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面说明     
<正>自Sepkoski提出奥陶纪辐射(Ordovician radiation)假说以来国际相关专家相继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其目的在于继续综合研究寒武纪大爆发到奥陶纪多样性辐射事件之间的古生物事件.近年来中国学者也聚焦华南,对奥陶纪大辐射进行了多门类、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三叶虫的辐射是奥陶纪生物  相似文献   

2.
宋珍炎 《自然杂志》2004,26(3):183-184
一、引言 三叶虫出现于距今5.43亿年前的寒武纪,现已绝灭.出自于安徽淮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原始三叶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三叶虫化石,其时限为距今7亿年前.本文阐述了该化石的特征,并探讨了该化石及其产地在地球早期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钰 《科学通报》1981,26(4):230-230
一、泥盆系的底界国际上关于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取得统一的意见,就是以捷克斯洛伐克巴朗德(Barrande)地区的Klonk剖面为层型,以笔石Monograptus uniformis、牙形刺Icriodus woschmidti和三叶虫warburgella rugulosa rugulosa的同时出现,作为泥盆系底界的古生物标志。中国还  相似文献   

4.
安徽宿县夹沟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一亭 《科学通报》1993,38(3):247-247
国际上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很大进展,很可能划定在Tremadocian的底界,这与我国习惯采用的界线是一致的。这一界线上、下的生物群面貌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变化,繁荣于寒武纪的三叶虫等生物,到了寒武纪末期遭到了大规模的绝灭。在我国,已经在前寒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  相似文献   

5.
张文堂 《科学通报》1965,10(4):362-362
在《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补编》(1958,科学出版社)一书内,第109表(云南东南部)内刊载云南东南部早泥盆世地层之下即为前震旦纪地层,其中缺失整个早期古生代地层。1962年,笔者与林焕令同志赴云南东部研究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时,云南省地质厅何昌祥等同志曾把在云南东南部所采集的塞武纪、奥陶纪三叶虫等化石交笔者鉴定。嗣后,在1963年还曾把云南东南部的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等化石寄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在初步鉴定这些化石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云南省东南部,亦即开远以东的南盘江以南及红河以东的地区之内,不仅寒武系发育完整,而且奥陶系分布亦很广泛。这一地区的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蒙自县东部、文山、马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紫阳县洄水镇早奥陶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以完整保存的三叶虫化石为主,兼有笔石、腕足动物、节肢动物、遗迹化石等多个门类化石的特异埋藏生物群——紫阳动物群.经初步研究,该动物群中三叶虫化石主要有Seleneceme, Niobe, Nileus, Ampyx, Degamella, Borogothus, Geragnostus, Dividuagnostus等;笔石主要包括Tetragraptus和Paratemnograptus等;腕足动物则主要有Tritoechia和Lingulella等.这是一个以三叶虫占优势、处于较深水斜坡相的特殊埋藏动物群,其中三叶虫兼具有寒武纪Ibex动物群和奥陶纪Whiterock动物群的过渡特征.该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将为奥陶纪生物多样性大辐射提供重要化石证据,也为扬子西北缘斜坡相生物多样性辐射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7.
卞骥 《自然与人》2012,(5):31-33
颜色和光,是破解寒武纪生物进化之谜的钥匙。感知颜色和光线需要什么?需要感知器官,就是眼睛。 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有眼睛、从澄江发现的化石告诉我们,在寒武纪早期,许多动物已经拥有了功能完备的眼睛:眼睛,如此精密复杂的器官,是揭开寒武纪大爆发的关键。让我们再做一次想象之旅,去拜访一位专门研究古生物眼睛专家,日本群马县自然史博物馆的田中源吾博士。  相似文献   

8.
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30亿到40亿年了,但是在前面的几十亿年中,生命一直停留在单细胞低等动物的水平上。科学家们于20世纪70年代推断,直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经历了一次神奇的生命大爆发之后,现代生物所有门一级的早期雏形才大爆炸般地出现在地球上。而不久前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发现的数以万计的远古生物化石,正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有力证据。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处远古生物化石公园。澄江远古化石坑,处于距今5亿多年前寒武纪的海底。地球上如此久远的海洋陆遗迹现在极少能看到,因为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海洋底…  相似文献   

9.
林天瑞 《科学通报》1981,26(20):1261-1261
群分析是根据标本的多种变量的测定数据,应用数学方法,对标本进行数字分类。目前在地质工作中,越来越多应用群分析的方法,突破传统地质学所建立的一些定性分类系统,形成一些定量的分类关系。在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又直接应用该方法研究三叶虫分类。  相似文献   

10.
岳月 《科学》2006,58(4):57-57
一个由古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跨地区、跨国研究小组找到了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存在的有力证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均远及其同事在贵州瓮安前寒武纪陡山沱组瓮安含磷段内,发现了具极叶胚胎化石。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将两侧对称动物的可靠化石记录前推到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而且表明两侧对称动物在5.8亿年前可能已经开始分化。该项研究已发表在6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周刊上。  相似文献   

11.
让古生物飞     
作为远古灭绝的、至今还残留着化石的古生物有寒武纪的虾型动物奇虾和侏罗纪的大型海栖爬虫类沧龙等,如今我们已经不知这些奇怪的动物在昔日海洋里究竟是如何游泳的,抑或是怎样进化而来的,更不能用现在的生物物种来想象它们。最近,日本神奈川大学宇佑见教授却让它们在计算机上动了起来,正确地再现了当年古生物在海洋中的活动情形。他将这项分析和复原的研究称之为“用数字恢复失去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振家 《科学通报》1981,26(12):741-74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克苏-乌什-柯坪一带出露着比较完整的早古生代地层。该区地层和古生物早有报道并驰名中外。1975年、1979年新疆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在上述地区开展了震旦系及寒武系的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层、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对该区震旦纪及寒武纪的地层划分、古动物群的对比、古冰川类型与分期等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21,66(27):3631-3644
软舌螺是一类寒武纪出现并于二叠纪末灭绝的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意义.但是对于该动物本身生物属性等问题一直莫衷一是,近年中国寒武纪早期的特异型埋藏化石库中发现了大量保存软躯体的珍稀软舌螺动物化石.结合华南、华北同期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的壳体化石,系列报道将软舌螺的化石生物学、壳体矿化和分类系统学研究推到新的高度,为探讨寒武纪大爆发壳体动物的演化,尤其是冠轮动物的系统学提供新的化石证据.澄江动物群的直管螺目三槽螺属化石发现保存有粗大的扇状触手器官,其基部可以在壳体内自由伸缩,与触手基部固定的触手冠动物明显不同,表明软舌螺与触手冠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取食机制.综合最新微细结构的发现,支持软舌螺是一类与软体动物关系紧密的冠轮动物.软舌螺新材料的研究对寒武纪大爆发后生动物的演化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后生动物在矿化体制发生演化中到底是整个壳体出现早,还是多骨片的骨骼系出现早——即形态上完整的生物壳体是由多个骨片愈合而成,还是反之.如何将矿化的整壳和骨片系与壳体内部组织器官和显微结构进行有效的极向系统分析,是未来冠轮动物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14.
探秘寒武纪     
正5亿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现了许多新物种,古生物学家称这个神秘的生命爆发事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如今,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新的化石证据和地质遗迹。希望它们能为我们拨开笼罩在寒武纪时期的迷雾。手提钻的轰鸣声越来越低沉。接着,一块页岩碎裂开来,底下的岩层暴露在新鲜的山地空气之中——它们已经5亿年没有见过天日了。"哇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塞德里克·阿里亚(Cédric Aria)扳起岩层上的顶板,兴奋地叫出了声。顶板的背面有一团木炭色污迹,看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北部的兴华渡口群和扎兰屯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古元古代变质岩,代表兴安和额尔古纳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但这种认识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古生物资料的支持。本文采用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 II)对黑龙江新林-韩家园子地区出露的兴华渡口群中变质火成岩和变质碎屑岩和内蒙古扎兰屯地区的扎兰屯群变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马醒华 《科学通报》1992,37(3):252-252
鄂尔多斯盆地自寒武纪以来一直表现为稳定的“地台型”建造,特别是自晚古生代以来,由于强烈的陆内拗陷,盆地内接受了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形成了发育良好的晚古生代-中生代陆相沉积层序。盆地内地层的研究工作始于19世纪末,具有较长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历史,研究程度也比较高,为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窗     
西伯利亚可能是动物最早的家园三叶虫,这种被认为是在化石记录里出现最早的原始甲壳类生物,有可能起源于现在生命几乎绝迹的西伯利亚。这是佛罗里达大学和堪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经过两年研究得出的结论。三叶虫是蟹和虾的祖先,灭绝于2.5亿年前,在地球上留下了数百万的化石。科学  相似文献   

18.
翟明国 《自然杂志》2010,32(3):125-129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以5.45亿年为界,之前的称为前寒武纪,它有大约40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漫长的地质时代。之后的称为显生宙,寒武纪就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元。地球陆壳的80%~90%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的,记录了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地质构造事件,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就是研究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别是大陆的形成和增生以及演化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所谓化石,就是古代生物死后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种子蕨(封底)是一种古代植物,大约生活在3亿年之前,产在英国萨默塞特地区。三叶虫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大的有70厘米长,小的只有几毫米长。这只完整的三叶虫(封底),生活在4亿年之前,产在英国伍斯特希雷河中。无颌鱼没有真正  相似文献   

20.
王凯  徐洪河 《自然杂志》2023,(2):119-126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对于隐孢子的定义存在明显争议,目前仍无法统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对这类化石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对隐孢子化石在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早期陆生植物起源与演化的新认识,并为地球生命演化及远古环境变迁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