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校科技人员以科研为三峡工程服务.目前完均成32项成果,有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三峡前期工程解决了不少重大课题.水电教研室提出一套新的理论模式和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借助葛洲坝的反调节作用,完全可能实现对非稳定流的控制,保证中下游航运的正常进行,为整个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又注上了有力的一笔.该教研室对多水库群的优化运行控制的研究曾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项成果,也将运用到三峡工程中,实现对三峡葛洲坝枢纽的梯级调度,这将使三峡库群系统的发电效益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 三峡工程将上游660 km河道渠化,明显改善川江通航条件.三峡蓄水以来,川江航运迅速增加.2004-2007年三峡累计过坝货运量接近2亿t,2008年过坝货运量达到6 847万t,比20Q3年增加3.6倍,增速超过三峡论证预计的水平.估计到2030年经三块水库的单向运量将远超过规划的5 000万t能力.这将对三峡通航设施、库区航道和重庆港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水利、电力,航运、地质、地理等领域及自然景观问题,兴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缓解华中、华东电力短缺及改善川江航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气象学、农艺学、统筹学、经济学、统计学相互交叉的观点为指导,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三峡建设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特别论证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三峡库区经济开发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必将对国家决策部门起到应有的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基本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水利、电力、航运、地质、地理等领域及自然景观问题,兴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缓解华中、华东电力短缺及改善川江航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气象学、农艺学、统筹学、经济学、统计学相互交叉的观点为指导,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三峡建设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特别论证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三峡库区经济开发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必将对国家决策部门起到应有的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工程的设计方案以及该方案的作用.在大量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经技术、经济、结构、施工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采用江心堤加二江下槽开挖方案作为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的实施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的实施,使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和三峡工程的通过能力相匹配,满足了通过三峡和葛洲坝的货运量快速增长的需求,改善了大江航道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基本完工长达90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装机2 240万kW;1944年9月美国萨凡奇博士规划在长江三峡修建225 m高坝,装机1 522.5万kW.1956、1957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提出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40年来历经反复规划论证与设计,于1992年4月3日经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三峡工程从此进入实施阶段.三峡工程论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充分论证三峡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财务上的合理性;其方法是列出论证专题,成立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测、规划,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分析、论证;最终提出论证结论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工程论证是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典范,它凝聚了从孙中山到萨凡奇,从毛泽东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凝聚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曾于2011年第9期刊登了"聚焦三峡"专题。时间过去了5年多,三峡工程蓄水运行综合效益显著,为建设长江绿色走廊再谱新篇章。然而关于三峡工程的议论仍然没有停息。如今的三峡怎样了?2016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江西、湖北多处民垸溃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为什么有了三峡工程,长江还会有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三峡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在三峡工程重大设备研制“九五”攻关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水轮机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升船机系统仿真和试验研究、升船机安全机构和驱动系统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升船机船厢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升船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等有关三峡重大设备的关键技术,从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主要研究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以期为三峡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为我国大水电的开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江中游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卵石夹沙河床级配分布宽等特点,应用非均匀悬沙、底沙二维数学模型,考虑底沙的不平衡输移及冲淤过程中床沙的级配调整问题,对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如卵石夹沙河床水流的有效挟沙能力、非均匀沙起动概率及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的计算提出了处理方法,利用水文、泥沙及河床变形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后、1998年洪水前后及三峡工程运行后水面线、流速分布及冲淤过程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三峡工程运行初期河床演变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是超载型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及流域开发为一体,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人地关系协调出发,论证三峡工程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三峡库区协调人地关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聚焦三峡     
从最初的三峡设想到壁立西江,历史跨越了近百年的岁月。100年来,三峡工程一直是个焦点,建坝前是,建坝后是,未来或许仍会是。因为它太大了,承载的东西也太多。从2003年蓄水至135米高程开始发电;到2006年达到156米进入初期运行,开始改善上游航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防洪能力;再到2010年到达设计水位1 75米,开始全面发挥各种效益,三峡大坝已经运行了8个年头,从进入初期运行至今已5个年头,2008年进入试验运行至今也近3个年头了。这期间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长江中下游干旱,种种大事小情,总有些人将目光投向三峡工程。那么,现在三峡工程究竟怎样了,它的效益发挥了吗?弊端显现了吗?本期特别策划尽量从历史的真实再现三峡的建设过程,以翔实的数据重点介绍三峡在运行期发挥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客观科学地剖析三峡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在,三峡就屹立在那里,至于它的是非功过,留待世人评说。  相似文献   

12.
<正>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一直与治水息息相关。三峡工程作为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防洪是其首要功能,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峡处于长江上游来水进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紧邻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河段,地理位置优越,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控制作用是上游干支流水库不能替代的。三峡工程可以控制荆江河段95%的洪水来量,三峡水库的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它的建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控制洪水、防涝抗旱、提供清洁能源、改善长江航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三峡工程建设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性评估、后评估和后续工作,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12月开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2003年6月水库蓄水、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将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在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机电设备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针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国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联合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提高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简要列举了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创新成果,对我国今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清洁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经过16年的建设实践,在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其建设管理模式对于国内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实践,深入总结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特点,并对现阶段水电开发体制和建设管理模式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重点在于移民安置,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库区经济、生产、生活秩序将发生重大调整、移民就地安置、特困企业迁移、移民政策执行程度等等都影响着三峡移民的稳定,因此,必须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将不稳定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保障为三峡工程作出重大牺牲的百万移民的利益,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非保守自治系统中,许多混沌系统都可作为耗散系统,因此,在这样的混沌系统中存在至少一维的稳定流形,利用这些流形可以设计恰当的控制策略.基于稳定流形的方法实现混沌系统的同步是当混沌轨道进入到稳定流形的小邻域内的时候,开始施加控制信号.一旦两个非直接耦合的混沌系统的轨迹到达这些稳定流形,其误差系统渐进趋于原点,从而实现两系统的同步.并通过Chen系统和Rossler系统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环境流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流是为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功能得以恢复的一种水文情势过程.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改变了长江的天然水文情势,也直接或间接影响该流域重要生物资源,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等,从而对长江中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生态与环境带来深远影响.基于IHA分析法,研究三峡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水文特征变化及环境流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4个水文站的环境流组成在三峡蓄水前后呈不同程度的变化;环境流组成也逐渐趋于单一化,各水文站的流量事件以枯水流量事件和高脉冲流量事件为主;三峡蓄水对大、小洪水事件和特枯流量事件的影响较为显著;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水文指标和环境流指标的影响,整体上表现出随着离三峡大坝距离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减弱的趋势;沿程汉江支流的汇入,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对长江干流水文情势的调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峡蓄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蓄水首次达到设计水位175 m,这标志着其防洪、发电、航运等各项功能达到设计要求。三峡工程从构想、论证、设计、建设至竣工全面投入运行历时近百年。当初兴建三峡工程的构想是如何提出的?三峡工程究竟起什么作用?存在什么分歧意见?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论证的结论怎样?这是许多人关心而又不太了解的,笔者在文中做了扼要的介绍,以纪念世纪之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三峡引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三峡工程明年将蓄水发电 ,其防洪、发电、航运的三大效益将得到初步发挥。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 ,不少三峡建设者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如何发挥三峡水库的调水功能 ,以三峡水库作为水源地 ,调水穿过巴山、秦岭向华北、西北地区供水 ,实现长江、黄河、海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支援西部大开发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国内水利水电、铁道等行业的一些资深专家 ,借鉴和参考有关单位几十年来对长江、黄河、海河流域的研究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资料 ;巴山、秦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