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这次日元的贬值导致了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地区金融市场动荡。有的专家认为,日元是第二轮亚洲金融危机的罪魁,日元的大幅贬值拖曳着亚洲股市及汇市急剧滑落,甚至使对亚洲金融稳定至关重要的人民币也受到极大的压力。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前后后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去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9,(3)
一年多来,金融危机的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汇率和股市动荡的风暴先后横扫东南亚、东亚、俄罗斯,并波及拉美、欧洲和美国。除人民币和港币外,亚洲其他主要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能否顶住货币贬值风潮冲击一直为世界所关注。危难之际,中国选择了责任,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不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之事,人民币不贬值。中国能够说"不"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GDP 增长率平均达到9.9%,而在此期间,人民币伴随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大体经历了4次大  相似文献   

3.
安树贤 《科技潮》1999,(4):52-53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民币一直保持着汇率稳定,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树立了中国政府负责、守信的良好形象,为我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但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贬值的影响下,我国外贸出口和外资引进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海内外对人民币贬值的传言比较多。有些人甚至认为人民币非贬值不能使中国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恢复其增长。客观分析国内外目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认为,人民币没有贬值的必要,保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利大于弊,人民币如果贬值将得不偿失。首先,从市场因素和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不贬值,在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缓慢升值,正是人民币在这两次危机中的表现为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在强势综合国力支撑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和使用,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再加上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签订、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扩大等使得人民币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过度,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但是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以更多的黄金储备为保证,只有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在面临真正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革时,人民币才能处于稳定且居于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各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巨大损失。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为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中国选择了扩大内需的政策。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韩国应该注意中国的政策转向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在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人民币汇率应贬值的观点 :一种是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的观点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在即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人民币汇率应贬值的观点,一种是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的观点,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财经剪贴     
正1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减少引发关注中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6月达到3.993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到2015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33万亿美元,今年1月又进一步下降至3.23万亿美元。在经济增速放缓、股市大跌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努力试图抑制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与此同时,也为降低人民币的波动性损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由于资本加速外流,且自去年8月"意外贬值"以来,人民币失去了"单边升值押注"的地位。去年,中国  相似文献   

9.
在1997年底,东南亚货币大幅度贬值以后,我提出人民币汇率“一动不如一静”,因为我们不知道,急于随其它货币贬值,会出现什么后果。如果人民币和港币贬值,全世界就只剩一个美元坚挺,如果美元再贬值,就可能引起再一轮的货币贬值,全世界就会进入30年代大萧条。因此人民币稳定与否,实质上是这样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频繁,同时股市也出现了几番明显的涨跌。这说明对中国货币政策对股市的传导效应研究,以及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稳定股市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因此采用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SVAR模型,研究在外汇市场影响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对股市的传导效应。结果显示:基础货币供应量M0和外汇储备规模均对股市存在较大的传导影响;人民币汇率与股价指数在短期内呈较弱的负相关,之后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科技》2005,(4):7-7
对于一种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的货币施压升值,在人类货币史上是没有过的。我从1994年开始就反对改变人民币汇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成功顶住斥力,没有让人民币贬值。  相似文献   

12.
贺佳  迈夫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4):20-23,55
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民币国际地位得以上升,人民币内在价值得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开始广泛化,尤其是在东盟国家中,人民币的使用炙手可热,甚至成为一些国家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人民币区域化问题正在试图改变未来的世界货币格局。在人民币国际化宏伟蓝图实现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将人民币区域化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在这里我们讨论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举措将使人民币稳定下来,但会减缓其国际化速度。在中国央行要求境外金融机构持有更多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后,人民币升值。这是央行为驱赶货币投机者而采取的最新举措。随着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日益加剧,并导致资本外流以及人民币贬值,一些分析人士预测,继去年贬值5%之后,人民币今年将贬值10%。中国人民银行于是迅速采取行动,以阻止人民币过快下跌。近期,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均出现上涨。  相似文献   

14.
新年来个下马威岁尾年初,正值多事之秋的墨西哥又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墨西哥经济的脆弱性,而且还震撼了美洲甚至中欧和亚洲的新兴股市。墨西哥的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引火索是比索贬值。去年12月19日,上台不到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的论坛请来了几位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方面的专家,想就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讨论一下。近来我国的人民币在周边一些国家很受欢迎,可以直接兑换成当地货币或是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社会也都预期中国可能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特别是近来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美日舆论都在说人民币定值过低,这里面有压人民币升值的意味。于是大家都很关心:人民币何时可以自由兑换?人民币如果自由兑换,将面临升值压力还是贬值压力?人民币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民众用汇的经济问题,而且还关系着许多政治问题。例如,东亚经济区域化是否也需要一个地区货币,人民币自由兑换对建立东亚地区货币的影响是什么,与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是什么关系。今天请专家来就想探讨一下人民币的前景。——阎学通  相似文献   

16.
清议 《特区科技》2009,(5):40-47
为什么需要探讨人民币的商业模式?这是因为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已难以继续为世界贸易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缺少用于贸易支付的货币,也使中国出口陷入低潮。那么,人民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美元靠贬值获利的“储备货币商业模式”,还是日元靠升值获利的“汇兑性收益商业模式”?其本质都是:你的得,就是别人的失!都是货币战争思维!都是以邻为壑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政府多次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但在周边金融市场尚无宁日、信心极度低迷的背景下,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悄然形成并不断加剧,市场上关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传言不断,甚至有人断言,人民币汇率年内可能要跌去50%。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币正式"入篮",占比:10.92%9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宣布,纳入人民币的全新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于10月1日生效,这标志着人民币将以全球储备货币的角色开启新的征程,它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中国和国际货币体系来说都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届时,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成为  相似文献   

19.
入世与百姓     
入世五年后,将改变什么 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加入WTO的前5年,中国占世界贸易量将由目前的45%升至 6.2%;中国加入WTO在头 5年,GDP将额外增长 0.5%至 2%。中国加入WTO,人民币不但无贬值压力,反而有升值潜力(因大量外资涌入),因此人民币很快变成国际流通货币,不再是弱势货币。 压力最大的是农业,因为中国农业仍停留在 “小农经济”。不过,估计中国加入WTO头5年,进口产品只能占据5%市场,甚至加入WTO后的10年,也只有沿海省市五谷类食物受进口产品侵占;反之,内陆地区因运输成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及人民币亚洲化具备的条件,提出了人民币亚洲化的策略与措施,指出中国应从战略的角度,将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