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芳芳 《科学大观园》2011,(16):60-60
日本老人渡边明次是个中国文化爱好者,他历时数年探访中国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考证出梁山伯是公元4世纪的一位清官,20岁当上县令,一年以后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积劳而亡。渡边回到日本后将梁祝的故事翻译成日文付印出版,根据该故事改编而成的话剧也计划于明年在东京附近的古都镰仓上演,这是第一个日语版的话剧《梁祝》。  相似文献   

2.
刘莹 《科学大观园》2010,(10):34-34
日本老人渡边明次是个中国文化爱好者,他历时数年探访中国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考证出梁山伯是公元4世纪的一位清官,20岁当上县令,一年以后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积劳而亡。渡边回到日本后将梁祝的故事翻译成日语付印出版,根据该故事改编而成的话剧也计划于明年在东京附近的古都镰仓上演,这是第一个日语版的话剧《梁祝》。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都知道,电影被称之为"24帧的艺术",但《霍比特人》系列却采用了每秒48帧的技术来拍摄和放映。48帧版的《霍比特人》能带给观众什么?会有更多的电影采用每秒48帧的技术来拍摄和放映吗?电影中的帧率和刷新频率电影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脑的视觉残留,当一秒内闪现的静帧画面足够多,人眼就会产生运动图像的幻觉。帧率指的就是每秒出现了多少帧静止的画面,用单位FPS(英文Frames Per Second的缩写)来表示。而人的双  相似文献   

4.
罗洁 《科学大观园》2007,(16):36-37
电影制片人史带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实地拍摄了影片《圣战奇兵》,让更多人领略了佩特拉古城的魅力。"也许是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圣战奇兵》的影响,一踏上那通往古城的沙漠  相似文献   

5.
我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及其杰作。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王阳明的“良知”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电影《彼得兔》上映,几只顽皮的小兔子从百年前的经典绘本中走出来,成为电影里的主人公。"彼得兔"这一卡通形象,是英国的经典"IP",其原著作品《彼得兔的故事》被誉为现代绘本的开山鼻祖。作者毕翠克丝·波特是一位画家兼作家,电影中的贝伊小姐正是以她为原型,她不仅画出了流传一个世纪的彼得兔的故事,本人的生活经历也如同传奇。  相似文献   

7.
宋人在《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这是记载日本妇女来到宋代中国,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动献身,日的是生下后代,来给日本改良人种。  相似文献   

8.
<正>2004年,《指环王:王者归来》赢得了其在第76届奥斯卡全部11项提名的奖项。导演彼得·杰克逊一再走上颁奖台,将祖国新西兰的山山水水感谢了个遍。拍摄《指环王》彼得·杰克逊动用了两万多名新西兰临时演员,对于这个只有400多万人口的国家,几乎每个新西兰人都认识几个《指环王》的临时演员,在电影里他们化装成半兽人、狼骑士、蜘蛛怪以及可怕的亡灵巫师。新西兰人甚至为《指环王》前传《霍比特人》另寻拍摄地点游行抗议,而新西兰政府对《指环王》也是关爱有加,为电影的  相似文献   

9.
据科学家分析,著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正在海底逐渐瓦解,因此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抢拍了纪录片《重返“泰坦尼克号”》,并于当地时间2004年6月7日晚9点,在全球电视网络中直播了此次拍摄的海底回传画面。中国观众会在7月份的《神奇的地球》节目中欣赏到这一精彩特辑。拍摄初衷:“泰坦尼克号”正在沉睡中灭亡“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初最大、最豪华的客轮,在由英国南安普敦驶往美国纽约的首航途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入海底,船上1500余人丧生。后来的电影《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号》都反映了这一事件。国家地理频道的负责人表示,最近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1,(5):52-54
电影人将2009年称作"3D电影元年",因为该年度是3D电影大行其道、创造票房奇迹的年份。据统计,截至目前,3D电影创造的票房已经高达13亿美元,而2008年这一数据只有区区3亿美元。从上半年的《闪电狗》、《大战外星人》、《月球大冒险》、《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等,再到年末的《阿凡达》,这几部3D电影犹如几枚重磅炸弹强力落入全球观众的视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课本和综合性历史书籍,以及近年国外拍摄的电影故事,人们都知道意大利有座古罗马小城庞贝。但是,若想有切实感受需要实地的考察。当我从那不勒斯乘车来到这座再现的城市跟前的时候,激动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相似文献   

12.
谈谈科学学     
近两年来,在我们的国家里,科学学这个名称讲得很多,许多人都关心这门学问的发展。外国不少人说,这门学问的创始人是贝尔纳。我认为这种说法未见得完全恰当。因为一门学问的创立,同这个学问名称的确定,不是一回事。比方,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日本一位著名社会学家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后,在东京《每日新闻》上写了一篇文章,讲中国的社会学,是从燕京大学办的人文学报开始的。我不赞成他的这个说法。我在日本访问时,同这位学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2,(1):70-71
最近关于日本天皇的祖先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的争论再度出现。争议出现的背景是。日本皇室一直不愿意对外公开对于皇室古坟的考古挖掘。而在日本学术界却强烈要求尽快对外公布古坟真相,并由此推断皇室古坟的确隐藏着秘密。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新加坡《联合晚报》先后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其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早期日本天皇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或者朝鲜人。事实如何?  相似文献   

14.
<正>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硬科幻",即具有严谨科学底蕴、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作品。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大年初一,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登陆各大影院,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收获票房冠军。电影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不远未来的故事:太阳急剧老化,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到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地球也将因此被吞噬。在此危急关头,为了地球人的存亡,地球上的联合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3年,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3年后获得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在美国,陈能宽因与人合作发表《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一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篇文章打消了材料学界对"位错"理论的质疑,奠定了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可怕。"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许是在继留守儿童后我们更应考虑的难题。黎巴嫩出品的一部电影《何以为家》4月底在中国上线,让无数观众飙泪。法庭上,12岁的男孩Zain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几十年来,在对"疯狂"的描绘当中,恐怖电影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暴露出了这一行业对精神疾病的历史性错误描绘。你不需要真的变成"疯子"才能出演某些相关的电影——但是,普遍来说,电影行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确实有点偏激。这并不是说电影一直在规避这个"禁忌"主题,而是说,电影总是趋于极端,要么毫无理智,要么哗众取宠。而《疯癫之翼》这部电影中的观点则会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正"看着这些病人,我心里难过,他们吃不起天价药,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我相信今后会好的,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电影里,被判了5年有期徒刑的程勇在法庭上说。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由徐峥主演、宁浩监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这部现实主义电影取材于2015年的真实事件——陆勇事件。  相似文献   

19.
居住在苏丹东部草原的努尔人是一个以养牛为生、人口不过40余万的黑人民族。但这个地处偏远、经济也不发达的民族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国际知名度。众多人类学家以他们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学术研究著作,美国人以他们为主题拍摄的纪录电影《努尔人》也曾引起轰动。那么究竟是什么奇特的东西,吸引了如此多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20.
<正>为什么一部科幻电影会和太空竞赛扯上联系?这部电影对中国科幻有何意味?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争议?2月以来,最受人关注的电影,莫过于《流浪地球》了。和去年的《红海行动》一样,上映之后,《流浪地球》凭借着科幻电影这个开创性的选题,以及精良的制作和观众的口碑,硬是在票房上一路逆袭。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突破38亿,甩开第二名将近20亿。电影优秀的表现,被不少人称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