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十九世纪末期女权先驱凯特.肖班在她的代表作《觉醒》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埃德娜从性欲觉醒到精神觉醒,再到不惜放弃生命捍卫其女性意识的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置身于男权社会重围中的扭曲与无奈,深刻洞察其深陷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社会强加的家庭责任的身心俱疲的两难处境,展现了彼时美国妇女日益觉醒、渴望实现性别平等的历史生活画面,并将对男权文化制度的批判置于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2.
美国十九世纪末期女权先驱凯特·肖班在她的代表作《觉醒》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埃德娜从性欲觉醒到精神觉醒,再到不惜放弃生命捍卫其女性意识的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置身于男权社会重围中的扭曲与无奈,深刻洞察其深陷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社会强加的家庭责任的身心俱疫的两难处境,展现了彼时美国妇女日益觉醒、渴望实现性别平等的历史生活画面,并将对男权文化制度的批判置于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中以温克尔太太为代表的女性是以反面典型出现的,她们的人物角色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本文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将文中对男性和女性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持有的偏见。  相似文献   

4.
李斌 《科技信息》2009,(22):113-113
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以菊花为贯穿全文的象征,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农村妇女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龚高叶 《科技信息》2007,(19):204-204
对新移民女性来说,异国的生存处境相比国内女性更加复杂艰难,而过往的研究者往往忽视甚至忽略了她们,或仅将其与男性移民等同视之,在男权话语占主导地位的批评模式下,她们在被男性和异域文化双重边缘化后再次遭遇批评话语的疏离,也使得其言说自身的能力变得更加微薄和难以辨认。《红罗裙》和《约会》即为个中典范文本。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7.
《紫色》是美国当代杰出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和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对这本小说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黑人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所遭受的苦难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的多角度分析。笔者则试图从黑人男性这个新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德莱塞在《美国的悲剧》中描写了一个下层青年的犯罪历程,贬斥了当时社会道德和司法的虚伪。然而,在抨击传统道德的笔下,德莱塞并没有摆脱男权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其代表作之一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德莱塞的内心,一直潜在着一种强烈的男权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描述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在那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以伊丽莎白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者,勇于打破其清规戒律,追求自己的幸福,阻隔在伊丽莎白与幸福之间的那堵墙就是女权与男权的矛盾和斗争。傲慢又充斥着男权思想的达西,放下傲慢,化解了伊丽莎白的偏见,收获真爱。  相似文献   

12.
比较《杀夫》与《猛虎》两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分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即鲁迅的《祝福》与张爱玲的《金锁记》有着一定程度的戏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角度,构置了截然相反的家庭结构模式,而在女性主义批判指向上则是殊途同归。以《杀夫》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杀夫题材小说有着更为鲜明的男权批判意识,但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某种"女性主义焦虑症"。《猛虎》则溢出了单一的反男权的文化范畴,上升至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透视与关怀,有着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性指向。  相似文献   

13.
杨淑丽 《科技信息》2010,(20):I0158-I0158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它的突出特色,小说通过描写几个女性的经历批判了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颂扬了女性的积极抗争精神,本文以三位母亲的不幸命运和两位女儿的美式婚姻为切入点,揭示她们的反抗精神和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江永聪 《科技信息》2011,(12):157-157
在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女权主义思想浓厚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突出,男性形象甚至没有直接出场,没有直接说话,基本上整体消声,然而隐藏在这些男性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却是旧男权主义为主导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父权社会,其影响深远,无处不在。本文以第一部分"无名女子"为例,分析旧男权主义思想如何在《女勇士》中被呈现,并从现实意义出发,警惕当今社会旧男权主义思想的重演和加剧。  相似文献   

15.
萧红作为一个命运多舛、在男权社会下艰难生存的女作家,关注女性承受的身体痛苦远远超过关注民族主义宣传。对于萧红来说,女性并非要为民族国家独立、为解放人类而奋斗才有价值,如何面对生存危机、生病折磨、生育苦难,表现在男权社会下从精神到肉体的挣扎,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琐事》是20世纪初美国女剧作家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经典独幕剧,该剧以妇女为主要人物,用女性的眼光细腻地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的地位,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抗,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彰显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马艳 《科技信息》2007,(18):185-186
美国哥特式小说大师雪莉.杰克逊在《抽彩》中虚构了一个以荒诞、血腥的乡间传统仪式为中心事件的故事。在故事结尾,毫无社会、经济地位的妇女自然而然成了野蛮仪式的牺牲品。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以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和男权体制下妇女的反抗为切入点,挖掘作者通过本文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来,受到国内评论界的不断好评,评论界从生态女性主义、象征手法、文体学、叙事学等方面展开对作品的解读,对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困境的探讨显有不足。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菊花》中所展示的婚姻伦理、人际伦理和生态伦理三个层面,从而揭示作品中的伦理困境,以及斯坦贝克在客观地展示生活“是什么”的同时所暗含的女性伦理关怀和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的大部分作品以女性的处境与命运为主题,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封闭环境或暴力压迫等境遇下的生存悲剧。《逐爱的女人》通过两位女性的爱情对比,展现了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与父权社会的时代环境下,女性如出一辙地陷入一种封闭且循环的命运悲剧中。本文通过文本与人物形象的剖析,从两性因素、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因素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爱情与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戴茗柯 《科技信息》2009,(11):104-104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背景为依托,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处于双重边缘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摆脱男权社会的强烈愿望,对男女平等的渴望以及女性应该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品《女勇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