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活介形虫壳体中Mg/Ca比值与温度和盐度关系的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泉鸿 《科学通报》1994,39(15):1409-1409
由低镁方解石组成的介形虫壳体普遍含有Mg,Sr等微量元素.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介形虫壳体中的Mg/Ca比值与壳体形成时的水温和水体中的盐度呈正相关.不过,这个结论只是建立在对个别属种的活个体测试基础之上,并且还存在不同观点,因而Mg/Ca比值所包含的环境信息是否具普遍意义,Mg/Ca比值是否真的随水温和盐度有可测量的变化,都存在问题,急需对更多已知环境条件中的活介形虫壳体进行化学分析,进一步查明其指  相似文献   

2.
近0.9 ka来青海湖湖水盐度的定量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中成体特异湖浪介(Limnocythere inopinata)的体长测定, 运用青藏高原特异湖浪介的体长与盐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定量重建了青海湖近0.9 ka来的古盐度变化序列. 同时利用胖真星介(Eucypris inflata)壳体的Sr/Ca比值, 结合湖水以及现生介形虫壳体的Sr/Ca比值, 定量恢复了相同时段的古盐度序列. 对两种不同方法恢复的古盐度作了比较评价, 与历史气候序列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利用介形虫体长恢复盐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而利用介形虫壳体微量元素恢复盐度的方法在青海湖不适宜应用. 从恢复的盐度变化序列来看, 1160~1290年的湖水低盐度表明中世纪暖期时该地区气候较为湿润, 而小冰期的3个冷期所对应的1410~1540, 1610~1670和1770~1850年的3个湖水高盐度期表明该地区在小冰期的冷期, 气候较为干燥, 而最近几十年的高盐度和近几十年的气候暖干化是一致的. 所恢复的青海湖古湖水盐度的变化曲线与该地区树轮所恢复的降水曲线较好的一致性, 可以说明本文所重建的盐度变化是比较可靠的, 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东部地区上白垩统王氏群恐龙蛋化石记录表明,以长形蛋类为代表的恐龙种群从晚白垩世中期一直生存到晚期,但是以网形蛋类和圆形蛋类为代表的恐龙种群在晚白垩世中期灭绝了,以椭圆形蛋类为代表的新恐龙种群则在晚白垩世晚期出现.计算这些类型蛋壳的水蒸气传导率,发现圆形蛋类和网形蛋类的水蒸气传导率比长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的高4~115倍,说明前者必须在更为潮湿环境中进行孵化.根据蛋壳的δ18O记录,从晚白垩世中期到晚期,气候的变化是由湿润变为较干燥的气候环境.可以认为,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引起这一恐龙多样性事件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根据首次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最南端的BY7-1-1井中发现的晚始新世和早,中浙新世浮游有孔虫石化石组合,认为恩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最低海相层位至少可以亿溯到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5.
张玉兰  宋建  赵泉鸿 《科学通报》2003,48(19):2084-2087
通过对上海志丹苑遗址剖面地层中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硅藻、介形虫、有孔虫等微体化石的研究, 推测了石闸建造后的古河道水体变化. 河道水体早期就受到海水交汇影响, 中期从海生硅藻及有孔虫的增多, 反映海水上溯能力增强, 到后期, 剖面上部海生藻类、有孔虫数量减少, 反映志丹苑所在河道与海水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第四纪沉积物中构造与古气候耦合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长江河口区大量第四纪钻孔作了地层描述、粒度分析、磁性测试和微体生物等分析. 据此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对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这些钻孔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出3~6个旋回, 时间尺度约为40~50万年. 下部沉积旋回(上新世与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基本以含砾(棱角和次棱角状)粗砂、泥质砂为主, 向上变为细粉砂、粉砂质泥; 分选极差, 并含有大量树木碎块, 不含任何海相生物化石; C-M图中以滚动组分占绝对优势, 反映了沉积盆地初期强烈的构造沉降控制因素, 沉积环境以山涧冲、洪积为特征. 中部沉积旋回(早更新世中期至中更新世)沉积物为砾质砂, 并逐渐过渡到上部黏土质粉砂, 分选差-较差; 海相有孔虫、介形虫零星出现; C-M图反映了滚动、跳跃和悬浮混合的沉积作用, 体现了河流沉积体系向辫状-准曲流河演变的特征. 上部沉积旋回(晚更新世-全新世)由含砾砂、向上变为细砂和粉砂质黏土, 细颗粒地层厚度明显增大, 分选较好—好; 出现大量有孔虫和海相介型虫, 且连续分布; C-M图表现为跳跃和悬浮作用占优, 滚动组分逐渐消失; 表明河流沉积体系逐渐向准平原-平原河流演变, 并明显受到海侵影响, 溺谷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发育; 反映了本区沉降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不断增强的气候作用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东亚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主要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时期以来频频发生的干旱事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暖季格点数据(6~8月)和106个树轮年表数据集(源于国际树轮数据库,http://www.ncdc.noaa.gov/paleo/treering.html)及对其他文献中数据的整理(所有年表须通过与邻近PDSI资料的相关性检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全新世海进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景星 《科学通报》1979,24(11):517-517
1977年,作者对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纪孔深50米以上的地层,开展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在福鼎、长乐、福州、漳州、厦门五个县市首次发现丰富的有孔虫、海相介形虫及海生硅藻化石。对这些有孔虫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统计研究,共得有孔虫近百种,标本约两万颗。本文对整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全新世以来海面升降及海进规模作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留法 《科学通报》1991,36(3):212-212
前几年,黄宝仁等在我国青海省青海湖区和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等地区的第四纪某些湖相地层中发现了少量陆花介化石。至于陆花介在我国现代湖泊中的生存,至今尚未见有报道。 最近几年,笔者对我国各地区各类型许多较大湖泊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介形虫分析,结果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一些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中发现了现代陆花介的壳体,其中还发现了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的微体古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家声 《科学通报》1984,29(11):682-682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多年来一直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发表的论文络绎不绝。这些论文绝大多数着眼于贝壳堤的形成时代以及分布状况、形态特征、层理结构等宏观的描述及研究,对贝壳堤进行微观分析、研究的文章却很少见,本文研究对象是贝壳堤的微体古生物。通过有孔虫、介形虫、孢粉、藻类的分析,从它们的组合特征,进一步探讨贝壳堤的形成环境和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的微体生物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木宏 《科学通报》1997,42(11):1121-1128
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近10年来在我国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了包括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综合考察,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的微体生物(包括微体古生物及其现代类群)研究中,共分析了177个站位的表层样和7个岩芯柱的937个分层样(图1),开展了包括有孔虫、介形类、放射虫、苔藓虫、腹足类、双壳类、硅藻、沟鞭藻、孢粉和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等10个大类群的分析研究工作,几乎涉及微体生物的所有门类。该项成果以分类学研究为前提,讨论它们的现代区系特征、生态特征和沉积埋藏特征,进而分析微体生物各浮游类群和底栖类群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从中总结和归纳可作为指示环境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柱状样品,依据各柱状样包含的晚第四纪以来微体生物组合与演  相似文献   

12.
甘肃发现中新世鸵鸟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连海  周忠和  张福成  王赵 《科学通报》2005,50(12):1286-1288
最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哺乳动物学家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工作时, 采到一件属于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型地栖鸟类的腰带骨骼. 经研究, 这一大型鸟类属鸵鸟类的一个早期代表, 可归入鸵鸟属(Struthio). 从中新世至上新世, 鸵鸟化石通常和三趾马动物群共生. 化石产出地区临夏新生代沉积盆地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地层保存连续完整[1,2], 产大量哺乳动物, 其中也含不少鸟类化石. 其生存环境为广阔的湿地和草原........................  相似文献   

13.
南海深海相渐新统孢粉记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国瑄  覃军干  茅绍智 《科学通报》2003,48(17):1868-1871
大洋钻探184航次从南海取得了距今32.8 Ma以来的深海沉积记录, 其中的渐新世(32.8~23.8 Ma)沉积包含丰富的孢粉化石. 1148站孢粉分析建立了中国首例深海相渐新统孢粉组合序列. 孢粉组合以山地针叶树花粉为优势组分, 阔叶树花粉含量较低. 二者均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分子为主, 但也含山地喜凉、干植物分子. 南海深海相渐新统孢粉组合序列在距今32.0 Ma显示明显的变化, 反映了南海地区渐新世气候的一次重大转折. 孢粉植物群特征表明32.0 Ma以前南海邻近陆地的植被以热带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 南海地区具热而湿润的气候条件; 32.0 Ma以后的渐新世孢粉植物群中温带高山针叶树和山地喜温干落叶阔叶树增多, 表明此后南海地区的气候变得较为凉干.  相似文献   

14.
王圣洁 《科学通报》1995,40(17):1598-1598
研究介形类壳体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是探讨湖泊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的研究大都采用“系统白化(System whitenize)”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尚有其局限性,首先,介形类壳体组成与环境因子的依赖关系仅建立在对个别属种测试的基础上,并且仍存在不同观点,这些经验公式的普遍意义尚需进一步证实;其次,大多数古湖盆不完全属于单一封闭体系,这种半开放型古湖盆更近似于一个“灰色系统(Grey system)”,由于内部机理不完全明确,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类比是困难的.本文尝试使用灰色统计的方法探讨介形  相似文献   

15.
郑彦鹏 《科学通报》2001,46(Z1):52-58
用最新获得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南黄海盆地上部构造层进行了进一步划分, 结合钻井资料, 对晚第三纪中、晚期以来南黄海盆地的构造特征和环境演变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 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声波基底代表了渐新世末-中新世初南黄海盆地的基本形态. 通过穿越盆地的典型地震剖面与重力布格异常、磁力异常剖面进行综合对比, 识别出盆地边缘断裂以及一些盆地内部构造, 并将其声波基底划分为盆地型、古生界型和岩浆侵入体型3种基底岩相类型.  相似文献   

16.
环北部湾新生代的鱼化石在20世纪曾有过少量研究.自2002年以来,本文作者等在广西宁明、南宁、百色、广东茂名、三水及海南长昌等环北部湾陆上盆地的古近纪地层中采到了一批鱼化石,并对其中一些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已有的成果和进展做概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导向做些探讨.总的来说,本区域古近纪鱼群包括软骨鱼类的鲨鱼类(Selachii,Elasmobranchii),硬骨鱼类的骨舌鱼目(Osteoglossiformes)、鲱超目(Clupeomorpha)、鲤形目(Cypriniformes)、鲇形目(Siluriformes)和鲈超目(Percomorpha)等.鱼化石数量和种类丰富,中生代鱼类的典型代表的孑遗类群(埃笠姆鲱目Ellimmichthyiformes)与新生代新兴、分异的主要类群(鲤形目)并存,几乎涵盖了新生代非海相鱼类所有主要类群的早期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域且区域内各盆地的鱼群均以鲤形目为主,是目前世界上古近纪鲤形目化石科一级类群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三水盆地古新统心组的江汉鱼科Jianghanichthyidae三水江汉鱼Jianghanichthys sanshuiensis、茂名盆地始新统油柑窝组的鲤科Cyprinidae茂名始原鲤Eoprocypris maomingensis、和南宁盆地渐新统邕宁组的鳅科Cobitidae南宁鳅Cobitis nanningensis分别是各科最早期的化石记录,代表着鲤形目主要分支的分异时间和早期形态.再者,含鱼化石地层的年代从古新世晚期延续至渐新世,除鲤形目和骨舌鱼目外的其他几类鱼可生活于海水和淡水,这几类鱼化石的研究将为判断当时是否存在过海侵提供鱼化石证据,为研究鱼类区系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理想的条件.综上,环北部湾陆上盆地无疑是新生代淡水鱼类区系起源与演化的热点区域(evolutionary hotspot),深入研究本区域古近纪鱼群将为诠释现代鱼类区系的形成、有关类群的起源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古动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提供重要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7.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东亚环境格局从行星风系气候格局向类似于现今的季风气候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最新的地质证据表明,高原东北部在25~22 Ma发生了显著的构造抬升,与亚洲内陆荒漠和东亚季风系统起源的时间基本一致,支持气候模拟所揭示的东亚季风起源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水循环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重要物质循环过程.本文根据地质记录和深时气候模拟等数据总结了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水循环演变.结果表明,水循环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生了重大变化:(1)地质记录恢复的气候带显示,当时全球的干旱带发生了明显扩张,蒸发岩面积从中-晚二叠世开始扩张,到早三叠世达到顶峰,中三叠世恢复至中-晚二叠世的水平,晚三叠-早侏罗世继续收缩;(2)全球年平均降水量在晚石炭、早侏罗世较高,中-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较低,呈现为“V”字形变化,显示出一次重大的波动;(3)全球大陆的聚合可能导致泛大陆巨型陆面风和特提斯区域跨赤道风的形成,进而构成全球性的超级季风;(4)热带辐合带摆动的纬度位置在志留纪-石炭纪以及侏罗纪-现代较低,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向高纬度大幅度漂移.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这些水循环的重大变化与泛大陆的聚合、华力西造山、晚古生代冰期的结束以及大量碳释放和升温事件吻合,这些因素与当时的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泛大陆的聚合改变了当时水储量的空间分布,同时改变了大气环流和“季风”,进而导致中-晚二叠世干旱带开始扩张,降水量减少;晚古生代末期华力西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9.
张睿  岳乐平  王建其 《科学通报》2006,51(7):842-847
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连续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厚约192 m的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位于乌伦古河北岸, 富含哺乳动物化石. 岩石磁学的实验表明, 该套河湖相沉积物特征剩磁的载体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 磁性地层分析确定的极性序列可与标准古地磁年表(GPTS)清晰对比. 此外, 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的层位位于古近系和新近系的界线之下, 而索索泉动物群层位恰位于此界线之上, 由沉积速率推算得到的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和索索泉动物群的大致年代分别为25.2和22.5 Ma.  相似文献   

20.
中国侏罗-白垩纪非海相介形类组合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辉 《科学通报》1983,28(12):743-743
我国的侏罗系大部分为陆相沉积,富含介形类化石,但属种单调,其中以达尔文介(Darwinula)为主,常伴有圆星介(Metacypris)、棒花介?(Gomphocythere?)、小怪介(Cetacella)和为数不多的女星介(Cypridea),白垩系则主要由红层及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构成,并含有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