法承载人类的高强度开发和污染的加剧,三个民族的渔猎活动基本衰退,面临着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转型与调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渔猎民族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渔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优化,还是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看,都要求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建筑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寻求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也是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它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而生态环境是生物赖以生态的大气、水源、土地、日光、热量以及人们劳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现代人在生产、生活中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恢复与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自身的可持续、永持续对于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针对甘肃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并结合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从生态环境破坏原因、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生态林业建设的实际意义出发,提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梁艳 《科技资讯》2012,(24):146+148-146,148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却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水环境。随着水资源污染的进一步加剧,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如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城市化进程减缓、人居环境恶化、饮用水质下降等等。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如何应对水资源污染问题成为了社会大众普遍思考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实际情况,从现状着手,对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借此探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商友敬说:“‘知识’由两个层面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萨特在谈到阅读时说,“它是被引导的过程”。如何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地链接?以教促学”的“阅读境界”,使教学的内涵拓展到了人文情愫中?在这些疑问的统领下,从阅读文本前、中、后三个时段,对文本的背景链接、主题链接和体验链接进行实践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在于能够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反映生态系统运行的特性,引导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向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环境美学范式看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的现代思维范式;论述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与和谐环境理论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建构的个性化、具体化、民族化理念;指出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克服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范式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论证了生态环境美学范式对高校图书馆和谐环境构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