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猕猴、食蟹猴群中STLV-1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摸清STLV I感染现状 ,从而有效地降低STLV 1在猕猴、食蟹猴群中的感染率。方法 采用STLV 1ELISA法对猕猴、食蟹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本中心送美国BioReliance公司的 2 4 5 5只出口猴血清 ,10 3份血清呈STLV Ⅰ抗体阳性 ,19份血清呈STLV I抗体可疑 ,其余血清均为STLV 1抗体阴性。结论 猕猴、食蟹猴群中STLV 1的平均感染率为 4 97% ,其中猕猴STLV 1感染率为 2 7% ,食蟹猴STLV 1感染率为 5 4 % ,是猕猴STLV 1感染率的 2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 ,猕猴 (食蟹猴 )STLV 1的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2.
正“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类的医学技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2018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12月5日)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克隆猴在中国成功了,与人类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一个国际上的技术难题,这一难题甚至花费了从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直至今日的21年的时间!疾病研究、新药测试将大幅提速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表示,克隆猴的成功,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猕猴和叶猴掌面平均花纹强度(API)的种属间差异,运用SPSS 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太行山猕猴(55只)、藏猴(19只)、山魈(52只)、日本猕猴(74只)、食蟹猕猴(112只)、黑叶猴(13只)、菲氏叶猴(7只)的左侧掌面上6个主要花纹区(Hp,Th,指间Ⅰ-Ⅳ区)的平均花纹强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科不同种属间具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灵长类掌面的花纹强度不仅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还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大量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2.1×10~6)和猪尾猴疟虫子孢子(9.53×10~6)各经股静脉接种一猕猴。前者在接种子孢子后第7天,后者在第8天分别出现首次原虫血症。两猴皆用氯喹(10mg/kg)连续5天作胃管灌服,以清除血中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经氯喹治疗后出现3次复发,时间分别为子孢子接种后30,56和155天。每次复发均用上述剂量的氯喹作同样的治疗。在猪尾猴疟原虫则在第1次氯喹治疗后一直无复发出现。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IFAT)和吉氏染色法在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第7天和62天的猴肝切片中均找到典型的休眠体,而在感染猪尾猴疟原虫第8天的肝切片中,只查到发育成熟的裂殖体而无休眠体。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疟疾“复发”是“休眠体”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发育成裂殖子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2017年5月30日,《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通信(correspondence)文章,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比发现,2只经过CRISPR基因编辑修饰的盲鼠身上发生了上千个单核苷酸突变,并同时有100多个基因片段的插入或缺失。研究人员认为这是CRISPR基因编辑脱靶现象引发的,并对“基因魔剪”CRISPR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基因定点编辑技术包括基于胚胎干细胞及同源基因片段重组的基因打靶技术、锌指结构(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TALEN)以及CRISPR/Cas系统,CRISPR/Cas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突变率高、成本低,同时可针对多个基因等优点;该技术可进行定点修饰,如敲除、插入、替换等.目前CRISPR/Cas系统已成功应用到小鼠、人类细胞、线虫、果蝇、斑马鱼、拟南芥、水稻和猴等.文章将对基因修饰技术发展脉络做统一梳理,并将系统阐述CRISPR/Cas系统的原理、应用以及该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供马来西亚食蟹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为我国从马来西亚进行食蟹猴引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野外捕捉的1 916只食蟹猴后股静脉采血,低温静置,高速离心、分离血清,用玻片免疫酶法(EIA)和ELISA诊断试剂盒法两种方法对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总的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为68.5%,其中年龄<2岁、2~4岁、4~6岁的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0%、63.8%和76.4%.结论 马来西亚食蟹猴B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较大;B病毒相关抗体的阳性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B病毒的感染不受性别的影响.因此在引种过程中应选用年龄较小者.  相似文献   

8.
在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研究HIV/AIDS的最好模型。旧大陆猴中由于天然免疫分子TRIM5α可以强烈地限制HIV-1的复制.故几乎所有的旧大陆猴均不能感染HIV-1。但是旧大陆猴中平顶猴却可感染HIV-1并伴有AIDS样症状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郑永唐研究小组和宿兵研究组合作,发现平顶猴细胞中存在不同于新大陆猴鹰猴的新型TRIM5α-CypA融合基因,这两种不同融合模式和优势表达剪切体的融合天然免疫分子可能是导致这两个物种对HIV-1易感性截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已经到来,在新年最新一期(1月2日出版)《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一年值得期待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转基因猴、干细胞临床实验等。制造出转基因猴包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遗传学家佐佐木惠里和干细胞生物学家冈野秀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内的几个国际研究小组,均希望在2014年,创造出具有免疫系统缺陷或脑部疾病的转基因灵长类动物。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小鼠的CIRBP基因.针对CIRBP基因编码序列设计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构建相应sgRNA表达质粒.将此sgRNA与Cas9蛋白混合,注射C57BL/6小鼠的受精卵,实现靶基因敲除.通过T7E1酶切实验初步检测靶基因的修饰情况,再经过测序分析确定突变位点.获得了8个CIRBP基因突变的首建鼠,8只小鼠发生不同程度的碱基缺失.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我国特有的猕猴亚种,也是我国灵长类动物中分布纬度最高的物种,仅分布于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与中条山南端地区。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为了掌握保护区内猕猴的种群现状和威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查阅、访问调查和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太行山猕猴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21群猕猴,种群数量为1 680~1 820只,另有1群确定分布但个体数量不明;平均猴群大小为83±23.9只,主要集中在黄楝树、九里沟、天坛山、五龙口4个林区内;猴群的年龄组成中,成年个体占45.5%,亚成体占12.8%,青少年个体(1~3岁)占24.9%,婴幼猴(0~1岁)占16.8%。研究结果表明,近10余年来太行山猕猴的数量和分布有所增长,栖息地破碎化、较为频繁的人为干扰是太行山猕猴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12.
CYP2D亚家族基因普遍存在于灵长类动物中,在药物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域和种族的人的CYP2D酶对同一药物的代谢效果存在差异,非人灵长类动物的CYP2D酶代谢某些药物的效果比人类的更有效。此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灵长类动物CYP2D亚家族基因之间会经历频繁的基因复制或基因丢失,导致CYP2D亚家族基因数目存在差异,但尚未确定这种差异是否与物种的亲缘关系有关。本研究对CYP2D亚家族基因在灵长类动物中的药物代谢和进化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个体化用药和精准性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了解CYP2D亚家族基因在灵长类中的进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BV EIA、BV ELISA在检测食蟹猴BV抗体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中心待出口美国、德国的 5 34份食蟹猴血清用国产BVEIA抗原检测片检测后送美国BioReilance公司进行检测。 5 34份血清中 ,11分为阳性 ,5份为可疑 ,5 18份为阴性。经美国复检 5 14为阴性 ,8份为可疑 ,12份呈阳性。两者的检测符合率达 95 9% ,说明BVEIA检测准确度已达到国际检测水平 ,可为国内猕猴生产单位控制BV检测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
 自闭症是近年来公众关注度很高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因其能够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和操控微小RNA(miRNA)的效应而在自闭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MeCP2因突变而功能缺失时会导致瑞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而当MeCP2拷贝数过多则会导致一种名为MeCP2重复综合症的自闭症。虽然目前科学家已经构建成功了MeCP2的转基因小鼠,但在这种小鼠模型中无法很好地观察到类似人类自闭症的表型。本研究组通过慢病毒侵染的方法构建了能在神经系统中特异表达人源MeCP2的转基因食蟹猴模型,并通过深度测序检测出了转基因插入位点以及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blot)确证了外源基因的表达。该转基因食蟹猴模型在行动、社交及情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类似自闭症行为,并呈现转基因的种系传递现象。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非人灵长类模型在脑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突变体库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拟南芥种质资源库(ABRC)储藏了几乎涵盖所有基因的突变体材料,其中T-DNA插入突变体占绝大多数。然而,当在T-DNA插入突变体中进行遗传转化或与其他转基因报告系统进行杂交时容易引起转基因沉默,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开展,甚至产生错误结论。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 EMS)诱变和快中子诱变技术可获得非转基因突变体,但这两种方法均为随机诱变技术,需要通过基因定位来确认突变位点,无法实现基因靶向敲除。CRISPR/Cas9可以对目的基因进行靶向编辑,获得不携带转基因的突变体。拟南芥中尚无利用CRISPR/Cas9进行高通量突变体库构建的报道。本研究共设计900条sgRNAs靶向300个RNA通路相关基因,通过合成sgRNA混池文库、引入DsRed2荧光筛选标记、将DNA条形码和二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转基因阳性苗的高通量鉴定和分型,并对T2代具有发育缺陷的无荧光植株进行负向筛选,成功鉴定到了不含转基因的smd3-b和rlua4突变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国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型部分基因进行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30只谱系清晰的中国恒河猴(Macacamulatta)的32个MHC I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的32对引物中,中国恒河猴可检出携带23个MHC I等位基因,但基因携带频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由3.57%至82.14%不等。结合遗传谱系分析,判断A1*21和A2*05之间以及B*04和B*30之间可能就是连锁的。结论中国恒河猴携带能控制病毒复制的MHC I型基因位点的频率较高,其基因携带频率与已发表的印度恒河猴携带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促进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为建立携带特定MHC I基因实验猴小种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对中国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l型部分基因进行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序 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30只谱系清晰的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的32个MHC I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的32对引物中,中国恒河猴可检出携带23个MHC—I等 位基因,但基因携带频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由3.57%至82.14%不等。结合遗传谱系分析,判断A1·21和b.2睾05 之间以及B·04和B·30之间可能就是连锁的。结论中国恒河猴携带能控制病毒复制的MHC I型基因位点的 频率较高,其基因携带频率与已发表的印度恒河猴携带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促进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 究中的应用,以及为建立携带特定MHC I基因实验猴小种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MLH1基因敲除的微卫星不稳定鼠源性结肠癌细胞Mc38和鼠源性乳腺癌细胞4T1,为研究微卫星不稳定肿瘤在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设计2条特异性靶向MLH1基因的SgRNA序列,构建lentiCRISPRv2-SgRNA重组质粒载体,经PCR、测序...  相似文献   

19.
食蟹猴少精弱精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男性不育研究和药效试验,建立食蟹猴口服醋酸棉酚诱导的少精、弱精症动物模型。方法具有生育史的成年雄性食蟹猴6只,2只为正常对照,其余4只每天口服醋酸棉酚,给药剂量分别为4mg.kg-1d-1、8mg.kg-1d-1、12mg.kg-1d-1和20mg.kg-1d-1,连续90d;每15d采用阴茎电刺激采精进行精液分析;90d后进行睾丸和附睾的病理活检。结果每组服药动物在给药30d后精子总数、密度、活动度开始明显下降,到90d时精子密度均低于正常范围以下,除4mg.kg-1d-1剂量动物外,其余三个剂量的动物精子活动度均减弱并小于50%,达到了少精弱精症指标;8mg.kg-1d-1至20mg.kg-1d-1剂量动物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受到抑制,大剂量(20mg.kg-1d-1)给药对猴子睾丸有明显损伤作用。结论一定剂量的醋酸棉酚经口服给药能诱导食蟹猴形成不同程度少精弱精动物模型,少精弱精程度与服药剂量和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是基因组改造和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修饰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因组靶向修饰的有效性、高效性和特异性,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造成特异性的DNA双链断裂(DSB)诱导细胞内DNA修复,从而造成自发突变或引入人为变化,完成基因的敲入或者敲除.人工核酸酶基因修饰技术,包括了锌指核酸酶(ZFN)技术、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技术以及CRISPR-Cas系统,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系统构建以及效用有一定的不同.对3种基因修饰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系统的阐述.通过利用人工基因修饰技术,能够精确、高效地对特定的基因实现编辑和修饰,以期在基因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