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Direct visuomotor transformations for reaching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Buneo CA  Jarvis MR  Batista AP  Andersen RA 《Nature》2002,416(6881):632-636
The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PPC) is thought to have a function in the sensorimotor transformations that underlie visually guided reaching, as damage to the PPC can result in difficulty reaching to visual targets in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visual or motor deficits. This function is supported by findings that PPC neurons in monkeys are modulated by the direction of hand movement, as well as by visual, eye position and limb position signals. The PPC could transform visual target locations from retinal coordinates to hand-centred coordinates by combining sensory signals in a serial manner to yield a body-centred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location, and then subtracting the body-centred location of the hand. We report here that in dorsal area 5 of the PPC, remembered target locations are coded with respect to both the eye and han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PC transforms target locations directly between these two reference frames. Data obtained in the adjacent parietal reach region (PRR) indicate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may be achieved by vectorially subtracting hand location from target location, with both locations represented in eye-centred coordinates.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现有预设性能控制理论的脆弱性缺陷分析,提出了非脆弱PPC新理论的基本构想。首先,简要概述了PPC的基本框架与关键技术;然后,系统分析了现有PPC当系统遭遇执行器饱和、受扰等问题时可能导致的控制奇异问题,并指出了现有PPC的脆弱性缺陷;接着,给出了非脆弱PPC新理论的主要设想以及需要解决的3个基础性问题,即误差感知、包络调整与预设可达;最后,基于非脆弱PPC的技术构想,对现有PPC方法进行改进,给出了可行的非脆弱PPC技术方案,并通过数值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优越性。相关结果有望弥补PPC理论的脆弱性缺陷,有助于开辟非脆弱PPC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的实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结构构件正截面设计的一种新的思路,它以PPC结构中所有PPC构件同时满足两类极限状态为设计原则,基本避免了工程设计中常见的试算,设计结果合理、经济.推导了PPC静定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直接设计公式,并提出了PPC超静定结构构件正截面设计的单位次弯矩法.另外,还对如何有效地利用PPC超静定结构中由于施加预应力而产生的次内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A市受污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烧杯试验考察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结果表明,PPC预氧化能够明显降低沉后以及滤后水浊度、提高对UV254、CODMn指标的去除效果,提高对致病微生物灭活作用,同时降低氯化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并认为PPC优异的除污染作用是由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及催化作用以及PPC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混凝试验,比较了聚丙烯酰胺(PAM)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两种助凝剂助凝去除水中痕量磷的效果,研究了各助凝剂的最佳投量,考察了助凝剂的投加时间对混凝除磷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两种助凝剂联合使用的助凝效果.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均具有较好的助凝效果,聚丙烯酰胺效果更加明显;随着聚丙烯酰胺量的增加,助凝除磷率提高,实际应用时应找到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最佳投加比,随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量的增加,除磷率先增后减,存在最佳投量;PAM的最佳投加时间为混凝中速搅拌时投加,PPC的最佳投加时间为紧随混凝荆迅速投加;PAM和PPC联用助凝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MRP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功能要求,分析了我国现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及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MRP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实现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功能的有效方法,并分析了MRP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有机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OMMT对PPC/OM-MT纳米复合材料热氧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化以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的保留率均高于纯PPC。加入OMMT后,复合材料的热老化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液共混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淀粉复合材料,并对其形貌、机械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复合材料的模量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拉伸强度在淀粉含量小于35%时有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5%失重温度分别比纯PPC提高10℃和30℃左右.TEM表明复合材料中PPC基体与淀粉有较好的界面相互作用.GPC表明复合材料中PPC的分子量由于淀粉的架桥作用而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聚碳酸亚丙酯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PPC的性能,通过溶液共混法实现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乙二醇(PEG)的共混.利用核磁共振(1H-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研究了共混物复合材料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之间为简单的物理共混,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相容性较好;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最高分别达到63℃和254℃,比纯PPC提高了41℃和29℃;复合材料的亲水性随着PEG组分的增加而增大,是PPC的23~29倍;复合材料溶液降解性能最多比PPC提高9倍,复合材料90天生物降解失重率比PPC提高4~6倍.  相似文献   

10.
在产业技术创新的浪潮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应运而生,它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背靠政府,面向社会,依托科技,为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后盾和智囊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