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围绕氮和磷在土壤中损失量大、作物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小麦等作物通过根系与根际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活化土壤中难溶性营养元素(以磷为主),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机理;并从小麦及其具异源遗传背景的杂种中筛选能活化和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种质资源,研究其遗传控制及品种改良技术,开辟了作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育种新途径.系统研究了氮磷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以及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对环境的污染,为高效肥料研制和农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1双方已建立的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捷克布拉格作物生产研究所在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的科研合作已有8年历史,8年来在国家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双方的合作,特别是油菜遗传育种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国家4次资助,共先后有7位捷克农业官员及专家来华参观和考察、指导工作,其中有捷克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捷克布拉格作物生产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祸患,在防控过程中发生的农药滥用则危害食品安全。发展绿色、高产和精准的抗病新策略、培育推广作物抗病新品种是解决技术障碍的根本途径,而这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在植物免疫机制基础理论和抗病基因系统发掘方面做出重大突破。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免疫机制的研究,本领域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近年来,以水稻、小麦等作物为模式的抗病机制研究,直接为作物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力地推动了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速度。面向学科基础前沿和抗病育种中的关键问题组织重大项目研究,将会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背景我国盐碱耕地面积约有1亿亩,盐害已引起了作物大量减产,培育耐盐新品种迫在眉睫。然而作物耐盐性是由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的复杂性状,遗传机理十分复杂。因此克隆耐盐QTL对于阐明作物耐盐机理和育种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定位了一批水稻耐盐QTL,成功克隆出一个水稻耐盐QTLSKCl,并对其开展了功能研究,为揭示作物耐盐遗传机理和育种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要消费国,近年来的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但是,我国消费大豆约80%依赖于进口,造成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严重萎缩,危及我国食品安全及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持。所以,大豆是我国最需发展的作物,也是发展潜力极大的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品种是基础,而品种的培育则取决于种质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开展大豆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把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大豆蛋白质改良,建立大豆品质快速改良的新途径;分离和克隆大豆品质、抗性相关功能基因,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选择依据;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聚合高产、优质、抗病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导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培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大名家喻户晓。然而,在粮食作物的育种、培养创新之外,纤维作物棉花的培育和生产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有科学家在为之进行呕心沥血地研究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该项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2家国内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单位,针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小麦优异雄性不育系的创新、改良及其应用,高恢复力高配合力父本材料的筛选与创新改良,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组合的筛选及组合审定,优异杂交小麦新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及中试制种,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组合大面积示范,杂交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的联合攻关;同时,还根据杂交小麦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的标记定位、小麦雄性不育性遗传与表达规律、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等理论基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并无坚实的自然法根基,其唯一的合法性基础是工具论的:平衡私权与公共利益,促进知识传播。生物技术的发展曾使发达国家以专利为名占有了发展中国家的植物和作物遗传资源。为制衡这一趋势中包含的不公,国际法《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提出"惠益和分享"以及"农民权"等理念,但这些规定并未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权益。随着转基因作物技术发展呈现出的诸种新特点,转基因技术介入种质改良,成为专利形成的当代理由,这一情形不仅将加剧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围绕种质问题的经济和文化不公,还可能排挤非西方科学育种方式所根植的知识类型,而这类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品质、维持区域农业自治等方面有着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863计划"优质高产杂交蔬菜种子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主要是利用实施单位自主研发的育种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材料,培育适宜市场及生产需求的大白菜、甘蓝、番茄、甜椒、黄瓜等主要蔬菜作物新品种,并根据上述作物品种的特点,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杂交种子标准、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适宜育繁、销售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成长以及海外学子归国,我国植物科学从跟踪,逐渐步入领跑学科发展的方阵。中国植物生物学家在Cell、Nature、Science和植物科学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剧增,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部分前沿领域的发展。水稻生物学以产量控制基因研究以及杂交育种理论研究为代表推动了学科发展;以独脚金内酯和茉莉素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生物学效应为代表的激素生物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基于测序和计算能力的水稻基因组为先导,推动了国际植物基因组学的发展方向。本文概述了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动态,旨在展望未来,引导科学家集中力量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物种质资源是控制作物性状的基因载体,是作物育种及其相关学科的生命物质基础.如何从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快速、准确地鉴定出育种上迫切需要的新的优异基因,是我国作物育种的急需与作物种质资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我国农业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应以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品种为突破口.因此本项目以发掘抗旱、抗病(虫)、肥料高效利用及优质基因为研究重点.我们将植物基因组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基因资源研究,提出了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基因克隆的技术路线.项目近两年取得如下进展(1)明确了建立核心种质的策略与方法,建立起了水稻、小麦、大豆初级核心种质.(2)明确了新基因发掘的方法,构建了一批基因作图群体.(3)已克隆到水稻抗白叶枯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联合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设立的新生资助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的管理办法和评审系统,引导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相关的科技领域培养所需的青年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75-76
1项目介绍项目主要内容包括:试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美锦桃新品种主要特性、配套栽培技术、遗传规律、基因型及果实硬度变化规律研究,为提高育种效率,研究和改进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科技要闻     
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007年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87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该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该条例分总则、组织与规划、申请与评审、资助与实施、监督与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共四十三条。该条例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基金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中央财…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2年,是辽宁省重点研究院,其主要任务为:负责辽宁省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资源保护与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海域使用论证、海洋渔业环境监测及保护等方面和研究;负责开展与水产科学有关的海洋渔业资源、海水增养殖海域生态环境、海水增养殖技术、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及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波兰哲学家科塔宾斯基于1910年创立了行动学,这门学科旨在从效率(efficiency)角度出发研究普遍适用于人类所有行动的一般方法论。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行动学从"传统行动学"发展为"现代行动学",实现了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制度化,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与"传统行动学"相比,"现代行动学"不仅将评价行动的基本原则由双E原则(效果和效率原则)扩展为多E原则,而且在研究范围和对象上由主要研究个体行动转变为注重研究集体行动,并且更加重视对设计行动的研究。本文将对行动学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行动学对人类行动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行动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20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零散到系统、从模仿跟踪到探索创新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发展壮大,条件逐步改善,研究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和较为完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科学基金对提高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20年来科学基金在林学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发展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8.
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科技部牵头,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发起,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组织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力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基础农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海洋科学、管理科学18个学科的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围绕相关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发展态势、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学科发展前沿等.根据我国科学研究的基础,从国家发展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出发,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就"十五"至2010年期间,我国主要基础学科的发展目标、方向、前沿和优先领域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本次调研活动的成果汇编成<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本文系该<报告>的总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分析了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学科设置和资助模式以及项目设置、申请和评审体系。讨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和资助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完善同行评议指南,加强同行评议管理;(2)建立科学可行的复议制度;(3)重视人才发展战略,保证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4)促进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化进程;(5)加强伦理及相关问题管理。  相似文献   

20.
基于“3S”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S”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与获取在全球已有近30年的历史,它对粮食安全预警、农产品贸易和政策制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阐述了3S技术在作物面积监测和作物产量估测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具体包括:作物面积遥感监测体系和方法、作物种植方式与复种模式的遥感监测、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和产量估测模型评价等,总结了目前农情信息监测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情遥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建立农情遥感学科理论、完善方法和模型和扩大应用领域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