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2,(18):44-44
羹国:媛乐挂帅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主要媒体高层多次同白宫官员会面。讨论如何让音乐界发挥作用改变美国在海外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官员微博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地方政府官员回应民众诉求;有利于化解因信息不通造成的社会恐慌;有助于拉近官民距离;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有利于降低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但是也有失误的教训,某些官员对微博认识不充分,微博形式大过内容,娱乐大过务实,部分官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缺少监督管理等,在涉及危机公关、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微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官员微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是,微博定位要准确,克服形式主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言论自由,加强地方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微博是一种新兴媒体,依靠微博,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我们可以这样讲,依靠微博,人人都可以影响别人,同时也都能受到别人的影响。但是,有一群特殊的微博用户——官员,他们相比于普通的用户,即使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任意吐槽的媒体环境中,也必须依然保持自身谨小慎微。他们的言行,即使在微博上也必须和党的政策保持一致。官员微博言论对于引导舆论、宣扬廉政、提升政府形象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官员监督制约机制是美国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项措施。它有效遏制了官员的违规行为,保证了官员队伍和纯洁高效,同时又麻痹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成为套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脖子上的一把精美的枷锁。  相似文献   

5.
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突出特点,“形象”与“间接”本是一对矛盾,但在文学形象里却是和谐统一的。本文认为,这一矛盾得以统一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文学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二是语言本身的文化积淀;三是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6.
柴让措 《科技信息》2013,(25):179-179,223
具有明确的问责原则、范围和责任的官员问责制是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要制度保障。完善官员问责制度,健全问责启动程序,对问责官员复出条件应加以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7.
《燕子赋》作为一篇寓言故事赋,其文本中的燕子是当时普通民众的象征,其形象特征表现在:在遇到压迫时敢于反抗,在官员面前有自卑心理以及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政府官员是公众人物为不争的事实,必然受到社会的监督。本文从政府官员的身份特征入手,指出他们在作为公民具有私人身份的同时也具有作为官员而具有的公共身份;并深入分析政府官员隐私权受限制的三个原因:政府官员是国家公权力的形象代言人,其言行涉及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其掌控的权利具有扩张性;最后提出对政府官员隐私权限制应遵循的三原则:以公共利益为标准,保障公众监督权,保护政府官员绝对隐私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级官吏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执行者,政治上的特殊性必然会在经济收入上反映出来,晚明官员的收入主要由官俸收入、地产收入、经商收入及灰色收入构成。另外,晚明社会,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形式的收入来源外,一部分官员还因战功显赫、理政有嘉,在宴会、典礼、巡幸、节日中均可受到皇帝的大量赏赐,有时数目极大,尤以辅臣及讲官集团更具代表性。不仅如此,晚明各级官员的收入对官员自身和其家庭,甚至是晚明社会均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府官员私人博客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官员私人博客"是指政府官员以网络为媒介,表达个人思想、信息的日志.政府官员私人博客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一个组织;在写作上从选题到信息素材,应该具有个性化和私人化.但是,由于博客的身份特殊,如其他的"名人博客"一样.政府官员的私人博客会引起特殊的关注.在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民众与政府平等沟通的渠道不很畅达的情况下,政府官员的私人博客会成为具有特殊背景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因此,有必要从政府官员的私人博客的界定、表达方式、交互作用,以及存在价值等方面综合考察分析这一含有公务信息的私媒体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1.
现存北宋初期笔记小说中有关五代十国君臣形象的记载较多,其中君王形象可以大致分为雄勇谋略型、节俭勤政型、骄奢淫逸型、风流才子型;官吏形象可以大致分为风流放旷型、质直多才型、韬光避世型、英勇善战型。君臣关系也可以大致分为君明臣贤和睦型、君臣享乐和谐型、君疑臣忌紧张型。这些德行性格或同或异的君臣形象是兵燹频生而又浮华精彩的五代十国时期的一道特殊风景。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是其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执掌国家政权成为现实,为了防止民主共和国的官吏从社会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孙中山对国家官吏的选拔、任免和考察提出了完整的设想。归纳起来,它们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第二,国家官吏须通过选举与考试才能被任用。第三,人民有监督与罢免国家官吏之权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官吏渎职主要表现为实政不修 ,擅离职守 ,承办逾期 ,办事有误 ,明廷对此的处罚有罚俸、杖责、改调、降职、降级、削职为民、判刑、斩首等方式。明代惩治渎职的特点是完善行政立法 ,健全监督机制 ,任用耿介之吏 ,依法从快惩处  相似文献   

14.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为官应以“实”为本,从政须以“实”为基。本文紧紧抓住并围绕一个“实”字,对新形势下为官从政者应具有的形象作了比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帝制时代的父死子继,还是革命所造成的政权倾覆,或民主国家的政党轮替,新旧政权的更迭,都必然会对新政府的人事构成产生影响。北伐后,大批具有行政经验的“旧官僚”被纳入南京国民政府之中,在顺利实现政权更替的同时,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平稳过渡。然新政权使用新官僚,是为当然之事。吊诡的是,对于北伐之后的新政权而言,旧官僚固然“旧”,新官僚却似乎并不太“新”。这种“新旧杂糅,亦新亦旧”的现象虽为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个新政权却未能在官僚的人事构成上展示其新的一面,从而为其迅速沦为旧政权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史官"和"使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分别对"史""使"二字的本义做一介绍,从而发现"史官"与"使官"命名之由来。另外,还从文化史角度对这两种官职中的主要称谓进行了阐述与辨析。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雍正以从严治吏而著称于世,他的吏治思想内容非常丰富。雍正强调任用官员要唯才是举,尤其强调州县官员的任用和选拔;在上任伊始,他就告诫各级官员以身作则,尤其是高级别的官员更要率先垂范;他严惩贪官污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强调要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在考核的程序、考核的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宋代添差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现象。所谓“添差” ,即是在正员之外的额外差遣。在两宋时期 ,对于这支特殊而又庞大的添差官队伍 ,两宋政府加强了对添差官簿籍申报和俸禄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