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     
正乳腺癌大概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多的恶性肿瘤,这其实不足为奇。2012年,大约170万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患者,这就是为什么乳腺癌会受到全球关注。研究者在某些类型的乳腺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及预防乳腺癌。生物制剂在特定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身上取得了成功,这揭示了靶向治疗的潜力。与此同时,研究者正利用大数据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及治疗策略。寻找乳  相似文献   

2.
癌症研究中发现有误波士顿研究人员今天透露,他们在一项关于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患此病危险性的研究中犯了一个数学上的错误。这项对近12万名妇女的研究结果发表于7月21日的《美国医学联合会会刊》.他们在该刊报道说,只有2.5%的乳腺癌患者是具有此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3.
1998年深秋,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治疗乳腺癌用药长达20年的三苯氧胺即它莫西芬作为健康妇女预防乳腺癌的首选药品,这一音讯给最有可能罹患乳腺癌的妇女带来新希望。FDA的决定是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13000名妇女服药测试结果作出的,研究发现它莫西芬几乎降低了最有可能患癌妇女发病率约50%。专家认为,最大受益者包括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妇女,证实已生成癌病变前或细胞的妇女以及未曾生育过的妇女。它莫西芬显然通过阻断雌激素的作用来发挥功效的,雌激素可以刺激乳腺滋生癌病变细胞。统计数字显示,美国有Zop万妇女…  相似文献   

4.
雌性激素是导致妇女罹患乳腺癌最危险、最典型的致病因素之一。在美国,因乳腺癌致死的妇女人数在癌症榜上位居第二。妇女接触雌性激素的机会越长,其患病机率就越大。男性最易患及的典型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在男性癌症致死病例中同样位居第二,但有关这方面的详尽报道却不是很多。在某些西方国家,有近SO%~7O%的70岁左右的男性公民要受到前列腺癌病痛的折磨,且有证据显示,这种疾病有呈上升的趋势。目前仅在美国,每年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竟达244万例,有近4.4万男性会死于前列腺癌。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述两种恶生肿瘤的患…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疾病, 尽管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减少乳腺癌对人类的危害, 但是乳腺癌仍然是目前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之一.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对于患者的愈后与生存意义重大, 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生存时间、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据统计, 在过去的5年里, 早期诊断每年可减少3.2%因乳腺癌死亡的患者. 然而研究表明, 目前常用的乳腺癌诊断技术, 如乳腺X射线摄影和乳房检查均无法诊断出40%的早期乳癌患者和大多数年轻女性的乳腺肿瘤. 因此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 急需发展新型的高效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6.
microRNA (miRNA)被广泛报道能参与乳腺癌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 但是, 在这些病理过程中, miRNA通过哪些信号通路来参与这些过程还不甚清楚. 例如, 在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分化过程中, 人们对于miRNA如何与其靶标基因相互作用来调控乳腺癌的分化还知之甚少. 本研究通过计算的方法研究miRNA在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寻找miRNA靶标基因集合在基因芯片数据中乳腺癌Ⅰ级和Ⅲ级间显著差异表达, 鉴定了15个候选miRNAs, 其中9个关键的miRNAs通过调控差异表达的靶基因来参与6个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在这些通路中, TGF-β信号通路中一个主要的抑制分子SMAD7蛋白被预测为上面几个关键miRNAs的靶标基因. SMAD7既能被miRNA直接调控又能被miRNA调控的信号通路调控, 进而影响TGF-β信号通路在乳腺癌组织分化中的作用. 因此, 我们推测TGF-β信号通路作为一个核心通路在miRNA调控乳腺癌的组织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预测靶标基因在乳腺癌Ⅰ级和Ⅲ级的分类性能在另外3个独立的乳腺癌数据集上得到进一步验证. 3个预测差异表达的关键miRNAs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在10个不同组织分级的乳腺癌病人样本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若以患病人数而论,肺癌不失为一种举世无双的流行病。2000年,全世界因肺癌死亡的人数超过110万人——比患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而死亡的总人数还多。然而,对肺癌的研究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由于87%的病例与吸烟相关,这种疾病的坏名声还使它难以赢得资助。近几十年来,女  相似文献   

8.
高广文 《世界科学》2012,(1):39+63-39,63
0期乳腺癌(乳腺癌可根据肿块的大小和扩散情况分为0~4期),也被称为乳腺原位癌——它是一种发生在乳腺导管中的少量异常细胞——实际情况是乳房内没有肿块.也感觉不到任何异常。0期乳腺癌在乳腺X光检查技术发明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相似文献   

9.
正在过去,人们一直针对免疫系统来治疗乳腺癌,但是20世纪90年代该方法被弃用。然而,乳腺癌疫苗的初现端倪使这一治疗策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伊丽莎白·米坦道夫(Elizabeth Mittendorf)是休斯顿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肿瘤外科医生。当她在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沃特·里德国立军事医疗中心轮科期间,遇到了一个病人。虽然这是14年前的事情,但她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这位女性乳腺癌患者已成功治疗乳腺癌超过了15年,但此时疾病复发。"于是我开始思考乳腺癌复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米坦  相似文献   

10.
王建一 《科学通报》1988,33(7):560-560
本文报道一株用新的联合免疫方案制备得到的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BG_6(简称单抗BG_6)及其初步鉴定结果。用乳腺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对BALB/c小鼠进行初次免疫,3周后改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  相似文献   

11.
法国科学家景近发现一种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这一发现将使人们能够找到阻止癌细胞向正常细胞侵入的方法。在英国每年大约有15000人死于乳腺癌,但患者通常并不是死于乳腺癌原发肿瘤本身,而是因恶性细胞向其它器官转移致死。如果研究者能够弄清与乳腺  相似文献   

12.
正尽管过去几个世代里,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仍苦于一些乳腺癌治疗的难题。哪些乳腺癌需要治疗?意义:乳腺癌的治疗不仅昂贵、痛苦,更毁人形骸。鉴别真正有威胁的肿瘤可以使治疗有的放矢,同时使成千上万女性免于有潜在危害的治疗手段。现状:大约15%~30%由筛查发现的乳腺肿瘤即使不处理也只有很少概率影响预后。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一种常见的乳腺导管癌症,它很少转变为侵袭性,但是  相似文献   

13.
一团乳腺癌细胞:乳腺癌细胞(蓝色)的疯狂生长导致了正常细胞(黄色)的凋亡.  相似文献   

14.
正泽纳·韦布对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乳腺及其肿瘤转化的研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乳腺癌发育、肿瘤生物学和转移等领域的认识。2020年6月16日,著名癌症生物学家泽纳·韦布(Zena Werb)去世,享年75岁。凭借在蛋白水解、乳腺癌发展和炎症等领域的贡献,韦布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中医“乳岩”、“乳癖”范畴。其发病因素很多,与饮食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平时过多进食油腻之物和含脂肪过高的肥肉、肥羊肉、肥鸡肉等,久则会引起痰凝湿聚成块,热毒内生而致本病。据调查发现,过度肥胖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要高得多。因此在讨论乳腺癌患者是否忌食海鲜之前,首先要明确乳腺癌患者应忌食油腻、含脂肪高的食物,平时宜多吃纤维素丰富的食品。此外,还要忌在生气时进食。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忧郁不舒、肝气郁结有关。发怒时进食,会明显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加重积滞,使症状加重,疾病难愈。 有人认为,乳腺癌患者应忌食海鲜,认为食后会加  相似文献   

16.
苏格兰的医学遗传学家们最近在英国的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乳腺癌与遗传关系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乳腺癌的发病与人第17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出生在1940年之前的女性,相比她们的女儿,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要低得多。1990年,遗传学家玛丽-克莱尔·金(Mary-Claire King)发现了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与增加乳腺癌、卵巢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基因突变命名为BRCA1。该发现改变了人们关于基因对癌症影响的认识。BRCA1基因编码了一种在DNA修复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该基因的突变增加了乳腺癌、卵巢癌发生的风险。在金的研究中,乳腺癌发生的终生风险增加至80%以上,而卵巢癌的风险则高达40%~65%。  相似文献   

18.
<正>乳腺癌夺走了"林妹妹"陈晓旭的生命,让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因家族性乳腺癌接受了预防性乳房切除手术。今年1月16日,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去世,年仅33岁。一时间,许多姚贝娜的歌迷都将QQ、微信等签名改成了:"‘姚’想当年,‘贝’感惋惜,‘娜’样精彩!"人们在扼腕"好声音"陨落的同时,不得不对乳房的健康更加重视。那么,作为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乳房呢?  相似文献   

19.
消息一:避孕药与乳腺癌毫无干系. 据美国贝塞斯达疾病控制中心与儿童健康及人类发展国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证实,对口服避孕药会导致乳腺癌的担心实无必要.研究人员对4117名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做了调查,发现4676名妇女没有乳腺癌,也没有发病迹象.研究对象中也包括曾被认为是乳腺癌高发群的妇女,如在25岁以前就开始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以及初次怀孕前就服药的人.同时,研究还表明,有良性乳房疾病的人,也没有因服用避孕药而增加癌变的风险.不过,这项研究没有提供乳房尚在发育期的少女服用避孕药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15,(3):80
<正>一些老一辈们留下的"生活经验"、口口相传的"健康俗语",听久了似乎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实"。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普及后,各种看似"有科学道理"的谣言更是在人们的观念里深深扎根。最耸人听闻:沐浴液易诱发乳腺癌谣言:一则有关"沐浴液诱发乳腺癌"的网帖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得火热。网帖称,沐浴液中含有一种叫Paraben的防腐剂,长期使用,可能会诱发乳腺癌。专家解读:沐浴液表面的活性剂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