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法定代表人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法人代表权制度。这一制度来源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其主要弊端在于对董事长的权力缺乏制约性规定。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公司章程加以规定,实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建立对公司代表人的资格审查制度;完善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村“合村并组”与“自治下沉”等“基本单元”改革引发了广泛争议。从理论上来看,农村“基本单元”可以被分为共同体单元、社会组织单元以及国家建构单元,不同的“基本单元”在形成方式、权力性质、权力基础以及权力边界上有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基本单元”的性质类型和规模范围取决于其“质”和“量”。从实践来看,由于各地社会环境有所差异,国家建构的“建制村”单元呈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华北地区的“村庄”作为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融合区,适应度最高。在华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流域,“血缘共同体单元”“社会组织单元”与“国家建构单元”相互分离,抑制了“建制村”社会权力的凝聚,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开展。当前以“合村并组”与“自治下沉”为代表的“基本单元”改革推进较快,由于“基本单元”设置的有效性受到社区权力构成的影响,因此还需要注意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环境存在的差异,不可盲目照抄其他地方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作者第一手调查资料 ,紧密结合广东农村撤区设村、统一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改革实践 ,从农村二元权力结构的理论视野 ,着重分析了村民选举后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认为 ,直接公开的村民选举导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权力 ,促使农村权力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的转型。在现行的宏观政治框架内 ,建立在权力资源配置多元化和权力来源渠道二元化基础之上的农村党政关系 ,通过“两票制”和“二选联动机制”把村民选举的制度机制同时引入村委会与党支部建设 ,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 -发展村民自治”双赢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主治理的方式,是当前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民主自治原则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和公共利益、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形态。在全面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为指导;要辩证地处理好党的执政权、政府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之间的关系问题;村民自治的深化,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原则;纵深推进村民自治,需要处理好自治与法治、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立宪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指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元首,但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在这种制度下,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君主的实际权力和地位差异很大。立宪君主制形式上分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在议会制的立宪君主制度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的政权,处于象征  相似文献   

6.
关于权力腐败的制约方式曾有过许多论述,本文认为有效约束、遏制权力腐败必须建立“以德制权”、“以法制权”和“以权制权”、“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四位一体”的综合制约机制,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内外兼治,缺一不可,发挥四者制约权力腐败的综合优势才是最有效的制约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颖 《科技信息》2012,(21):116-116,170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其核心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萌生于农村,后经中央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体制逐步建立,功能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有效的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制度缺失、村民民主意识差、村委会“行政化”等、本文试结合所学知识和农村实际分析了现行体制下我国村民自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寻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的同时,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风雨,在对“村民自治”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通过完善自治法律制度、建立基层财政自治制度和“两委”管理制度来克服“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扩大农民自主权”是农村初始改革的关键起点。从“治理”的视角出发考察农村20年制度变迁,认为改革在历史的进程中建构着一条“自我强化”的路径。即“扩大农民自主权”与“治理转型”的互赖过程:⑴通过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而形成农民自我治理的发展;⑵经治理的传递性而促使国家层面的治理变迁。因此,“路径依赖”使改革积累了巨大绩效且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历史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只能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赋予少数民族地方“变通补充权”,体现了国家充分重视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它与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和国家法制统一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反复实践而作出 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2.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平等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保障民族平等权利。论述了民族平等的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对民族平等的保障作用。今后,为使少数民族全面享有平等权利,还必须充分行使国家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重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使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日本儒学发展到江户时代,迎来了它的全盛,儒学各派相继诞生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德川幕府的推崇下,朱子学被推为官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给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使儒学走上了日本化并且给日本以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朱子学本身强调的纲常伦理观念大义名分思想忠孝仁义等主张符合封建的幕府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以及佛教自身的弱点所致;另一方面也和藤原惺窝及其门徒等人对日本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规章是地方立法的一种形式。民族自治区政府作为我国地方行政权力配置的一种特殊类型,有权制定规章。自治区政府规章属于地方政府规章的一类,但与一般地方政府规章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一定的民族性与自治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初,在豫南宛西地区,以彭禹廷、别廷芳为旗帜的宛西自治派掀起了名噪全国的宛西自治。这场自治推进了宛西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建设。尤其是自治区域的现代化教育实验,从宛西地区的实际出发, 措施新,成效实,自成一体,奠定了在河南教育的特有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意识是政治民主化的必备内容之一。公民意识相对于臣民意识而言,指民众有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精神,神圣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积极主要的政治参与热情。我国民众尚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原因是我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又有现代客观条件的限制。培育公民意识是我们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只有培育出现代公民意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幕府政治”时代,军国主义力行者和军国主义传统的缔造者,就是日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武士.明治以来,长期被统治当局和众多日本知名学者誉为“大和魂”的武士道,驱使武士将穷兵黩武作为财富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幕府政治依赖和坚持军国主义,为军国主义提供政治舞台与社会空间,为近代和现代军国主义奠定起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陆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限制封建地主滥占土地的主张,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轻敛薄赋,“敛其余财”,“资国”要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同时他还要求政府“量入制出”,使财政收入与开支保持相对平衡,节约其用,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也就是他“民为邦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民族族体权利发展的基本过程,认为少数民族在获得自治权利的同时,民族族体形态过程、民族经济过程和民族政治过程发展滞后,使得既定权利与实际运用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政治资源真空。如何合理和充分使用这些政治资源来促进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民族理论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地方自治研究正在成为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显学",其中的乡镇市自治[1]因为"去自治化"的讨论,自上世纪末以来得到了理论与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相较于直辖市自治与县市自治,威权体制转型中的台湾乡镇市自治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从"自治前锋"到"法治型自治";探析台湾乡镇市自治的发展趋势,外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为其提供了指南,立足于巩固民主与提升民主品质的目标,采纳"有限自治"将优于"去自治化",改良胜于废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