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要科学构建校内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和校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把校内保障系统和校外保障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从传统的对培养结果实行评估,转变为对培养过程实施控制。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应用型本科学历教学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匹配的重要基础;应用型本科职业人才培养,既是专业认证发展的内在发展延伸,也是院校提高专业建设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自我诉求。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基于学校"工本位"的教育理念,对标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等要求指标,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产教融合,探索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齐强 《科技咨询导报》2012,(16):154-154,156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各自的发展方向不同,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考研型"和"就业型"的分流。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管理制度改革、课程改革等方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人才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推行和倡导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模块化课程改革。本文介绍了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在模块化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为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大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环节,更是涉及到高校多环节、多阶段、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可从"双网络"实践教学基地、"双主线"实践教学体系、"双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双能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构建入手,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整体规划,确保资金、设备、人员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支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朱海军 《科技资讯》2013,(23):212-212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引擎和助推器。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培养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结合我校土建办学特色的实际,应注重办学的市场取向,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着眼全国建筑人才市场需求,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性"作用。本文从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实训方法、实验评估"等方面,粗浅的探讨一下实验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从而为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鉴于我国急需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基于国家近些年提出的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顺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创新提出了"333制"人才培养模式,使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其更贴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展现高职、本科联合教学的特点与特色,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吸引力,吸收更多高素质的生源,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8.
从就业视角看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诸多矛盾和悖论。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不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宽松;其产生原因在于教师发展的历史性脉络、学校应用性转型发展、科举制度文化和高考扩招等诸多因素。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有三:专业打通与校媒合作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做实"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略,构建学生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实效追求。  相似文献   

9.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定位要迎合学校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为此,首先在探讨高等学校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接着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我们多年来的一些做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主动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制定的。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9月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素质教学观。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玉须在不断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的同时,加强大学英语疲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朱春玲 《科技信息》2013,(11):310-310,353
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青岛地区的唯一国办高职院校我们既要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己任又要以"技高品端"作为人才培养的原则,从区域经济现实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核心,构建了以培养金融基础业务人员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依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而设计,不断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需不断增加新的教学项目.在总结近年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对高校开设"啦啦操"课程进行可行性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高校学生和教师对"啦啦操"的认可度与设置新课程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在高校开设"啦啦操"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极大地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公共课,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面起着示范性课程的作用.在对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5.
探寻“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下的高职校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文生 《科技信息》2011,(33):246-246,225
"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其实质就是国家人才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调。"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条重要途径,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校企合作大多是低水平、浅层次、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教育要走出校企合作的窘境必须破除瓶颈,建立起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浅谈了在"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与社会的契和、培养学生实验开拓精神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并认为这些教学改革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从产业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期望、学校自身发展四方面来看,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卓越人才"的素能要求与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市场调查和深入访谈,提出旅游专业卓越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任务和能力要求;并指出人才特征表现为思维的创新性、能力的前沿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需要从重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深化实践教学、深度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来改进人才培养系统,以符合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8.
徐欣  张玲华  汤蓉 《科技信息》2010,(21):29-29,43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我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组,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并从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通过几年双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提出了素质教育“五项工程”。2012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万方科技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及师资结构,决定重点建设人文地理与城乡专业,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抓住专业调整的机遇,此次修订尝试将素质教育“五项工程”纳入培养计划,以期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情绪智力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运用体验式培训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团队训练,并采用《SCL-90》和《EQ-i》量表对学生的情绪智力进行研究。结论:体验式培训对学生的情绪智力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情绪智力的个体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成分、压力管理等维度得到显著性提高;女生情绪智力受良性影响程度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情绪智力受良性影响程度高于大二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