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德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然而,将自由寄托于来世,将上帝迎接回来也就意味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宝贵遗产,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对其进行了积极反思.马克思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反思"人是目的",指出人的自由在于人的最高本质的恢复;从"物质生产实践"反思"道德实践",将自由的实现落实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自由王国"反思"目的王国",认为人的自由将会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不同于康德的纯形式自由观,马克思以感性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找到了实现自由的途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内在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博大精深的德性论体系中提出了道德法则(规律)与道德准则、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定言命令与假言命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五组道德范畴.在这几组范畴中,康德把德性与超验界以及与纯粹实践理性紧紧连在一起,他拒绝感性经验界道德价值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的启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感性解放理论,对西方盛行了近两千多年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变革。他以感性动力原则超越传统理性原则,以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从而彻底瓦解了传统理性建立的“超感性世界”。同时,他把感性解放理论作为人性解放理论的基础,提出要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实现感性的解放,实现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美的境界超出了真、善和艺术的有限界定。在真的领域,一切受着理性的限制无法达到无限,然而从理性中生发出超越理性的境界则可以走向无限。道德总是受来自他律和自律的限制,然而从其中生发出来的美的境界则使人摆脱有限的缠绕。艺术领域受着自身的感性、对意义追求的限制,从其中生发出的境界则是人超出此种限制使人走向空明至境。  相似文献   

5.
汉末,士人与政权日益疏离,正统观念逐渐淡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丧失。人们开始超越儒家道德标准而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个性意识觉醒,从而导致了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对儒家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除,是自然山水向人类呈现自身之美的前提;对儒家道德理性的扬弃和承认感性需求满足的合理性,使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了士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摆脱对政权、君主的依附地位,体道的人生超越了入仕的人生,道与美的相通,导致了士人由体道而走向发现自然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意义上的尊严主要指社会行为主体人的尊严或者生命的尊严,与生命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感性的肉体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超越了自然理性的精神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牵涉肉体和精神的又赋予某种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在社会中,以人为主体便是生命尊严构成的必要条件,主体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人的尊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道德合理性的传统辩护模式是通过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的,自律和他律作为道德上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指认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关系。西方文化的自由是通过理性来规定的,它以个体本位主义为实质,其道德观由于错置了自由的根基,因而不能为道德提供真正的合理性辩护。只有从历史性、实践性、交往性和个体性的完整统一体的“生活世界”出发,重置自由和理性,才能对道德合理性辩护做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和存在方式,可以有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而片面强调道德认识的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把道德情感培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和存在方式,可以有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而片面强调道德认识的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把道德情感培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内。  相似文献   

11.
康德由知识何以可能逼出先验自由的可能,进而引申出实践自由和道德何以可能,凸现出自由概念在其道德哲学中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没有自由也就没有道德,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是道德的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是道德实践中的至善的人。  相似文献   

12.
自由,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是一种先验的理念。通过对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证明及说明,康德从理论理性的角度论证了自由是否存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先验自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康德的自由理论是康德哲学中公认的最难以解释,也最难以为之辩护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在其自由概念的变化和推移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3.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中的"不自由",历来都被理解为柳宗元的行动受拘。考索"不自由"在古代典籍和《全唐诗》中的用法,可以发现此句实蕴含另一种意旨,即柳宗元的采蘋花相赠之欲,乃是缘春风(故人)之情而起。"不自由"乃情不由己、情不自禁之谓。  相似文献   

14.
康德开创了理性的、批判的哲学革命体系。"前批判时期",康德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僵化自然观;"批判时期",他又以理性思辨在认识论、伦理学领域综合唯理论与经验论、幸福与道德,继续推进其哲学革命,表达了他整个批判哲学所关注的四个问题。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先验自由概念,通过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历史和政治理性批判确立了先验自由观念。康德在星空上与心灵中进行的哲学革命蕴含着社会政治革命的巨大能量,具有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电子游戏与当代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戏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 ,它具有假装性、自由性、形象化等特征。电子游戏是技术文化的产儿 ,是物质精神化的典型。它拥有了叙事的能力和复制现实的能力 ,以其强大的互动性 ,创造了一个虚拟真实的世界 ,给人以感性的真实的快感体验。叙事形象化 ,互动造成距离的消失 ,在沉浸中达到直接的情感的宣泄。这一切都表征了当代文化游戏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自由”被资产阶级自诩为一项普遍原则,但是市民社会下超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经验自由的悖论演绎了自由在法律上的“普遍性”与历史现实的“贫困性”之间的张力.这种差异性的内在根据植根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资本.以资本的参与为前提的市民社会的自由由此由形式上的权利过渡到了实质上的能力,这种形式与实质的分裂恰恰构成马克思批判市民社会的历史前提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运用最精关的、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创造意象,主要借助意象以抒情的艺术。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构思要新,要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歌必须有大胆、新奇、丰富的想象;诗歌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飞跃、灵动;诗歌要讲究音乐关,还要注意炼字。  相似文献   

18.
交流伺服系统线性双自由度控制策略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一种线性双自由度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中加入电流限幅环节后系统失稳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扰性和跟随性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线性定常多变量一般系统(包括可稳系统和可控系统),在时域上用状态反馈来设计鲁棒系统的问题.用状态反馈配置系统极点时有一定的自由度.文中分析了可稳系统用状态反馈,配置系统极点时有一定的自由度的内在因素,并论证给出了一个反映系统鲁棒性的性能指标,还提出了一种设计鲁棒系统控制器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尽管对全身振动感知阈值已有人做过一些试验研究,但是对于暴露于噪声条件下的感知阈值尚无相关试验.但此项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振动源往往同时也激发产生噪声.文中通过一项试验来探讨噪声对身体振动感知阂值的影响.共有10位受试者坐在固定于垂直振动台的椅子上,被要求自行调节振动级来确定阈值.采用4种正弦波形的振动以及随机振动作为刺激,同时采用以10dB作为调节量的随机噪声作为刺激.试验发现阈值随着噪声级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随噪声级的增加,人体对振动的敏感度下降了.尽管此中的原因尚不明晰,但文中对同一频率下听觉与振动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