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高邮凹陷陈堡油田原油样品进行轻烃组分、Mango轻烃参数及成熟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原油母源有陆源植物和水生生物的输入,母质类型为混合型;泰一段和赤山组原油具有良好的油源相似性,而阜一段样品K1值与前两者差异较大,比较碳环优势,三环较占优势,说明烃源岩主要由湖相沉积形成;庚烷值和异庚烷值显示,陈堡油田大部分原油为低熟油,少数为成熟油。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地区A断块花港组原油C27、C28、C29甾烷以V型(C27≈C29>C28)分布或者L型(C27>C29>C28)分布为主;A断块烃源岩C27、C28、C29甾烷以反L型(C27>C2829)分布为主,D块(H11井)平湖组中段烃源岩以L型分布为主,与原油的生标较为相似。油源对比结果和含氮化合物相关参数显示,平湖地区花港组原油具有垂向+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断砂搭接);气源对比结果、天然气...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大庆龙虎泡油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 进行室内评价实验。从龙虎泡油田地层水中筛选到一株内源菌DH8, 经鉴定为Geo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 另外从菌种库中挑选一株适合该油藏条件生长的外源菌SL21, 经鉴定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室内对DH8 和SL21 的乳化性能、降解能力和驱油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 菌株DH8 和SL21 发酵液的比毛管数分别为0.0239 s/m 和0.0332 s/m; 菌株DH8 和SL21 分别使原油黏度降低19.02%和26.08%; 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菌株DH8 主要降解C13~C27内正构烷烃, 而菌株SL21 主要降解C19~C37内正构烷烃, 经DH8 和SL21 降解后, C13之前烷烃含量占比分别增加了5.33%和11.00%; 物模实验表明, 菌株SL21 和菌株DH8 的驱油效率分别为7.11%和5.50%。综合分析得出外源菌SL21 的各项驱油性能指标均优于内源菌DH8。  相似文献   

4.
 多金属氧酸盐作为一种无机金属-氧簇化合物,在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物化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研究了以下5种含5-氟尿嘧啶稀土磷钨酸盐K9(C4H4FN2O22La(PW11O392·18H2O,K9(C4H4FN2O22Ce(PW11O392·23H2O,K9(C4H4FN2O22Nd(PW11O392·25H2O,K9(C4H4FN2O22Sm(PW11O392·11H2O和K9H(C4H4FN2O2)Eu(PW11O392·11H2O(FLnPW,Ln=La、Ce、Nd、Sm、Eu)对HeLa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以5-氟尿嘧啶为阴性对照,同时比较了含5-氟尿嘧啶磷钨酸盐K11C4H4FN2O2(PW11O39)·7H2O(FPW)及磷钨酸H3PW12O40(PW)的生物活性。细胞形态检测表明,化合物作用于HeLa细胞后均出现明显凋亡形态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呈高度浓缩和边缘化现象(PW除外)。流式细胞周期检测表明,化合物作用后HeLa细胞均出现S期阻滞,与5-氟尿嘧啶相比,FPW作用后S期阻滞增强,而FCePW、FNdPW和FEuPW组同时出现S期和G2/M期阻滞。流式细胞检测表明,化合物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PW除外),且诱导凋亡活性顺序为FLnPW > FPW > 5-氟尿嘧啶。Caspase 3检测表明,化合物作用后Caspase 3活性增强(PW除外),活性顺序与凋亡活性顺序相同,其中FCePW组和FEuPW组Caspase 3相对活性显著增强。实验结果表明,所考查化合物(PW除外)能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活性以及激活Caspase 3,且FLnPW的活性均高于FPW和5-氟尿嘧啶,而PW只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坏死,说明5-氟尿嘧啶和稀土元素对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发挥关键作用,FLnPW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以及激活Cas-pase 3细胞凋亡通路,实现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利用渤海海域渤东低凸起南段最新的原油实验分析数据,研究原油"蒸发分馏"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盆地模拟手段和断裂系统研究等分析原油"蒸发分馏"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经过"蒸发分馏"之后,原油物性、轻烃、正构烷烃及稳定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衍生油相比,残余油的密度和黏度增大,轻烃组分中甲苯/正庚烷增高、正庚烷/甲基环己烷降低,正构烷烃低碳数烃类含量降低、高碳数烃类含量增高,稳定碳同位素变轻.渤东和渤中两大富生烃凹陷提供充足的天然气、油气充注时间匹配及发育大量的长期活动断裂为"蒸发分馏"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油气藏经"蒸发分馏"作用后,在空间上形成残余的富含芳烃的"母体"和运移聚集后富含轻烃的"子体",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以后者为主,寻找"母体"油气藏将是下一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高剪切反应器(HSR)中研究了不同有机分散相对KHCO3/K2CO3溶液吸收CO2的强化效果,并考察了有机相与有机胺溶液复配使用对CO2吸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环己烷、正庚烷对KHCO3/K2CO3溶液吸收CO2的强化效果明显,甲苯、正辛醇对KHCO3/K2CO3溶液吸收CO2则没有明显的强化效果;CO2吸收率随HSR转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液比、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环己烷对加入二乙醇胺活化的K2CO3溶液有较为明显的强化作用,CO2吸收率最高可提高23%。与文献中不同反应器的对比表明HSR对CO2具有较高的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7.
华蓥溪口镇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孔洞中充填大量固体沥青,野外采集了沥青及不同烃源岩层系样品,进行了沥青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黄龙组沥青白云岩有机碳含量较高,Ro为1.45%~1.48%,碳同位素-28.90‰(PDB),饱和烃及芳烃含量较低,以非烃为主;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20,Pr/Ph为0.78~0.79,三环萜烷中C23 > C24 > C21,三环萜烷/五环萜烷为0.82~1.06,甾烷中C27 > C29 > C28,其中,C27规则甾烷占优势,表明黄龙组沥青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为还原环境。萜烷参数及Ts/(Tm+Ts)均表明沥青成熟度较高。DBT/P为1.48~1.88,表明母岩可能为海相泥灰岩沉积。经生物标志物及沥青同位素综合对比,认为黄龙组固体沥青来自于龙马溪组页岩,氯仿沥青“A”抽提物具有混源特点,可能为龙马溪组页岩和栖霞组泥灰岩共同贡献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对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轻烃在该区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C6轻烃和C7轻烃特征表明天然气为煤型气;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定性判别成熟度和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轻烃成因理论方法计算成熟度(Ro为0.83%~1.59%),结果都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天然气苯/正己烷和苯/环己烷值分析表明,从T3x2到J2,天然气存在水溶相和游离相2种运移相态,随深度变浅水溶相运移加强;浅层的J3和K层位天然气以游离相运移为主。轻烃配对参数对比表明:须二段天然气以自生自储为主;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四段烃源岩,须五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须三段烃源岩贡献较小;侏罗系和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烃源岩,须四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
渤中坳陷BZ26-2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坳陷BZ26-2油田发现正常油藏和凝析气藏两类油气藏.馆陶组原油中25-降霍烷系列与完整的链烷烃系列共存表明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通过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表明,油田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凝析油气来源于北部渤中凹陷,而正常原油主要来源于南部黄河口凹陷.原油异常密度梯度和轻烃参数表明,深层凝析气藏为热成因,浅层凝析气藏为蒸发分馏成因.综合分析表明BZ26-2油田是一个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多期次充注、经历多种后生作用的复合成因油气田.  相似文献   

10.
引入了MR0代数的概念,讨论了它的一些重要性质,给出了MR0代数的同构定理。其次,构建了模态系统K1,证明了在MR0代数语义下该系统是完备的。最后,通过将Kripke模型中的赋值V模糊化,建立了模态逻辑系统K2,并证明了系统K2是可靠的;通过将Kripke模型中的二元关系R模糊化, 建立了模态逻辑系统K3,并证明了系统K3是完备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辽东湾拗陷南部旅大地区古近系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为油气成因研究及油源判别提供参考.以LD27-2和LD22-1油田等为例,对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原油或岩屑抽提物进行系统的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共检测出12个系列169种化合物,提取能够指示生源、沉积环境、成熟度和油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12.
借助星的一般点可区别全染色, 讨论2K2∨K1冠图的一般点可区别全染色. 在星的一般点可区别全染色下, 采用将星悬挂边的颜色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最终扩展为2K2∨K1冠图的一般点可区别全染色的方法, 确定冠图依赖于悬挂边数目的一般点可区别全色数.  相似文献   

13.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混源油油源组成与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普遍混源,为确定混源油的油源组成,本文尝试选取代表不同端元的单一油源原油的样品,进行人工配比混合模拟实验,发现原油饱和烃馏分C20-C21-C23三环萜烷的峰形会随不同油源原油的混合比例而有规律地变化.据此,以本区邻近盆1井西生烃凹陷的莫索湾和莫北油田为例,研究了混源油的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在近生烃凹陷区,晚期生成的下乌尔禾组生源油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远生烃凹陷地区,早期生成的风城组生源油所占比例较高,后期下乌尔禾组原油对前期风城组原油的"推动"作用以及发生在"推动"过程中的混源效应和次生变化,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聚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水城晚二叠世树皮体成烃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等方法,对贵州水城含树皮体煤中的主要组分——树皮体的生烃潜力、烃类组成特征、成烃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树皮体的生烃潜力(S1+S2)和氢指数(HI)都较高,分别为297.1和491mg/g;在高成熟条件下树皮体仍能生成大量烃类物质,其生烃高峰期集中在VR0为1.55%左右;烃类组成以轻质烃(凝析油或轻质油)占绝对优势,湿气次之,并且烯烃含量较高(此现象与开放体系热模拟有关);气态烃与液态烃演化规律相似,据此可以认为,气态烃很大一部分是由液态烃进一步裂解来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未发现的剩余油气资源越来越少。如何准确预测高勘探程度即成熟探区的剩余油气资源,成为石油投资者和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详细探讨了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油气资源的原理、方法、操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剩余可探明储量以油气成藏体系为评价单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剩余可探明储量约为17.03×108t,仍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并且主要集中在东营中央背斜带和东营凹陷北坡两个油气成藏体系内。实践证明,由于油藏规模序列法合理回避了油气成因机理问题,减少了资源评价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生排烃特征、发育古环境、有机岩石学及原油特征等手段,探讨歧口凹陷沙一段低熟烃源岩生烃、排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沙一段低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集中排烃、高效排烃的特点。沙一下段烃源岩发育的环境主要为干旱气候下的咸水环境。藻类及显微组分中的矿物沥青基质是低熟烃源岩形成低熟油气的物质基础。歧口凹陷存在大量未熟-低熟的原油。  相似文献   

18.
探讨渤海湾盆地渤东凹陷北部多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其生烃贡献.通过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试及岩石热解分析,结果显示东三段、沙一+沙二段、沙三段均发育优质烃源岩,3套烃源岩的干酪根均以Ⅱ1—Ⅱ2型为主,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烃源岩GC-MS测试表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各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东三段...  相似文献   

19.
有效砂岩输导层是指经历过油气运移的砂层,据油气显示和油气包裹体识别有效砂岩输导层,同时结合烃源岩的分布、砂层的空间位置以及构造背景来分析有效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分带性和分层性的分布特征:在北部斜坡带,阜一段主要分布在其顶部砂层段,具"广而薄"的特点,阜三段主要分布层段从内坡带向外坡带逐渐抬升,内坡带全段分布,而在中、外坡带集中在中上部的砂层段;在断裂带,戴一段主要分布于阜四段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内,而戴二段分布较局限,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具有"窄而厚"的特点。高邮凹陷有效砂岩输导层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的分布以及源岩与输导层接触关系、油源断层、区域盖层和辉绿岩的侵入等多种因素控制。有效砂岩输导层控制着高邮凹陷斜坡带油藏的分布位置和层位,有效砂层的顶面形态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有效砂岩输导层、有效烃源岩和输导动力场的优势配置控制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