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峰 《山西科技》2012,(3):118-119
从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动稳定度出发,对沥青混凝土(以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为例)配合比设计中抗车辙剂的掺量、用法、拌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的验证,及时针对试验拌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RA,PR.M和BRA 3种高黏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对水-温耦合作用下的工程上常用的AC-13C和AC-20C两种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展开了研究.从矿料级配类型、高黏剂、含水率、试验温度等方面对高模量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抗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级配类型相同时,高黏剂的种类及掺量对沥青混合料最...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细集料材质对红色石灰岩沥青混合料的AC-25,AC-20组成设计及性能的影响,选择密实型粗颗粒断级配,通过车辙试验检验其高温稳定性,采用多次冻融循环劈裂试验检验其水稳定性,利用不同温度下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评价其力学性能,并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3.7%油石比下,相比石灰岩石屑,红色精品机制砂基质沥青混合料AC-25动稳定度相对提高了28.2%,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相应更高;4.4%油石比下,相比黑色精品机制砂,红色精品机制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相对提高了17.0%,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也相应更高;不同温度下红色精品机制砂沥青混合料AC-25,AC-20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试验结果相对增大;中、下面层红色精品机制砂沥青路面密实、抗变形能力强。红色石灰岩沥青混合料AC-25,AC-20应采用精品机制砂做细集料。  相似文献   

4.
AC-16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量车辙试验结果,分析了沥青用量、碾压次数、抗车辙剂掺量及级配对AC-16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并将AC-16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未掺抗车辙剂)的高温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车辙试验最佳沥青用量比马歇尔试验少0.2%~0.3%;压实功过大或过小均可使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降低,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碾压遍数;AC-16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抗车辙剂掺量为0.4%~0.5%;适当增加AC-16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含量,形成骨架密实型结构能够有效改善其高温稳定性;AC-16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比普通沥青混合料有很大提高,平均提高幅度为32.9%.  相似文献   

5.
杨夫江 《科技资讯》2014,(3):103-103,105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一种损坏形式,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合料被压密和剪切变形所致,其表现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轮迹带范围内路面有下凹的现象,有时还伴随着轮迹带边缘的隆起,并且一般发生在面层。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破坏类型以及危害,同时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赵立 《甘肃科技》2012,28(17):133-135
分析了车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车辙的处理方案,高黏薄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施工,以及高黏薄层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和施工要点。同时,简要叙述了高黏薄层沥青混合料XAC-10在古永高速公路车辙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集料接触特性的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对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接触点数与集料倾角进行了分析,采用沥青路面分析仪评价了添加不同沥青的AC-13F、AC-13C与SMA-13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并以粗集料初始接触点数以及沥青软化点为变量建立了车辙深度预估模型,定义了用于级配选择的混合料最佳接触点数以及最小接触点数.结果表明: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可以采用粗集料接触数量以及倾角变化量进行评价,沥青性能主要影响接触点与倾角的变化量;将接触点数量引入混合料的设计中作为级配选择的参考,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8.
车辙和开裂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形式,采用外加剂改善沥青路面的高温与低温性能是防治车辙和开裂的主要措施.本文在不同温度、不同含量抗车辙剂和SBS改性剂试验条件下,采用连续密级配(AC-13、AC-16)和间断级配(SMA-13、SMA-16)两类级配进行高温车辙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对沥青混合料高温和低温性能的影响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中添加0.4%抗车辙剂或5%SBS改性剂时,其高温和低温稳定性表现最佳.其中,0.4%抗车辙剂在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变形能力方面优于5%SBS改性剂,而在改善低温抗裂性方面效果不及后者.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优于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沥青混合料横向流动变形,设计了基于光纤光栅(FBG)技术的车辙试验,研究了沥青混合料表面轮迹外侧横向应变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利用FBG研究沥青混合料车辙横向流动变形是可行的.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试件表面各点横向应变逐渐增大,各位置横向应变的发展趋势相同,但应变变化率不同.废胶粉掺量为15%的沥青混合料车辙横向流动变形比掺量为18%和0%的沥青混合料发展更为缓慢; AC-13C废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横向流动变形能力较AC-13F优越;在废胶粉和抗车辙剂的共同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内部横向流动得到了极大缓解.横向应变发展规律可反映沥青混合料内部抵抗轮载间接传递的能力和集料在高温下的流动状态,并解释了沥青路面流动性车辙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问题,通过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和三轴重复荷载蠕变试验,对比研究了SAC20级配的采用硬质沥青A-30、普通重交沥青A-70及SBS改性沥青3种不同沥青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了沥青类型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硬质沥青A-30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车辙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黄成福 《甘肃科技》2010,26(12):159-160
介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类型和特征。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以及控制车辙产生的一些方法,同时介绍了车辙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裂性能,研究聚丙烯纤维和玻璃纤维格栅组合对沥青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以AC-16沥青混凝土为例,在配合比设计基础上进行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劈裂试验和弯曲试验,得到聚丙烯纤维和玻璃纤维格栅的最佳组合方式.通过车辙试验,分析组合纤维混凝土的高温性能.结果确定粒径10~20 mm碎石、5~10 mm碎石、石屑和矿粉4种矿料配合比,质量分数分别为29%、29%、39%和3%.最佳油石比为5.17.聚丙烯纤维最佳掺量为0.20%,抗拉强度提高5.63%.玻璃纤维格栅铺设距离底面10 mm的位置时效果最佳,抗拉强度提高到了6.25 MPa.最佳组合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动稳定度提高到了1 750.9次/mm.结论确定了有利于阻止沥青混凝土开裂的最佳纤维组合形式,聚丙烯纤维和玻璃纤维格栅均可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层间黏结材料黏结效果差、耐久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高黏乳化沥青作为层间黏结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二次热混合法制备高黏乳化沥青,并与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和SBR改性乳化沥青进行筛上剩余量、蒸发残留物三大指标、黏度等试验;其次,在上面层同为UTFL-13沥青混合料,下面层分别是AC-13、AC-10沥...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振动频率对SBS改性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采用一种轴振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沥青混凝土的制备,通过对沥青混凝土加入振动作用前后的标准车辙试验、高温车辙试验,重载车辙试验和抗剪强度试验的分析,探究振动搅拌技术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振动搅拌作用的沥青混凝土比传统搅拌的沥青混凝土更能抵抗车辙病害,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能,且在高温和重载交通的恶劣条件下,振动搅拌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沥青混合料抵抗车辙病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解决沥青路面特有的车辙损坏这一难题,通过对特定抗车辙剂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后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油石比确定的情况下,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与抗车辙剂掺量正相关,而对于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则无可确定的单一相关趋势,但在油石比为4. 9%情况下,对AC-13C型沥青混合料掺入0. 4%的抗车辙剂可有效提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能。研究为沥青路面车辙损坏的预防提供一种新的配比方案,充分考虑实际工程情况和经济原则后确定抗车辙剂的最优掺量。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研究了AC-20型改性泡沫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通过测定沥青发泡的物理指标确定沥青最佳发泡条件。采用逐级填充法进行矿料级配设计,并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在相同体积参数下进行温拌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将设计的配合比应用在对比试验路段的中面层,研究了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压实性能,并进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AC-20型改性泡沫沥青混合料能够在较低的生产温度下成型,具有更强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其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渗水性能、施工压实度与常规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钢渣沥青混凝土渗透、压缩及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路面是道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运行车辆的增加以及长时间的使用,各级公路路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用钢渣代替传统碎石材料,通过对AC-13、AC-16和AC-20三种级配的钢渣沥青混凝土进行渗水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以及疲劳寿命试验,分析不同级配对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渗透性、压缩性及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钢渣代替碎石作为沥青混合料的骨料是可行的;随着沥青混合料骨料最大公称直径增加,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渗水系数增大,抗压强度及抗压模量均降低,初始劲度模量增加,疲劳寿命次数减少;油石比越大,抗压强度越低。因此,应控制大粒径骨料及沥青的用量,提高钢渣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解决沥青路面特有的车辙损坏这一难题,通过对特定抗车辙剂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后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油石比确定的情况下,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与抗车辙剂掺量成正相关,而对于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则无可确定的单一相关趋势,但在油石比为4.9%情况下,对AC-13C型沥青混合料掺入0.4%的抗车辙剂可有效提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能。可见该研究为沥青路面车辙损坏的预防又提供一种新的配比方案,但应充分考虑实际工程情况和经济原则后确定抗车辙剂的最优掺量。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旧桥加宽后新、旧桥的沥青铺装层具有良好的抗水损害和抗车辙能力,对沥青铺装层混合料体积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专门试验研究.以AC-13混合料的3种级配为例,采用室内马歇尔试验和车辙试验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及沥青饱和度等体积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试验条件相同情况下,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逐渐减小,而沥青饱和度则不断增大;在相同压实功条件下,当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约为4.0%时,车辙试件辙槽两侧沥青混合料的孔隙率与未经车辙试验沥青混合料的孔隙率相差不大;但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辙槽两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不断减小,且小于未经车辙试验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相似文献   

20.
张玉斌  陈为成 《工程与建设》2013,(6):828-829,838
通过沥青混凝土(AC-13、AC-20、AG-25)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的试验统计分析,提出改性、不改性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参数标准值与规范推荐范围之间的区别,给路面设计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