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选择喀斯特较为发育的贵州省仁怀市为研究区域,在G IS技术支持下,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探讨喀斯特地区各种具有特定数量、质量的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佳分配途径,实现各种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最优配置的方法与技术,为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土地发展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促进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贵阳市为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11个评价因子,通过Delphi法确定因子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因子权重,对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适宜用地(含建成区)占市域面积4.62%,较适宜用地占19.99%,一般不适宜用地占23.25%,较不适宜用地占23.74%,最不适宜用地占17.71%,不可用地占10.69%。根据评价结果,为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为保护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水利开发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判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因子其程度差异的评定。通过评价客观的反应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等各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土地功能区划及可持续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就应当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并将土地资源划分出具有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生态功能相对一致的功能区划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在分析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适合该区域的土地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适应各功能区划内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开发保护策略,为实现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珙县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土地有效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指出以退耕还林为主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以乱石缝地地理和小流域治理为主综合整治土地以及基本农田建设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珙县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土地有效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指出以退耕还林为主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以乱石缝地整理和小流域治理为主综合整治土地以及基本农田建设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对比分析安顺市这一高密度人口活动地区的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覆被方面的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以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地区的亚喀斯特区域和纯喀斯特区域做对比分析,探讨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景观格局特征的区别。研究主要发现:1)安顺市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移表现为耕地向草地、林地转变,表明区内整体生态状况趋于良好,亚喀斯特区域的草地、林地增长恢复显著,草地的增长率有17.75%,林地的增长率达到6.58%,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增长率对比说明亚喀斯特区域具有更好的良好的生态适宜性;2)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区内景观异质性增强,优势度降低,相关指数亚喀斯特区域较纯喀斯特区域表现更为显著;3)亚喀斯特区域具有较纯喀斯特区域良好的生态适宜性,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受到更多的人为干扰,然而它本质上属于喀斯特的这一事实不容忽视,所以在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要重视保护。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半岛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分析,可综合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USEM模型,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6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DEM数据、1∶100万土壤类型图为基础,对山东半岛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得到各用地类型适...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别从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来保护生态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黄河源头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年的遥感数据,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土地利用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果洛藏族自治州主要是以莎草、禾草、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土地利用,各种草地土地利用连接度较高.本文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规划,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清市土地利用分布为例, 建立基于数据分析和功能分解相结合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模式, 在完成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空间数据库基础上, 充分利用已有开发平台,集成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完成可视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改造决策支持空间信息系统, 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模拟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以贵州省安顺镇宁县丁旗镇为例,就丁旗镇土地开发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实地采取土样并实验测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综合应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综合喀斯特岩溶山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层较薄、基岩裸露率较高和"水文二元结构"等特殊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得出相应有效地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平台可有效地对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适宜等级进行评定。研究结论: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对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具指导意义,为土地开发项目区域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是规划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江阴市为例,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县域耕地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该规划的科学编制、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规划的动态实施过程中:规划要在“切实保护耕地”思想的指导下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占补挂钩”思路进行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开发,保证县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要在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并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利规划的动态实施,促进县域土地利用乃至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举光 《科技资讯》2013,(34):213-214
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由于加大开发力度和实施土地整治,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浪费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一些土地利用问题:耕地质量恶化、"三化"现象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等。本文在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的几个重要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梧州市土地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分析梧州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梧州市至2010年的土地资源开发战略目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通过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即将跨入21世纪的梧州市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樊彦国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认为该成果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编制、  相似文献   

17.
约克夏地区的冰川喀斯特代表了英国奔宁山区喀斯特景现的基本特征。喀斯特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土地地产权的多属性决定了土地的多功能、开发的多目的和利用的多层次。因此,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用地、石灰石为主的采矿用地以及用于科研、教学、探险和旅游目的的保护用地在约克夏国家公园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奔宁山区独特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18.
运用GIS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以评价老河口市耕地资源综合适应性和转用潜力为目标的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老河口市近30%的耕地同时具有高宜耕性和高转用潜力,这部分耕地在两种属性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重叠性,体现了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内部矛盾.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规划提供决策辅助,增强了适宜性评价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喀斯特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谢高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测算典型案例在实施土地整治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整治类型和区域的响应规律。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4类土地整治项目的响应差异较为显著,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较高,其次为农用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最低。(2)各类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存在地区差异。(3)单位建设规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投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2个指标在地区和类型间存在差异,农用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2个指标地区差异不显著,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2个指标地区差异显著。结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方面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发潜力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