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小说评点从评点方式、内容到评点语言、体式,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八股文理论,包括章法理论和评点理论。在评点体式上,一些小说评点者模仿八股文写作,并分别借用了八股文的代言方式和八股形式,使小说评点类似八股文章,其体式也带有鲜明的八股文色彩。  相似文献   

2.
冯镇峦是著名的《聊斋志异》评点家。他评点《聊斋志异》的重要特点是对文章之学,尤其是时文文法的借鉴。其人物塑造的"性情伦次"说、情节设置的"以文不以事"说、结构安排的"跌宕起伏"说,以及对小说教化功能的阐释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小说评点理论。  相似文献   

3.
八股文因其丰富的文化基因及其所起到的社会功用要求我们不能仍停留在对它的简单抨击上,而是应当全面认识八股文。本文选择王夫之这位谙于八股之道并坚守儒家传统的学者作为突破口,从其对于八股文的观点来看待八股文。从整体上讲,王夫之对八股文持推崇之情。而且他对于写作八股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八股文的推崇。而正是因为对八股文的推崇,他才十分关注八股文的写法,并对许多八股死法有深恶痛绝的批判。因此,我们应当承认八股文有其优点,并全面看待八股文,给八股文一个客观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清代评点家张竹坡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是《金瓶梅》所有评点著作中的翘楚,不仅为小说文本的流传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中国古代小说文人批评的范式指明了方向.文章以张竹坡的评点本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小说评点中反复出现的“映”,对其多义性的相关词汇,即掩映、照应、遥映、遥对、遥照、相映、映衬等在评点中频频出现,从而对小说的评点进行解读.揭示出“映”的多义性不同词汇在小说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语言叙述上具有不同的意蕴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评点<三国演义>的时候,非常重视叙事结构的对偶与对称结构.对偶对称结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厚的渊源.毛氏父子吸收借鉴中国对偶美学的精华应用于小说评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理论.从毛氏父子关于对偶对称的小说评点理论可透视出对偶美学背后的儒家文化渊博.  相似文献   

6.
李贽的“童心说”向来在文学理论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小说评点研究更是开了明清小说评点的先河。试以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例,研究其思想及在小说评点中所提出的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是中国古代空间叙事理论遗产,评点家把自己的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理空间叙事理论概念,对此进行整合与比较辨析。空间叙事与时间事共存于文本之中,它们的关系表现为时间的形态化、空间化。古代小说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非常丰富,也非常突出,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遗产清理,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评点的空间叙事理论,与西方重视时间的叙事理论相对话。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文论是诗学。小说理论发展较晚,主要体现在明清的小说评点中。金圣叹是其集大成者。他的小说理论,集中到一句话便是——“因文生事”,从而使小说从历史中彻底分离出来而独自成为一种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9.
清初小说评点异常繁盛,主要表现在评点者不仅仅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字品评和符号圈点,更突出的是评点者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角度出发,对小说的原始文本进行增删修改,加工润色,甚至大幅度的改头换面,从而形成清代初期小说评点中集评改于一体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进一步强化了文人在小说阅读、评点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性,并因此产生了以毛本《三国演义》、张评本《金瓶梅》等水准较高的通俗小说流行定本,在古典小说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三百余年间科举考试的变革对八股文内容及篇章结构的初步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王安石与朱熹等人是这个过程中在客观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他们分别以政治力量、思想建设的不同方式为八股文内容的确立做了最初的奠基。在科举考试的思想内容被限定后,南宋后期为应对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大量文章学著作又为八股文篇章结构的形成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八股时文与明清文学关系非常密切。八股时文在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汉语言文字表达技巧,与文学创作中的某些因素、表现方法互为融通,形成与明代诗歌、戏曲、小说、文学批评等相互作用的局面,从而影响了明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内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惧内”题材,兴起一股奇特的“惧内”风潮。“惧内”在小说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面貌,其人物形象更为个性分明,小说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得到了较大的增强。“惧内”题材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反映,也是小说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明清小说序跋中的虚构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构论提出的背景和虚构理论本身的发展轨迹;二、虚构论的内涵;三、虚构论的价值,探讨明清小说的虚构理论对提高小说序跋在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受其影响,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繁荣兴盛,并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和人物描写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创作特点:章回体的艺术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与崇实翼史的创作方法;宣扬儒家学说的思想倾向;理想化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这些创作特点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风行于明清的小说选本《今古奇观》为例,从故事内容之奇、艺术结构之奇、哲学观点之奇几方面探究了在古人眼中,何人何事何文谓之"奇"。  相似文献   

16.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家庭矛盾”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矛盾在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是一种普遍性存在。从小说情节来看,"家庭矛盾"是建筑长篇家庭小说叙事大厦的重要框架;从矛盾内容本身来看,这些家庭冲突及斗争除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之外,还表现得极为激烈和难以调和,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古代家族纷争和纠葛的残酷性。家庭小说作家在家庭矛盾的思考中似乎寄托着深层的隐喻意义,因而家庭矛盾亦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类型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六朝志怪作为中国古小说的发轫,其中的幻想因素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幻想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以幻想为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在幻想方式上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宋元,出现了重要的转折,即以文言小说为主转变为以白话小说为主。这一转折对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全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讲,促成这一转折的原因乃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标志着这一转折期的作品是宋元话本小说,它的产生、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它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技巧无不带有市民文化的印记。因此,研究宋元话本与城市经济、市民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苏兴化战国时为楚将昭阳采邑,受苏州、扬州文化影响,于明清时发展为东南名城。兴化四面环水,钟灵毓秀,经济富裕,人才荟萃,为明清小说之滥觞、四部名著作者麇集之地。据考证,《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祷杌闲评》作者分别为兴化人施耐庵、陆西星、李春芳、李清。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作者麇集兴化与天时、地利、人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