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0—1981年作者在苗子湖岛周围的乌贼产卵海区进行了乌贼卵室内人工孵化及海区半人工孵化试验,根据所获资料分析,提出了人工增殖乌贼资源的作用和可能性,讨论了乌贼资源增殖的回归率。增殖的经济效益以及增殖效果检验等问题,认为采用海区半人工孵化是增殖乌贼资源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系1983年9月浙江省两委一厅联合下达的《水产增养殖技术》攻关项目的子课题之一。在此之前,曾进行了四年(1980~1983)的研究。1980年主要进行了无针乌贼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生的研究以及乌贼成体和其幼体分布所及海区的调查。1981年与普陀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协作,主要进行投放墨鱼笼观察乌贼产卵以及仔、幼乌贼的孵化、生长等情况的研究。1982年继续与普陀县协作进行乌贼半人工增殖的试验,冬汛我们单独  相似文献   

3.
文摘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增殖及繁殖保护的研究——乌贼资源增殖研究课题组,唐逸民执笔,浙水院学报,1986,5(2):98~103 本文简要地综合了1983~1985年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增殖及繁殖保护研究的工作情况、主要结果,并提出今后工作意见:①采用乌贼笼等附卵器,在海底产卵附着物己遭破坏的产卵场,进行海中吊养孵卵增殖乌贼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是我国浅海洄游性头足类,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沿海,年产量很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乌贼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搞清其食性问題十分必要。有关乌贼食性探讨仅见黄建勋等作过研究。作者对1983年11月至1984年10月周年按月采捕的新鲜乌贼标本计336只,逐个进行胃肠消化道的解剖观察,以了解其食性规律,为资源增殖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乌贼标本主要取样于浙江近海禁渔区外渔轮捕获的新鲜乌贼、部分取样于禁渔线内张网渔获物中,其捕捞海区范围内:121°48′—123°50′E,27°10′—31°OO′N。尤以浙江近海海礁东南10海里,大陈东南30海里和浪岗北首25海里为多。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报导了1983年浙江北部近海无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资源增殖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作好繁殖保护工作是乌贼资源增殖的首要前提,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产量有所下降,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提高乌贼渔业的年产量,除了要搞清其产卵场、索饵场及涸游路线外,对其食性的研究也是显得十分必要的。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曼氏无针乌贼的食性作全面详细的报道,为此作者对1983年11月至1984年10月,周年按月采捕的新鲜乌贼标本计336只,逐个进行胃肠消化道的解剖观察,为了解其食性规律,为资源增殖、合理提高乌贼的年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何宇 《今日科技》2008,(9):18-18
近日,嵊泗县在绿华海区开展曼氏无针乌贼深水网箱放养试验,这是曼氏无针乌贼首次在舟山海域进行深水网箱养殖,该养殖技术在我国也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东海区的无针乌贼资源下降很明显。夏汛产量仅约一万吨左右,只为丰产年份的六分之一。因此,采用人工增殖措施,促使乌贼资源的恢复与增加,已是渔业生产上迫在眉睫的问题。无针乌贼卵量较少。亲体产卵时,将卵缠绕在条状。枝狀的附着物上.当附着物不敷应用时,亲乌贼会将新产的卵缠在产的卵上,成密密的一串。如附着物柔嫩,遇风浪则卵成串脱下,沉入海底被淤泥捂上而死亡。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当每串卵粒多达300粒以上时,被包在中间的卵发育迟缓甚至腐烂死亡。500粒以上的卵串这些现象更明显。因此,在产卵区内投放人工附卵器,保证亲乌贼有足够的产卵附着物和提高所产卵的孵化效果。是增殖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东海区适宜增殖放流种类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选种的"技术可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兼顾效益"四个筛选原则,结合东海区各海域生物资源特点和海况实际,初步筛选出大黄鱼、海蜇、日本对虾、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黑鲷等多个品种为东海区最理想放流品种。对放流海区生态容纳量和生物种间相容性,苗种、环境适应和栖息地问题,制定标准技术规范等的探讨可供其他海区和其它种类增殖放流时借鉴。实行多种类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生产方式的综合性海洋增殖渔业,以充分发挥水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浙江北部的嵊泗、中街山和大目洋渔场,位于长江口南缘和杭州湾口外,海区内岛屿星罗棋布,潮流变化复杂,有其独特的海流形式以及温盐分布特征,平均水深35米,海底底质为沙质泥。本文根据9年海调资料和近几年对乌贼的调查(站位见图1),从水文学角度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了解环境对乌贼产卵场的影响。一、迳流注入东海北部海区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两条大江下游汇合形成巨量的入海迳流对东海北部海区的冲淡作用极为显著。由于地理上的关系,本海区受钱塘江迳流影响尤为严重,从表1看出,4—6月钱塘江为丰水期。在  相似文献   

11.
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演变及修复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我国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分布、生命周期、洄游、近海生长等资源特征以及从20世纪50-60年代的盛产,经历了80-90年代的衰竭,到本世纪初有恢复迹象这段时间内的各种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展开综述,并探讨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加大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工作力度;产卵场的修复和保护;洄游路径上禁止捕捞作业;严格控制年捕捞量,以及拟定了资源保护和修复方面相关渔政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亲乌贼的损害曰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量捕捞越冬乌贼和春夏汛初期捕捞拢山产卵的亲乌贼,我们在1985年4~6月就大陈渔场几种主要渔具渔法对亲乌贼损害情况作了调查,以供资源增殖和繁廸保护参考。调查时间、内容和方法调查时间:1985年4月~1985年6月调查地点:大陈渔场调查内容:包括大拖风、对网、小虾网、小花缯、乌贼拖、乌贼笼、攲山舀等项作业对亲乌贼的损害程度。调查方法:对上述渔具的渔获物随机抽样,进行生物学测定(性别、胴长、体重、纯重、性  相似文献   

13.
开展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及渔场分布情况的调查研究,对于乌贼资源增殖及繁殖保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就以往的资料看,林书颜等(1935、1937)、浙江省水产试验场(1936)、朱元鼎(1959)、郑严等(1960)、浙江省水产资源调查队(1960)、黄建勋等(1964)等分別对曼氏无针乌賊生物学及渔场分布进行过调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中街山渔场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测定及浙江近海主要渔场的调查,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变化。材料与方法 1.春、夏汛及秋、冬汛,按常规采样分别对张网、对网、乌贼拖网、乌贼笼捕获的乌贼进行生物学测定。 2.进行渔场调查和汛期调查。 3.将上述测定、调查结果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常年春末夏初,随着沿海水温的回升,曼氏无钎乌贼便分批在沿海岛屿、岩礁附近交配产卵。卵呈心形,卵柄分叉,部分缠绕在天然附着物以及乌贼笼等人工附着物上,附着物直径通常在0.7cm以下,部分缠绕在已附着的卵柄上,依次下去,形成一串,沿海渔民称为“海葡萄”(图1)。乌贼卵在自然海区孵化发育过程中,不仅受到风浪、敌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人为的严重损害(图2)。渔汛期间,过量的乌贼小拖网拥挤在范围狭窄的乌賊产卵场土不断地来回拖曳,使大量的乌贼卵损伤或从附着物上脱落,渐被淤泥捂住而死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青蟹 Scylla serrata(Forskal)离体卵人工孵化的结果。从雌蟹腹足内肢剪下受精卵,置于人工孵化蛹内孵育,16天后孵出溞状幼虫,孵化率达95%。青蟹 Scylla 梭子蟹portunus、龙虾 panulirus 等一些甲壳类产下的卵都是附着于雌体腹足内肢孵育。每年繁殖季节,渔民都捕捉大量怀卵雌蟹上市,致使母子同归于尽,对资源破坏很大。进行人工孵化,对于增殖资源很有必要。在青蟹的研究方面,Arriola 研究青蟹 Scylla serrata 的生活史,Chittleborough 研究澳大利亚长足龙虾 panulirus longipes cygnus 的孵化,Terao 和 shino研究日本龙虾 panulirus iaponicus 的胚胎发生,本实验选择青蟹受精卵进行离体孵化育试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乌贼生殖期间的食性问题作一些分析研究。为乌贼的繁殖生物学增添一些内容,并为资源增殖提供一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样品采集 1985年乌贼生殖季节即4~6月在大陈渔场采集用不同渔具渔法捕获的乌贼共1143尾。除对网大拖风样品外,其余基本上采集活体样品。二样品处理采到样品后,尽快测试,项目有胴长、体重、纯重、性腺成熟度,胃饱满度等。然后取出胃含物,用吸水纸吸去水份称重。将胃含物分类,新鲜样品一般要求鉴定到种,而陈旧样品(主要是对网、大拖网样品)只能鉴定到大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行为法研究了乌贼在各种光场下的趋光特性。结果表明:光对乌贼的刺激起决定作用的是光的强度而不是颜色;乌贼喜欢停留在光强较弱,变化梯度较小的光区;强光下乌贼较为活跃,弱光下较为稳定;产卵后期,乌贼的趋光特性截然不同,转为趋强光类型;蓝、绿光有较好的趋光作用,红光有较好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行为法研究了乌贼在各种光场下的趋光特性。结果表明,光对乌贼的刺激起决定作用的是光的强度而不是颜色。乌贼喜欢停留在光强较弱,变化梯度较小的光区。强光下乌贼较为活跃,弱光下较为稳定。产卵后期,乌贼的趋光特性截然不同,转为趋强光类型。对蓝、绿光有较好的趋光作用,红光有较好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海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80年代中期以前,头足类中的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ne曾作为主要经济鱼种被捕捞,资源数量较大,浙江省高的年产量接近 6.0× 104 t( 70~ 80年代)。但由于过度捕捞,资源遭到很大破坏,渔汛消失,而其它头足类资源(枪乌贼、柔鱼、有针乌贼类、章鱼等)不断上升,随着作业方式的调整和渔场的进一步拓展,太平洋褶柔鱼 Todarodes pacificus、金乌贼 Sepia esculenta Hoyle、剑尖枪乌贼 Loligo edulis Hoyle等头足类资源相继被开发、利用,产量逐年上升,在渔业生产中居较高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捕捞企业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乌贼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市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中尤以浙江省的产量为最多。五十年代末期曾达到年产130多万担,六十年代平均年产量为88万担,高产年份达120多万担,七十年代平均年产近69万担,高产年份近120万担,近几年的年产量徘徊在40万担左右。我省乌贼年产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过去,只在每年春末夏初,待乌贼进入产卵场后,以沿岸的墨鱼小拖船与扳罾进行有限捕捞,而定置张网和机帆船对网,只是在捕捞大黄鱼的间隙,在产卵场外围进行少量兼捕,其所占比重很小。一九七五年后,由于大黄鱼资源的衰退,乌贼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资源,从而捕捞乌贼的机帆船不断增加。近年机帆船所捕的乌贼产量竞占总产量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